中國社會科學評論(第4卷)

因此,作為一種有助於跨越傳統社區的開放性的組織形式,關係共同體對於現實的實際意義以及理論的解釋意義都是突破性的。 “學術專論”中的四篇文章,論題涉及古今中外,各有自己的理論發現。 乾春松的文章通過考察康有為與孔教會的關係,提出和討論了儒學的制度化和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問題。

內容介紹

本卷的“主題研討”刊發了胡必亮教授的“關係共同體”和何夢筆教授對胡文的評論“網路、共同體和中間結構”。這是一個從現實關係的長期考察中提出的有著重要創新意義的理論命題。雖然“關係”和“共同體”兩個概念早已有之,但是將關係動態化為關係的連線和擴張,就形成關係網路,從而把網路概念和共同體概念聯繫起來,構建了“關係共同體”這一新的理論概念和分析框架。先是依據中國的實踐討論了確定關係共同體邊界的三種方法(孔孟的“五倫”、費孝通的“差序格局”和關係運作)和四種表現形式(血緣關係圈、地緣關係圈、業緣關係圈和華人網路社會),接著討論了關係運作的基本規則,包括人情和面子、差序格局、社會交換和戲演論,奠定了關係共同體的理論基礎。最後揭示了關係共同體的理論意義,特彆強調了它的開放性和虛似性特徵以及整合“強關係”與“弱關係”、“膠合型社會資本”與“橋接型社會資本”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人們建立起超越單個小範圍社區的跨地區社區,使人們在長距離和大範圍內建立起普遍的信任,以實現跨越傳統社區的大範圍合作。因此,作為一種有助於跨越傳統社區的開放性的組織形式,關係共同體對於現實的實際意義以及理論的解釋意義都是突破性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何夢筆教授特彆強調了它的中間結構性質,認為關係共同體是指在開放群體中,利用集體資源,形成集體行動,產生一定的俱樂部產品,以幫助其成員實現他們的個人利益。
在“學術書評”中,葛四友的書評文章可以說是真正吃透了諾其克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文章採取步步緊逼和層層剝離的辦法揭示了諾其克國家理論的矛盾和不足。集中說明了,一方面諾其克認為國家權力的惟一來源和惟一限制是個人權利,另一方面又用資格理論來證明更多功能的國家之不合法性,在實際論證中又用正義命題代替了資格理論,但根據個人權利理論既無法得到過程(即轉移)正義,也不能為獲取正義原則及其所依據的洛克式條款提供道德支持。而能夠提供道德支持的,雖與諾其克的自我所有權相融合,但又不支持個人權利,自我所有權並不支持絕對財產權,且根據正義的環境要求,稅收權利也包括在財產權利之中。進而對諾其克的國家理論提出了幾項重大修正。
“學術專論”中的四篇文章,論題涉及古今中外,各有自己的理論發現。朱秋霞的文章論證了現行農地制度的國家所有制特徵,主張以上世紀50年代合作社的農民土地所有權為基礎,重新規範集體土地所有制的產權。楊如彥和李自然的文章以國有股減持為例,討論了不對稱談判能力下的交易格局及交易雙方的關係和行為選擇。乾春松的文章通過考察康有為與孔教會的關係,提出和討論了儒學的制度化和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問題。徐華的文章通過對現代日本勞動僱傭制度異質性根源的探究,說明文化理念如何決定一個異質性制度的演化過程。
“文獻綜述”中的兩篇文章對各自研究對象的梳理和評介做得非常認真,讀後不僅會對這一論題有一個完整的了解,而且會得到很多啟示。“論著評介”中的三短文可以說是言簡意賅,耐人尋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