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競爭的定義
具有中國特色的競爭方式,多用於商業競爭。具體表現為,對同一種類或同一種商品的大肆跟風,模仿,以降價為主要手段打擊對手,一般多是中國人自己內斗,包括在海外的中國商人們。中國式競爭的事例
近幾年女性飾品興起,一個叫“阿呀呀”的加盟店遍地開花,可能誰也分不清這裡面居然有四個不同的加盟品牌,他們各自付出高額的費用邀請名人代言,有蔡依林、李湘、S.H.E、TWINS等。為顯示實力,對外還互相擺闊,開著賓士600接客戶,寫字樓也搬到了廣州最高最豪華的中天廣場。 又一個例子,在深圳南山區某商業街的內衣店,第一家生意不錯賺了錢,眼紅的人不久就在隔壁開一家模式和風格差不多的,第一家店為了反擊,立即在第二家店的另一側相隔三間又開一家,形成夾攻之勢。在西班牙,一位中國商人無奈的講述了他的經歷。他自己在馬德里OPORTO 附近開百元店已經6年了。記得剛開業的時候,除了相隔三個街區之遠的街上有一家西班牙人開的百元店之外,附近就再也沒有其它的百元店了。而在短短的三四年內,在他店的周圍,華人百元店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而且現在還在前赴後繼地開。甚至在自己這條街上,短短二三百米遠,就又開了兩家。細數一下,在自己周圍步行十幾分鐘的範圍內,前後左右的百元店加起來足足有9家。離得最近的,就在大街的斜對面,抬眼相望。而對面那家店拐過一條街的地方,最近又有一家百元店在裝修,真不知道這些後起之秀是怎么想的。難道他們不明白相互離得這么近,競爭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嗎?難道西班牙大大小小的城市,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上,就再沒有其它開店的地方了嗎?講到這裡,朋友無奈地說,雖然中國人的店開得這么近,這么密,可生意還是要做,我一個先到者不能關門走人呀,這樣自己的心裡也過不去,但越是堅持,越覺得堅持不下去,而且相互的競爭也越來越變了味道。
不久前,斜對面那家百元店老闆和拐角正在裝修的店主因相互離得太近的事吵了起來,在激烈口角中,雙方情緒失控,相互廝打起來。當時圍觀的人很多,大部分是周圍的西班牙鄰居。看到兩個中國人打成這個樣子,西班牙人也不上來拉架,只是冷漠地看這兩個外國人,用他們聽不懂的語言,面紅耳赤地對打、對罵。
對於中國人遍地開花般的店鋪,西班牙鄰居本來就懷有一種像是妒嫉,又像是排外的心理,這下兩個中國店主打起來了,就更隔岸觀火,看熱鬧了。
打架的最終結果是雙方衣冠不整,鼻青臉腫,店面裝修中新安上的玻璃也被打得四分五裂。不知誰報了警,警車,救護車全來了。兩個人被簡單包紮以後,被警察帶走,兩家店也都關了門。
看到兩個中國人打成這個樣子,同在一條街上開店的這位朋友,一開始心裡覺得是幸災樂禍,可許久之後,感到的是酸酸的苦澀。他覺得中國人的競爭在貌似強大之餘,卻又顯得多么無奈和可悲。
中國式競爭的弊端
這種低級的競爭方式,以低價,送禮,優惠等等降低自己利潤來打擊對手的簡單的方式,只會讓這種商業氛圍變成倒退式發展,表面上看似是消費者得利,其實不然,從長遠來看,最終受損失的不只是商家,還有消費者,乃至整個社會。例如'阿呀呀'飾品競爭的事例中,飾品本身的利潤就很薄,指望一味降低商家利潤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這明顯是走不同的。同樣,商家沒有利潤,就不會有最佳化產品,提升服務的心思和能力了。中國式競爭的根源
中國式競爭的奇怪現象:有不少的中國企業把競爭戰略定為打敗競爭對手,頗有“有你沒我,魚死網破”的決心與信心。打敗對手,踩死對手,你就好了?這是什麼邏輯?為什麼不把戰略定為更好的服務客戶?而一定要確定為“置對手於死地”?氣人有、笑人無,國人是有這個潛意識理念的。比如,看到兄弟、同學過得比自己好,就感到非常失落傷心,鬱悶生氣。看到同輩混得不如自己,內心那份喜悅可謂油然而生。喜劇巨星趙本山在國內一出場就是笑料,可到了美國卻受到冷遇。根源在於文化的不同,也在於價值觀的區別。本山兄扮演的都是社會底層人民的眾生相,插科打諢或傻或呆,或顛或狂,或瘸或殘,總之都是有些“不正常”的弱勢群體。“看到別人倒霉的時候最開心”,國人看到本山塑造的形象大概獲得了心理上的極度平衡,於是乎發自內心的高興。這在美國,看到弱勢民眾,同情之心遠勝於取笑之意。中國式競爭就此顯出不同“風水”。我不好過,你也別想過好;只要你比我差,我再苦也值得。殺你一千,自損八百也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