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發生的故事:胡鞍鋼談話錄

《中國正在發生的故事:胡鞍鋼談話錄》是2013年3月1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鞍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正在發生的故事:胡鞍鋼談話錄》收入胡鞍鋼教授近年來在參會、受訪中的談話30篇,分為“評估‘十二五’、宏議中國之路、實現綠色現代化、寄語區域發展、懇談教育與人才”五部分。全書以作者20多年來研究中國國情的豐厚成果為學術支撐,運用制訂及評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理論範式、紮實學識和獨特經驗,從世界、中國、中國區域與行業間的共性出發,將戰略目標、戰役布局和戰術規則恰當結合,準確生動、由淺入深地提出了如何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和實操方法,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優秀巨觀政治經濟類讀物。

編輯推薦

《中國正在發生的故事:胡鞍鋼談話錄》編輯推薦:胡鞍鋼教授是我國情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胡鞍鋼教授的力作《中國正在發生的故事:胡鞍鋼談話錄》涉及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轉型、政治建設等重大問題和近年來中國發展與改革領域的熱點話題,是讀者深入理解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域重大問題、重大挑戰的佳作,也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優秀巨觀政治經濟類讀物。
《中國正在發生的故事:胡鞍鋼談話錄》是一本記錄中國、分析中國、設計中國、發展中國的力作,也是富民強國的“中國之夢”。

作者簡介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經濟學家,國情研究的開拓與領軍人物,主持的《國情報告》對國家高層決策和國家發展規劃產生持續性重要影響,被國外學者譽為“當代中國最全面也最務實主義精神的經濟學家”。近年來關於國情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近代政治經濟論史(1994—1976)》《2020中國:全國建設小康社會》《2030中國:邁向共同富裕》《(2012)中國:創新綠色發展》等。

圖書目錄

解讀“十二五”規劃
加快轉變中國發展方式
中國科學發展的宏偉藍圖
“十二五”規劃縱橫談
“十二五”規劃如何體現科學發展
“十二五”規劃的創新
“十二五”規劃成功的關鍵
暢議中國之路
一場經濟結構轉型的革命
探索中國之路
讓人民更加幸福
中國科技創新之路
中國之路,毋庸置疑
對外開放與創新戰略
在戰略機遇期應對挑戰
描繪綠色現代化
氣候變化是最大的挑戰
從黑貓到綠貓:中國的減排道路
讓建築成為綠色發展的標誌
做綠色空間提供者
中國的綠色崛起
綠色,綠色,再綠色
懇談教育與人才
財政體制改革決定教育投資
教育發展是社會轉型的加速器
成為祖國最需要的“高端型”人才
從人口大國到人才強國
人才強國與成才之路
以用為本,整體開發:中國人才發展之路
寄語區域發展
西部大開發的評價與展望
廣東轉型,大有意義
深圳成功源於不斷創新
一個中國,四個世界
“中原經濟區”的腹地優勢
後記

後記

中國正在經歷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變遷、社會進步,這就是十幾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創造、所開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可視為“人間奇蹟”。
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人們都在關注當今的中國發生了什麼巨大變化?產生了什麼巨大影響?眾多的媒體、無數的網路,每時每刻都在報導、都在傳播。真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無所不有,眼花繚亂,無所不知,更加迷惑。
面對信息大爆炸時代,到底今日的中國正在發生什麼樣的故事?有哪些基本的線索?我是怎樣記錄的?又是怎樣思考的?進行了哪些方面的學術研究?又進行了哪些方面的國策研究?這反映在我的《國情報告》系列、國情研究專著、編著和各種學術論文中,供決策者參考,供學術界爭鳴,供學生學習。
我非常欣賞毛澤東大力提倡的“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①的做法,對不同的對象,說不同的話,寫不同的文。我也在想,如何創新另外一種寫作方式,以談話的形式講解正在巨變的中國以及正在發生的故事,深人淺出、通俗易懂、雅俗共賞,這就有了《胡鞍鋼談話錄》系列的想法和做法。
一是與國外讀者交流。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國外媒體採訪,以中國學者的身份,以當代中國研究為學術基礎,我把自己定位為中國與世界的“學術大使”“信息大使”,通俗易懂地向世界介紹中國、說明中國、展望中國。早在幾年前,我根據與國外讀者交流的談話錄進行翻譯並整理,並由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先後出版了《胡鞍鋼:與世界對話》(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中國在世界的位置——胡鞍鋼:與世界對話(之二)》(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2),深受廣大中國讀者的歡迎。
二是與國內讀者交流。我是以中國大學思想庫、智庫中研究人員的角色,一方面,作為學術界與決策層之間的“橋樑”,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更加專業化、更加職業化、持續地為中國政府提供決策信息、決策知識,建言獻策。例如,我還作為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後參與了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等背景研究、目標設計和重大政策諮詢。另一方面,我又是決策層與社會之間的“橋樑”,為社會公眾通俗易懂地解讀“中國戰略”“中國規劃”“中國政策”。在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通過接受國內媒體採訪,以談話錄的方式發揮這一“橋樑”作用的。因為以這一方式介紹情況更真實,更貼近讀者,而我也是想到哪就談到哪,有什麼就說什麼,尤其是回答他人(特別是記者)的各種問題時更是如此。談話稿的確不同於反覆修改的正式文章或著作,有些問題回答得自己也不滿意,從而促使我去研究和思考。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無論是對話、交流還是質疑、交鋒,都是激發思想火花、創意新觀點的最好方式,為我後來的正式寫作提供了最初的想法。因此,我應北京出版集團之邀,將近年來與國內媒體的談話錄整理、編輯後出成本書。
在本書中,我以中國正在發生的重大決策為基本線索,既匯集了我們這一時期國情研究所聚焦的重大專題的重要成果,又展現了直接影響重大決策的時代背景,還講述了參與決策、評價決策的過程和故事。2009年、2010年我們集中關注的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前期背景研究、基本思路討論、主要目標和指標設計、確保“十二五”規劃成功的關鍵因素和機制設計等。讀者可以從這一專題的談話錄中比較詳細地了解到這一過程的細節。比如我們在獨立研究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是怎么思考的,又有什麼不同的思路,建議又是怎么提出的,哪些方面的建議被採納並反映在規劃綱要之中,哪些建議做了修訂,哪些建議沒有被採納,還有待於實踐和時間的檢驗,等等。
從本書所涉及的中國重大決策命題的前前後後,讀者可以發現一個基本事實,就是中國的決策機制越來越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國家決策層對學術界,特別是名牌大學智庫,產生了巨大的決策知識需求,不僅是高水平、高質量的科學化要求,而且是及時性、適用性的現實要求。我們在與他們之間的互動過程中,產生了強烈的社會需求,形成我們學術創新的動力和來源,我們也是“邊學邊乾”“邊乾邊學”,這才有了創意理念、創新思想。同時,有效供給的不足,也常使我們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力不足”,不僅是“人力”(高端專有人才)不足,而且是“智力”(長遠性、全局性、戰略性思維)不足;不僅是批評、批判能力不足,更是建言、獻策(針對性、可行性、及時性政策)能力不足。這就需要精心培養高端人才、專有人才,也需要強化我們自身的專業化、知識化、職業化的能力。
讀者會問,你們是如何研究國情的?又是怎樣影響決策的?我的簡要回答就是採取了毛澤東倡導的“有的放矢”①的方法論。我們的做法是:
首先,要尋找這個“的”,即“中國問題”,這是“問題導向”,而不是“理論導向”。有什麼中國問題?問題的結症在什麼地方?如果是一組問題,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其中最關鍵的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會在不同的時間尋找不同的“的”,通常都是重大的“的”,關係全局的“的”,影響未來的“的”,起著綱舉目張的效果。
其次,就是選擇這個“矢”,即“中國辦法”,就是以那種最能解決實際問題、最管用的理念或方法為導向,而不是以那種最好看、最時髦的理論或方法為導向。當然這個“矢”不是一個“矢”,可能是多個“矢”,不同的“矢”,來一起射中這個“的”,也許是十個“矢”集中射中的一個“的”,而不止是一個“矢”射中的一個“的”。
最後,就是政策設計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和“適用性”,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為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解決中國的重大問題,只能一個一個地解決。如同吃飯一樣,得一口一口地吃;也如同打仗一樣,得一仗一仗地打;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2012年11月,我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參加了全國黨代會,聆聽了胡錦濤同志所作的大會報告,討論了向大會提交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親眼目睹了中央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會後,我以專家的身份,結合自己的國情研究,學習宣講十八大報告的精神和體會,也包括本書中所發生的故事,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國道路”“中國理念”“中國制度”。
作為中國學者,應當成為國家未來的“嘹望者”、國家戰略的“謀劃者”、國家智庫的“擔當者”、國家治理的“監督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看得更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