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中國現代教育學術史論》從知識社會學的視野出發,以個案透視和話語分析為主要手段,就教育研究的歷史意識,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史學學科結構方式、教育史學科建立時期的中國問題、學術與人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教育學話語如“理論與實際相統一”、“‘書院精神’與‘大學精神’”等問題,對中國現代教育學術史進行了梳理和討論。作名的學術旨趣是:將具體歷史問題的探究與方法論的反思溶為一體,以收以小見大之效;以人文情懷推展知識、析名辨理,關注表達的姿態與方式。作品目錄
自 序第一章重塑中國教育學的自我意識
第一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歷史意識”淺析
一 歷史意識中時間的意義:過去、現在與未來
二 歷史意識中知識的意義:歷史事實、歷史思維和歷史觀
三 問題意識體現了歷史意識的超越性
四 人文意識是歷史意識的“價值一精神”向度
第二節 從教育學史到教育學術史:
重塑自我意識的可能選擇之一
一 中國古代學術與現代教育學傳統
二 是否應該及如何將傳統教育學術納入研究視野
第三節 以通人之眼治專家之業:重塑自我意識的可能選擇之二
一 跨躍學科邊界的思考舉隅
二 以通人之眼,治專家之業
第二章 民國時期教育與教育學散論
第一節 教育史學科建立時期的中國問題--以舒新城的中國教育史研究為個案
一 從教育方法轉向教育史研究的歷史象徵意義
二 《現代教育方法》:“傳統教育精神”與“現代科學方法”
三 《近代中國留學史》:“接受教育”與“研求學術”
四 《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直線”與“曲線”的寓意
五 中國問題及其問題
第二節 中國教育史學科結構方式的歷史探究
一 從“二分法”到“三分法”
二 作為其理論基礎的“理論一實踐”觀念
三 作為其實踐基礎的中國現代教育的國家規劃
四 隨著研究重心的不斷下移,“思想”與“制度”的邊界開始交融併合一於行動的世界中
第三節學術與人生--以舒新城的道爾頓制研究為個案
一 新、舊兩種教育經驗所構成的思想底色
二 道爾頓制研究中的“心理”與“學理”
第四節 民國時期的社會教育問題論綱--以制度變遷為中心的多維分析
一 “社會教育”:一個處在流變過程中的歷史概念
二 社會教育的功能:教育改造與社會改造
三 社會教育的主體:知識分子與國家和地方政權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學的話語分析
第一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60餘年來中國的教育學話語史論
一 一元化體制與“元理論”的形成和演化
二 從“元理論”到“元教育學”再到“教育理論回歸生活世界”
第二節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教育學話語與教育學變革
一 20世紀80年代:反政治化的政治化
二 20世紀90年代:知識化與專業化
三 21世紀頭10年:超越知識的文化追求
四接著往下說
第三節從“書院精神”到“大學精神”:思想譜系與學術表達
一 從“書院陋習”到“書院精神”
二 從“教育規律”到“書院--大學精神”
三 “大學精神”的另一種探尋:以陳平原的《大學何為》為例
第四節近30年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研究的不同理路
一由論而入於史
二 由史而進於論
三 在同情與體貼中切近傳統
四筆者的觀感與體會
附錄
一一則教育學故事
二 “憤懣的沉默”--邱大年先生的精神肖像
三 真正的學者--追慕陳友松先生
四 傅統先教授的學術人生
五 教育學術應該這樣爭鳴
六 在積累與反思中深化教育現代化史研究
--兼評《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