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民史(古代卷)

內容介紹

流民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後普遍存在的一種人口現象和社會現象。約在公元前2l世紀,中國建立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一一夏朝,流民亦隨之在中國大地上出現。隨著歲月的流逝與社會的演進,流民問題不僅未能消除,反而變得越來越嚴重,越來越複雜,並對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產和生活諸方面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流民的基本特徵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發性和無序性。流民背井離鄉,流徙外地,並非官府的強制,亦非官府的組織,而是一種自發行為。他們的流動處於無序狀態。所謂無序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他們在流動過程中,暫時脫離了政府的組織管理系統,成為失去行政權力控制的人口;二是流民內部沒有正式的組織管理體系,他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且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第二,流民的主體是“民”,最主要的是農民。“民”是這類流動人口的一個顯著特點。當然,也有一部分流民此前的身份並非民,如也有一些原政府官員、士大夫、逃亡的罪犯和士兵等。特別是大的戰亂發生時,此類人口便紛紛加入流民大軍。但是,一方面他們在流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當他們加入到流民行列後,實際上已失去了先前的身份地位,脫離了原來的組織系統,更多地具備了流民的特徵,我們不妨稱之為“準流民”或“亞流民”。
第三,過渡性和暫時性。流民是一定數量的人口,在離開原居住地和放棄原謀生手段後形成的臨時性特殊人口群體。在從離鄉背井到重新定居之前,這一群體流移不定,無正常穩定的生產和生活手段,呈現出過渡性特徵。一般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經過或長或短的流浪生活後,有的重返故里,有的定居於新地,重新獲得正當的生產和生活手段,退出流民隊伍。流民群體總是處於一種不斷有人退出又不斷有人加入的動態狀態中。
本卷是中國流民問題研究的古代部分,與近代和現代部分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對中國流民問題進行貫通古今的探討。本書寫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中國古代流民問題的探研,為現實提供一些可資借鑑的歷史經驗或歷史啟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