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名家散文書系:何其芳散文(鑑賞版)》在精選名篇名作的同時,對作家的生平以及藝術風格都有簡明扼要的分析介紹。使讀者徜徉於書林美苑之間,在閱讀中感悟人生的真諦。
作者簡介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1929年開始發表作品。1931年就讀北京大學哲學系。1938年到延安,任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文藝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早期作品文字精緻瑰麗,帶唯美、傷感色調,參加革命以後。作品趨於樸素激昂,注入明朗剛健氣息。主要作品有詩集《預言》、《夜歌》,散文集《畫夢錄》、《還鄉雜記》。文論《西苑集》、《論(紅樓夢)》等。
圖書目錄
雨前
黃昏
獨語
夢後
爐邊夜話
伐木
哀歌
貨郎
樓
遲暮的花
夢中道路
街
縣城風光
鄉下
私塾師
老人
樹蔭下的默想
某縣見聞
我歌唱延安
老百姓和軍隊
韓同志和監獄
飢餓
回憶延安
論工作
論救救孩子
論快樂
“自由太多”屋叢話
扇上的煙雲
給艾青先生的一封信
岩
畫夢錄
弦
靜靜的日午
嗚咽的揚子江
魔術草
記冼星海同志
悼聞一多先生
關於寫詩和讀詩
關於現代格律詩
評《萬世師表》
《清明前後》的現實意義
評《芳草天涯》
評《天國春秋》
評《歲寒圖》
關於《家》
優美的歌劇《劉三姐》
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
談《老殘遊記》
《刻意集》序
《還鄉雜記》代序
鑑賞
序言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1912年出生於四川萬縣一個守舊的大家庭。1935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後在全國各地任教,創辦刊物《工作》,發表過大量詩歌與政論文章。1938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7月24日逝世於北京。
一個作家的創作往往離不開其生活環境及童年記憶等等。何其芳也不例外。了解何其芳的散文創作,首先了解其成長過程。
何其芳成長在一個封閉偏僻的鄉間,對封閉的地理文化氛圍有著怨氣:“我真願我生在另外一個地方呵。我尊重這裡的一切,但總覺得遠處我的鄉土在召喚我,我靈魂的鄉土。”“人”如同植物一樣,有它適合的分布的地圖,而“生”卻如栽種的手一樣盲目,於是我們先天的就有地域錯誤的不幸了。
而他的家庭——一個守舊的大家族——更加深了他與故土的生疏,他與古板的父親有著隔閡,父親急燥嚴厲的脾氣與他脆弱纖細的心靈格格不入,這帶給他的是一片難以抹去的陰影。回憶起他生長的家庭,他說:“我曾先後在它裡面關閉了五六年。冰冷的石頭,小的窗戶,寂寞的悠長的歲月。”每每走過“故鄉狹小、多曲折、鋪著高低不平的碎石子的街”,就仿佛走進了他沉悶的童年。
在何其芳的心裡,他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他日夜期盼著離開不屬於自己精神的故鄉。這樣的心境反映在散文里就產生了《爐邊夜話》一篇,文中的三個少年對故鄉的態度正是何其芳心裡對於故鄉的聲音——他把積蓄在心裡的強烈情感傾泄於對故鄉的控訴和不滿中。在一本《畫夢錄》里,並沒有很多的文字是關於他的家鄉的,這不是何其芳吝嗇筆墨寫它的家鄉,而是每寫一次都“敲到悲哀的鍵子上了”。他難以磨滅對故鄉的反叛,這讓他成了個沒家的孩子,彷徨地走在異鄉的路上。可是等他好不容易衝出了那拘束他心靈的“山之國”之後,何其芳卻發現了一個更大的圍城,人與人之間的傾軋,社會的複雜,讓他稚嫩的心靈透不過氣來,他更抑鬱了:“過了太長久的寂寞的生活j在家庭里我是一個無人注意的孩子;在學校里我沒有朋友;在我‘幾乎絕望地期待著愛情’之後我得到的是不幸。”
沒有了家庭,沒有了故土,沒有了朋友,沒有了愛情。何其芳關閉了所有的窗與門,困在他自己的精神故鄉里。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當我們只想念自己時,世界遂狹小了。”他認為:“每一個靈魂是一個世界,沒有窗戶。而可愛的靈魂都是倔強的獨語者。”
在何其芳的自我封閉的世界裡,他自給自足,“一直像一個遠離陸地的孤島,與人隔絕”。何其芳對外在事物的排斥,對自我世界的封閉,使何其芳完全摒棄了一切,惟有“自我”留下,成了至高無上的權威。
何其芳對待故土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感,畏懼與厭倦相互夾雜。這種情感在中國現代作家群中顯現得頹唐。故鄉的歸屬感是許多現代作家佇立在他們作品中一根梁,許多京派作家雖然骨子裡與何其芳一樣也是寂寞的,但他們有著靈魂的歸宿,因為他們還有一個故鄉可炫耀可依靠可寄託。可這唯一的歸宿在何其芳身上卻也找不到。他為孤獨所包裹。何其芳需要一個臂膀給予他孤單寒冷的心靈一點溫暖,需要一個港灣讓他漂泊無定的精神有所依靠,可他像《秋海棠》中的思婦那樣,環顧四周,只能見到“無邊的夜”。找不到這個心靈的“故鄉”,無奈的何其芳就只能隻身創造了一個家園——插上文學翅膀的夢境。在這裡,“我”就是“鄉”,就是一切,就是他自己全部的世界和所有的寄託。
因此就有了一本《畫夢錄》,這是何其芳年輕孤寂心靈的桃花源,他就像一個新婚的主婦精心鉤織著這個屬於自己的天地,用盡心思讓它更美麗,更有家的感覺,其間雖然淒清,但也總算有了一個屬於他的家鄉。
在《畫夢錄》里。何其芳自稱是一個“拘謹的頹廢者”,“書齋里的悲觀論者”的人。你也可以說他是頹廢的,悲觀的,但你卻又不得不由衷感嘆,這更是一個能最美麗地想著死和畫著夢的人。他把哀愁和苦悶美化得令人嘆為觀止。他是唯美的,少年時代“美、思索和為了愛的犧牲”三個追求,曾使他一度困囿於書齋里個人的藝術小天地,他懷著“遺棄了人群又感到被人群所遺棄的悲哀”,懷著“一些帶傷感之黃色的歡樂”,走上了這條迷離的“夢中道路”,於是有了這片“扇上的煙雲”,這組心靈的獨語——《畫夢錄》。
就像其書名所表達的那樣,《畫夢錄》是本畫夢的集子,這個意象本身就是作者自我觀念的集中體現。何其芳在孤寂的心靈·里反覆咀嚼體味著他的夢,把他的深奧玄妙的精神世界通過夢的形式說給自己聽。何其芳的夢似一隻紙船,它載起所有的沉重人生,超脫而逍遙地追逐流不盡的生命逝水。這種意象直接地表露在了《畫夢錄》一篇中,何其芳坦言自己羨慕白蓮教某“半盆清水,一支草葉,編出一葉輕舟,徜徉在自己的海洋里”。淳于棼的故事也是相似,黃梁一夢,或是莊生夢蝶,中國人幾千年來“夢”的亦幻亦真到了何其芳這裡又一次被重述著。何其芳放不下自己的夢,他用盡心思描摹著扇上的煙雲,就是為了自己畫一個幻想里的國土,可以在那裡盡情地徜徉。這倒不免讓人想起與他一般寂寞的沈從文,沈從文用筆繪出了一個湘西世界,純粹的美麗,簡單的心靈,與何其芳夢中的世界多么相似,但唯有不同的是,沈從文的湘西世界是他的真正故鄉,同時是他的精神家園,可何其芳卻苦於他並沒有這樣一個可以實實在在寄託的具體對象,因而所有的希望只能建築於夢境之上。
《畫夢錄》里的何其芳是精緻的、孤寂的,也的確還不是博愛的。他似乎把他的同情心一大部分慷慨地給了遠嫁或夭折了的少女青春的衰落與凋零;他更不是真的猛士,他沉浸在個人的心靈獨語中而沒去聽聽人世間的喧囂和並不美麗的吶喊。然而,我們不該苛求此時這個年輕的作家具不具備高尚的人格、崇高的人生理想,畢竟,這是一個正在他迷離的“夢中道路”上摸索的年輕人,他有抒寫自己幻想、感覺和情感的權利,並且無疑,他所作的是最美麗的抒寫。
捧起他的心靈傑作,你可以不為受教,不為求知,不為借鑑,你自然會為他純粹的柔和,純粹的美麗而感染,也必然會為這樣一個在憧憬和悲哀中嚮往進步的執著的畫夢者所深深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