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派

“中國學派”可以說是中國動畫成就高度讚揚的一個“榮譽稱號”!

背景:

1956年,當美影的首部彩色動畫《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外首次獲獎,可是有的評審競認為它不是中國作品,這令全廠上下意識到:動畫這種舶來品只有輸入本民族的血液,才能徹底擺脫西方影響,標新立異地發展自己的風格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發展歷程:

1957年,上海美術製片廠特偉廠長總結前期動畫創作的經驗和教訓,提出“探民族風格之強”的口號,中國動畫開始了民族風格探索之路,開始擺脫蘇聯動畫的影響,創造了一系列有中國特色的卡通片。

於是,木偶片《神筆》和動畫《驕傲的將軍》在人物性格、思想、習性、動作及言語都體現出本民族特徵,在人物和背景設計、表演、音樂中充分吸取傳統戲曲和造型藝術的表演手段加以改造發揮,找到如何發揮民族獨特風格的道路。既符合民眾欣賞習慣和審美要求,又豐富了世界文化藝術寶庫,受到廣泛歡迎和好評,《神筆》先後在國外五次獲獎,為在世界影壇上 “獨樹一幟”起了示範,被外國同行所稱道的 “中國學派”便由此濫觴。

60年代,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的誕生更形成民族風格新高潮,它開創了世界動畫新的里程碑,以它鮮明的中國風格震動國際動畫界,並五次獲獎。法國《世界報》評論: “中國水墨動畫柔和的景色,細緻的筆調,以及表示憂慮、猶豫和快樂的動作,使這部影片產生了魅力和詩意。”(注4)

《牧笛》又是一部水墨動畫的代表作,把民族風格推向新的高峰。其精湛藝術令國內外觀眾感受到 “一次令人神往的美的享受”。《牧笛》中的人物畫都是分層著色,比如畫一頭水牛,必須分出四、五中顏色,有大塊的淺灰、深灰或者只有牛角和眼睛框線線中的焦黑,分別塗在好幾張透明的賽璐璐片上。每一張賽璐璐片都由動畫攝影師分開重複拍攝,最後再重合在一起,用攝影方法處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螢幕上所看到的水牛還得靠動畫攝影師“畫”出來。如此繁複的工序,使得拍攝一部水墨卡通片的時間足夠拍攝四、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卡通片。這種拍攝技巧經常讓外人嘆為觀止。它的成功再次證明:愈有民族性,便愈有民眾性,也就愈有國際性。

歷經四年完成的鴻篇巨製《大鬧天宮》更把民族風格的完成推向極至。這部卡通片可算中國十年動畫發展的巔峰之作,歷時四年完成,繪製了近七萬張畫。為了拍攝出民族特色,卡通片經理了近半年的籌備工作,攝影師遍訪故宮、頤和園、西山碧雲寺和大量廟宇,收集佛像、壁畫素材,了解古代建築、雕塑、繪畫特徵。經過精心準備,銀幕中的孫悟空身穿鵝黃色上一,腰束虎皮短裙,大紅褲子,黑色短靴,脖上還圍著一條翠綠色圍巾,是一個“神采奕奕,勇猛矯健”的大鬧天宮的英雄。藝術家根據主題和人物性格要求,推翻原著孫悟空的悲劇處置,改為打上靈霄寶殿的勝利結局,令他成為人們心目中深受喜愛和崇敬的反抗者和叛逆者的光輝形象。人物表演吸取京劇程式,對白則是道白形式。背景的裝飾設計虛實結合,產生立體感。特技方面如寶器閃光、火焰變化等都有創新。音樂效果特別採用民樂加以鑼鼓打擊樂相配合,產生濃郁民族風味,達到前所未有的最高成就,成為 “中國學派”扛鼎之作,至今仍被視為衡量中國美術片的標準。本片在國內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演,創美術片出口之最,曾4次在國際上獲獎。《世界報》評論: “《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狄斯尼作品的美感,而造型藝術又是美國迪斯尼作品所做不到的,它完全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

評價:

截止到 “文革”前夕,有15部影片在國際影壇榮獲21項殊榮,聲譽鵲起,令國際動畫界刮目相看,意識到中國美術電影整體上的獨特民族風格,盛讚其為 “中國學派”。周恩來總理曾對日本代表團講過,中國卡通片,是在中國電影事業中,找到獨自方向的比較卓越的部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