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中國改革三部曲》是吳敬璉三本重要專著的結集,不僅完整講述了中國改革故事,更是他對中國改革問題思考的系統呈現。《中國改革三部曲》分冊一《論競爭性市場體制》著眼體制,探討為何及如何建立真正的競爭性市場體制。《中國改革三部曲》分冊二《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是一本總量經濟學大作,幫助讀者理解和認識中國經濟與改革過程。《中國改革三部曲》分冊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著眼轉型,探究為何要轉型及轉型未能取得成效的原因。《中國改革三部曲》主線一以貫之,所論問題承前啟後,層次遞進,彰顯對中國問題的深刻洞察力。
內容簡介
當前,在中國經濟的增長率仍然在世界範圍內名列前茅的同時,不少人對未來經濟成長的前景感到迷惘。
在經濟改革攻堅克難之際,亟需正本清源,讓大眾搞清楚為什麼要進行市場化改革,我們曾經走過怎樣的道路,未來的方向是什麼。
吳敬璉教授將他關於改革最重要的三本專著《論競爭性市場體制》《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中國增長模式抉擇》結集出版,推出《中國改革三部曲》,完整講述中國市場經濟改革故事,讓不了解歷史的讀者堅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
《中國改革三部曲》系統地反映了吳敬璉對中國改革問題的思考。《中國改革三部曲》分冊二《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回顧了中國改革的整個歷程,體制變革與增長轉型是貫穿其中的兩條主線,它們也分別是《中國改革三部曲》分冊一《論競爭性市場體制》和《中國改革三部曲》分冊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討論的主題。三部專著,主線一以貫之,所論的問題承前啟後,並伴隨著改革的進程層次遞進,均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中國改革三部曲》分冊一《論競爭性市場體制》
發表在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前,全面討論了中國如何建立競爭性市場體制問題,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到了重要的理論奠基作用,入選“影響新中國經濟建設的10本經濟學著作”。
《中國改革三部曲》分冊二《當代中國經濟改革》
運用比較制度分析的方法,全面觀察並深刻分析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過程,囊括了中國從計畫經濟時代以來農村、國企、民企、外貿、金融、財稅等各個部門以及社會保障、危機治理、政治體制等各種巨觀經濟和社會政治層面的改革歷程。本書並非作者吳敬璉對於中國改革歷程的一家之言,而是收錄了各改革階段中最主要、最有影響力的主流觀點,既有各項改革措施之推動者的聲音,也有反對者的聲音,力爭將最全面、最詳實的內容呈現給讀者。
《中國改革三部曲》分冊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
是制定國家“十一五”規劃前的一場大辯論的產物,詳細地討論了諸如為什麼要進行經濟成長模式的轉型,如何通過改革建立實現這一轉型所需的制度環境等相關問題。這本書從初版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餘年時間。但是,在那次大辯論看似已經取得共識的經濟成長方式從粗放型增長到集約型增長轉型的問題,至今仍然困擾著中國。
在現階段以及接下來的一段時期,增速放緩、產業升級和轉型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中國改革三部曲》的出版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是時勢所需。
作者介紹
吳敬璉 ,1930 年生,1954 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系。首屆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得主。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寶鋼經濟學教席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2011 年,國際經濟學會(IEA)授予他榮譽會長的稱號,以表彰他對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以及中外學術交流的傑出貢獻。
他力主市場經濟改革,被人們稱作“吳市場”。他是中國比較制度分析研究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也是“整體改革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引介傳播了眾多對中國改革有助益的現代經濟理論和國際經驗。他在不同時期的理論主張和政策建議(如建設法治的市場經濟、建立現代公司制度、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反對權貴資本主義、推動增長模式轉型等),推動了中國改革事業的前進。
主要研究領域為理論經濟學、比較制度分析、中國社會轉型的理論和政策。
編輯推薦
如果說中國有一位經濟學家的意見永遠值得聽取的話,那就是吳敬璉。
吳敬璉完整講述中國改革故事
寫作跨越20年,論述跨越60年
◆一部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史
◆全景展現中國改革的理念、歷程和方向
◆洞察中國真問題,照亮前行的道路
章節目錄
總序
Ⅰ 論競爭性市場體制
第一講 除了改革,我們別無選擇
第二講 可行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
第三講 中國不能沒有生機蓬勃的企業
第四講 競爭性市場的形成
第五講 巨觀調控體系
第六講 改革的戰略選擇
第七講 行政性分權,此路不通
第八講 跨越企業承包制
第九講 利益關係的調整和新利益格局的建立
第十講 經濟改革、政治民主與觀念更新
第十一講 農村社會的變革
第十二講 改革時期的發展方針
附錄 經濟體制中期(1988-1995年)改革規劃綱要
Ⅱ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
第一篇 總論
第1章 計畫經濟的建立與改革問題的提出
1.1 社會主義者的經濟體制構想
1.2 蘇聯式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3 對集中計畫經濟體制的經濟學分析
1.4 蘇聯、東歐的經濟改革
1.5 中國計畫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問題的提出
第2章 中國改革戰略的演變
2.1 行政性分權(1958~1978)
2.2 增量改革(1979~1993)
2.3 “整體推進”(1994年至今)
第二篇 部門專論
第3章 農村改革
3.1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其對經營制度的特殊要求
3.2 承包制改革以前的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
3.3 農業承包經營(“包產到戶”)的推行和效果
3.4 後家庭承包制的農村改革前景
第4章 企業改革
4.1 企業制度和現代公司
4.2 傳統國有企業制度和以放權讓利為主線的改革
4.3 國有企業的公司化
4.4 改善大型企業的公司治理
第5章 民營經濟的發展
5.1 國有制崇拜及其突破
5.2 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和私有部門的成長
5.3 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及其克服
第6章 金融改革
6.1 市場經濟和計畫經濟下的貨幣與金融
6.2 金融市場的建立和發展
6.3 金融機構的改革發展和金融監管制度的建立
6.4 中國金融進一步改革的議題
第7章 財政稅收體制改革
7.1 市場經濟和計畫經濟下的財政
7.2 1980~1993年: 以財政承包制為中心的財稅改革
7.3 1994年的財稅體制全面改革
7.4 新世紀完善財政體系的課題
第8章 對外開放
8.1 中國從內向型經濟到外向型經濟的轉變
8.2 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8.3 經濟特區的構建和開放地區的擴展
8.4 外商直接投資
8.5 中國對外開放前景
第三篇 巨觀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問題
第9章 建立新的社會保障體系
9.1 社會保障體系的功能及其分類
9.2 改革前的社會保障體制和1993年的改革計畫
9.3 1995年以後的改革實施
第10章 轉型時期的巨觀經濟政策
10.1 巨觀經濟的短期分析與長期分析
10.2 1979~1996年間的四次經濟波動
10.3 1997~2008年: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巨觀經濟波動
10.4 中國巨觀經濟的長期問題: 經濟成長模式轉型
第11章 轉型時期的社會關係和政治改革
11.1 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互動關係
11.2 中國政府的政治改革規劃及其進程
11.3 中國轉型期中的社會矛盾
11.4 積極而慎重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第四篇 簡短的結論
第12章 結束語
12.1 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和它的發展前景
12.2 全面推進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Ⅲ 中國增長模式抉擇
第1章 導論
1.1 寫作緣起
1.2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本書的結構
第2章 從早期經濟成長到現代經濟成長
2.1 早期經濟成長和相關的理論
2.2 現代經濟成長和相關的理論發展
2.3 早期增長模式和舊型工業化道路的陷阱
第3章 現代經濟成長中效率提高的源泉
3.1 “與科學相關的技術”的廣泛套用
3.2 服務業的發展提高了經濟的整體效率
3.3 現代信息通信技術(ICT)滲入和改造各產業部門
第4章 我國工業化的曲折道路和粗放增長模式存在的問題
4.1 改革開放前的經濟成長模式
4.2 改革開放以來調整經濟結構和改善增長方式
的探索
4.3 工業化道路和增長模式偏差的消極後果
第5章 粗放增長模式的延續: 出口導向戰略
5.1 出口導向戰略及其實施效果
5.2 出口導向政策導致的問題
第6章 轉變經濟成長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6.1 採取實際措施提高經濟效率
6.2 必須建立充滿活力的新體制
6.3 改革攻堅,建立健全集約增長的制度基礎
6.4 轉變經濟成長模式最終取決於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
附錄1 全面提升整體競爭力是浙江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浙江經濟發展考察報告(2004)
附錄2 “十一五”時期必須認真解決工業化道路和增長模式的問題(2005)
附錄3 廣東發展轉型的機遇與挑戰(2008)
內容摘要
12.1 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和它的發展前景
中國在 20 世紀末期初步建立起來的新經濟體制,有著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政府和國有經濟主導下市場經濟和命令經濟“雙軌並存”:一方面,商品買賣和貨幣交換已經成為社會通行的交易方式,市場價格引導相當大部分資源的流向,這意味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已經廣泛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各級政府仍然掌握著土地等最重要的資源,一些重要行業也保持著國有企業的行政壟斷,這就意味著各級政府及其官員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依然舉足輕重,甚至處於關鍵地位。
在一個按照“增量改革”原則漸次成長起來的新經濟體制,存在舊體制的遺產是一種完全正常的現象。問題在於它向哪一個方向繼續發展:是逐漸消除舊體制的遺產,向規範的市場經濟過渡,還是鞏固乃至擴大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形成一種扭曲的經濟體制。
在第 2 章中我們曾經講到過,在改革初期,對經濟改革的目標有過不 同的構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兩種:一種屬意於“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 (“東亞模式”);另一種屬意於“自由市場經濟”(“歐美模式”)。大致說來,“東亞模式”往往為官員們所鍾愛,“歐美模式”則為具有現代經濟學知識的學者們所嚮往。不過,在改革初期命令經濟仍然占統治地位、市場體系的發育程度很低,政府不能不肩負很大的協調責任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差異並不十分顯著。而在命令經濟已經被全面突破、市場的規則又還有待建立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分歧就日益突出了。對於持前一種觀點的人們來說,改革的目的已經達到。特別是對於其中一些要求維護從尋租活動獲得的既得利益的人們來說,最合意的做法乃是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官員不受約束的權力,以便擴大尋租的可能性。但是,對於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們來說,改革的目標還遠未達到。他們要求堅持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符合社會上絕大多數人,而不是極少數尋租者利益的法治的市場經濟。
於是就像第 2 章所說,從雙軌制確立之日起,中國社會就一直存在一 個“向何處去”的問題。兩種可能的前途嚴峻地擺在面前:一條是沿著完善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另一條是沿著強化政府作用的重商主義的道路前行,走向權貴資本主義(或稱官僚資本主義、官家資本主義)的窮途。
這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成為一場改革和腐敗誰能跑得更快的競賽。
當 1992 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以後,經濟改革的大潮重新被掀起, 大幅度削減政府對市場的控制、放開大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或者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決定按照“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支持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使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在全國許多地區迅速形成時,迎來了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社會各主要階層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發揚、滿意的聲音充盈於神州大地的大好局面。
反之,當官商一體、 “權力攪買賣”的尋租和設租行為得到加強, “官商”、“官工”、“官文”、“官學”等五花八門的“紅頂商人”和貪官污吏犯下了種種罪孽,貧富差別因而擴大時,社會上不滿的情緒則會變得強烈起來。
正如我們在第 2~11 章分析過的,目前社會上存在的種種醜惡現象, 從根本上說都是緣於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嚴重滯後,行政權力變本加厲地壓制和干預民間正當經濟活動,造成廣泛尋租活動的結果。大眾對這些醜惡現象的正當不滿,正可以成為推動改革繼續前行、填平陷阱、掃除腐敗的重要動力。然而,如果聽任改革開放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捍衛者利用這種情勢蒙蔽和迷惑大眾,也可以把人們引向歧途。
近年來,在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社會腐敗蔓延加劇、貧富分化加劇等社會問題的討論中,改革前的舊路線和舊體制支持者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擴張政府的權力,加強行政機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工商業實行“國進民退”,實現再國有化;農業重新“歸大堆”,實現再集體化。既然中國社會中目前存在的種種權貴資本主義現象,究其根源,就在於不受約束的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對經濟資源的支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支持者要求用強化政府和官員的“專政”權力與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的辦法來扼制腐敗和縮小貧富差別,顯然只能適得其反。
如果把觀察的鏡頭推向更遠的歷史深處,我們也可以從人類在 20 世 紀進行的將近 100 年改良社會的歷史大試驗中看得很清楚:如同先賢顧準 所說,不管立意多么真誠美好,沿著 1789—1871—1917 的道路,能夠獲 得的決不會是人們曾經許諾過的地上天國,而只能是大災難和大倒退,娜拉出走以後又回到了原處。
總之,對於中國來說,克服社會弊病的正道,在於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這就是說,要排除特殊利益的干擾,推進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和民主法治化的政治改革,剷除權貴資本主義的基礎,並使公共權力的行使受到憲法法律的約束和民眾的監督。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12.2 全面推進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為了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以下幾方面的改革:
(1) 雖然在全國許多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所規定的基本經濟制度已見雛形,但所有制結構的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控制著過多的經濟資源,特別是土地和資本資源。這是權力尋租活動日益蔓延和腐敗難於制止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政府要堅決擯棄作為裁判員入場踢球和與民爭利的錯位行為外,還應當繼續推進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布局調整。國家應當採取一切手段防止一些人利用行政權力在改革過程中蠶食和鯨吞公共財產,避免出現財產初始占有的兩極分化。
(2) 應當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及時總結,開拓出各種適應於社會化 生產的公有制實現形式。除極少數屬於特殊行業的企業可以作為特別法人由國家壟斷經營外,絕大多數企業都應當改造為股權多元化的公司。它們作為企業,不應享有任何壟斷權力和得到政府的特殊政策優惠。
(3) 要認真落實一切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營經濟發展的方針,取消對 民營企業的歧視性規定,落實中共十七大“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的要求。在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對在行政權力仍然多方面干預市場交易的環境中成長的私營企業家而言,特別要教育和支持這一群體抵制個別人結交官府、權力尋租的不良行為。
(4) 政府還必須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礎上,儘快把惠及全民 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起來。同時,要充分運用自己掌握的多種政策工具來幫助社會弱勢群體,防止貧富的兩極分化,保證共同富裕目標的逐步實現。
(5) 厲行法治,建設民主政治。要樹立憲法和法律的無尚權威,不允 許有任何不受約束的權力主體存在。要劃定政府的許可權範圍,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和侵犯公民的基本權利。要在公眾的廣泛參與下,建立符合公認基本正義的法律體系。法律要具有透明性,為公眾所周知,使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有確定的預期。要保證司法的獨立性和公正性。
(6) 為了建設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場經濟,政府要做的事情首先是規 范自身的行為。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職能是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而不能對企業和居民的微觀事務橫加干涉。政府必須實現自己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堅決不管那些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努力管好那些應該管而沒有管或者沒有管好的事情。”
以上這些為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而進行的改革和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所承諾的社會主義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正如鄧小平再三再四地說過的,社會主義的原則、社會主義的特點、社會主義的本質在於發展社會生產力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改革進程中堅持社會主義的大方向,也就意味著每一項具體的改革措施都要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共同富裕目標的逐步實現。
應當承認,作為一個鄧小平所說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的國家,中國建立實行憲政、民主和法治的市場經濟,是一項十分偉大然而極其艱巨的任務。但是,為了中國能夠在這個不斷進步的時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乃是關鍵的一步。因此,在繼續完成市場經濟改革任務的同時,積極而慎重地推進政治改革,將是未來中國改革的主題。
媒體及名人評價
如果說中國有一位經濟學家的意見永遠值得聽取的話,那就是吳敬璉。
——《華爾街日報》
◆
他的話常常掀起波瀾,而他的話又是經濟發展中不能被忽略的聲音。
——鳳凰衛視
◆
吳敬璉先生無疑是他那一代經濟學家中最才華橫溢和最勤奮進取的學者之一,他在經濟學研究的諸多領域都有相當的建樹。
——央視網
◆
作為當代中國的一個符號性人物,吳敬璉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經濟學家的職業範圍。
——《南方周末》
◆
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從沒聽說不靠競爭機制就能使經濟繁榮、就能實現現代化的。《論競爭性市場體制》的關鍵含義,我個人認為就在這裡。
——薛暮橋 首屆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得主
◆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性和影響遠遠超出了新一代的經濟學學生以及教師、學者、政府官員、商界人士和中國一般讀者的範圍。這本書可以為真正對中國有興趣的外國讀者提供一幅全面的、有見地的、有學術價值的當代中國經濟之圖畫。據我所知,如此重要的經濟學著作是前所未有的。
——青木昌彥 史丹福大學教授
◆
吳敬璉教授所寫的《中國增長模式抉擇》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著作。這本書以著名經濟學家敏銳的專業眼光和豐富的經濟學、歷史、哲學和現代技術的專業知識,從廣闊的國際視野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經濟成長模式的選擇和轉換問題,將對中國未來發展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也將是一部在中國經濟學寶庫中留下重要位置的書。
——劉鶴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
吳敬璉先生是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他關於改革目標、改革總體方案的原創性研究,影響了中國整個改革開放進程。通讀他的著作與文章,不僅幫助我們深入認識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艱辛歷程,而且對於凝聚改革共識,重啟改革議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