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情商口才聖經

中國人的情商口才聖經

本書共10個板塊49章,以“情商養成養育”為綱,“智商水平、情智傾聽、成功心理”為三目,“朗讀、說話、朗誦、演講、辯論、談判、交談、溝通”為八個項目板塊,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作者30年在口才訓練體系創建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理論系統,方法實用,案例新穎。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30年在口才訓練體系創建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理論系統,方法實用,案例新穎。作者提倡要把口才從表演的舞台上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人們自身擁有的、走向人生和事業成功的套用能力。

作者簡介

劉伯奎,在出版了獨立原創的口才訓練系列著作以後,發現自己已經走上了以“口才訓練”治學之路,並認定天命在此。

圖書目錄

第一板塊 情商養成養育是口才交際繁盛之根
第一章 情商與口才是怎樣“連結”的
一、從“情感要素滋生”到“情商體系養成”
二、情商是個人與外部世界聯繫的精神主控
第二章 未成年人的情商養成規律
一、親情情商與公情情商
二、友情情商在未成年人階段的中間過渡價值
三、友情情商要素板塊養成疏失後果嚴重
四、公情情商要素養成必須注意適度性滲入
第三章 成年人的情商個性化養成
一、套用考察:職業情商與事業情商
二、協調考察:社區情商與社會情商
三、職業情商要素養成與崗位求職
四、公情情商比親情情商更重要
第四章 口才交際與情商養成一傷俱傷、互聯互損
一、情商要素疏失症患者的種種言行表露
二、情商要素疏失症爆發的種種言語表現
第五章 口才交際與情商養成一動互動、一養互養
一、口才交際與情商養成“互動互補”的內在依據
二、情商養成養育的切入點——行為情商與口才情商
三、把情商養成養育融入生活和社會
四、怎樣讓情商養成養育真正成為口才交際繁盛之根
第二板塊 口才交際能力是人生多彩奇葩之乾
第六章 口才交際能力的多樣化展現
一、重“有我”之口才,輕“無我”之口才
二、重“有情”之口才,輕“無情”之口才
三、既重可公開之口才,也重不宜公開之口才
四、既重漸進之口才,也重突進之口才
五、既重可借鑑之口才,更重難以借鑑之口才
六、讓口才交際能力套用回歸自然的現實生活
第七章 單向表述口才交際的主幹類型及套用要求
一、誦讀
二、複述
三、詮釋
四、主持
五、演講
六、報告
第八章 雙向交流類口才交際主幹類型及套用要求
一、交談套用形式分類
二、交談套用功能分類
三、辯論交鋒的方法分類
四、辯論交鋒的形式分類
第九章 口才交際能力修煉的目標設定
一、口才交際水平顯現的評價標準
二、口才交際套用的四項原則
第十章 口才交際中的常見語病及其根源
一、單向表述類語病及根源分析
二、雙向交流類語病及根源分析
三、在套用實踐的口才顯現中逐步減少語病的發生
第十一章 口才能力養成的五大認知誤區
第三板塊 智商隨機調適是口才交際魅力之源
第十二章 提高智商水平與思維模式最佳化
一、思維運動在口才表述過程中的四種狀態
二、思維運動在口才表述過程中的主要依託和制約
三、高水平思維素質在口才表述過程中的四種表現
第十三章 思維模式最佳化訓練(上)
一、思維訓練目標要求
二、思維模式最佳化訓練四法
第十四章 思維模式最佳化訓練(下)
一、綜合思維目標要求
二、綜合思維訓練三法
第四板塊 情智傾聽辨析是口才交際精準之舵
第十五章 為什麼情智傾聽辨析是口才交際精準之舵
第十六章 情智傾聽能力的兩個層次訓練把握
第十七章 情智傾聽能力養成(初級)
一、聽“點”:提取要點訓練
二、聽“線”:脈絡把握訓練
三、聽“面”:中心提煉訓練
第十八章 情智把握能力訓練(高級)
一、情智把握要求學會“內外辨析”
二、情智把握要求學會“表里透視”
三、情智把握要求學會“聽說有度”
第十九章 聽話理解訓練的五種方法
一、全文複述式聽話訓練
二、篩除冗餘信息的聽話訓練
三、要點複述式編碼訓練
四、虛化旁枝末節的聽話訓練
五、聽話過程中的正誤辨析訓練
第二十章 迎合訓練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十一章 迎合與抗迴避的訓練方法
一、模擬迎合訓練
二、模擬抗迴避訓練
第五板塊 成功心理顯現是口才交際不沉之舟
第二十二章 成功心理是怎樣護佑口才交際成功的
一、成功心理構成的四大要素
二、培養成功心理是人生髮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十三章 成功心理的修煉途徑
一、成功心理養成的幾種途徑
二、成功心理修煉過程中的“對比制控”
第二十四章 口才交際與成功心理自控
一、一般心理素質最佳化訓練目標要求
二、一般心理素質最佳化方法
三、從一般心理素質最佳化到成功心理養成是終生修煉的目標
第二十五章 成功心理養成與口才交際場合把握
一、怎樣把握公開場合和非公開場合
二、怎樣把握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
三、怎樣把握職業場合與非職業場合
四、怎樣把握交際場合與非交際場合
五、怎樣把握高雅場合與通俗場合
六、怎樣把握友情場合與親情場合
第六板塊 朗讀與說話——能力要求與修煉領悟
第二十六章 單向表述能力養成修煉
一、文字底稿對口才表述的依託和制約
二、口才表述形式分類修煉要領
三、脫稿表述修煉的四類三級標準
第二十七章 發聲念讀能力修煉
一、發聲目標要求
二、發聲修煉方法
三、念讀能力目標要求
第二十八章 朗讀能力養成修煉
一、朗讀能力修煉基本要領
二、朗讀修煉的五種方法
三、朗讀能力修煉的三種形式
第二十九章 自然動情說話能力養成修煉
一、阻礙自然動情說話能力養成的兩個誤區
二、自然動情說話能力養成修煉的三種類型
第七板塊 朗誦與演講——能力要求與修煉領悟
第三十章 朗誦顯現要求與能力養成修煉
一、朗讀與朗誦之異同辨析
二、朗誦與演講之異同辨析
三、朗誦訓練要領把握
第三十一章 演講顯現要求與能力養成修煉
一、演講的“三性合一”特點
二、演講的基本語調──親切感
三、演講語調設計是一門什錦拼盤與擦邊的套用藝術
第三十二章 演講稿的分類撰寫技巧
一、敘事(為主)類演講稿的寫作
二、抒情(為主)類演講稿的寫作
三、議論(綜合)類演講稿的寫作
四、演講稿的選體與選題
五、演講的主題挖掘與提煉技巧
六、雙層內涵的交相融合與“反覆”技巧
第三十三章 比賽演講稿的結構技巧
一、比賽演講稿的獨特性
二、比賽演講稿的標題形式分類
三、比賽演講稿的命題技巧
四、比賽演講稿的撰寫技巧
五、即興演講比賽技巧
六、演講的訓練形式分類
七、演講能力的系統化訓練方法
第八板塊 交談與溝通——能力要求與修煉領悟
第三十四章 “交談溝通”與“辯論談判”的精準把握
一、“心理相容”與“心理不相容”
二、“心理平等”與“心理不平等”
三、“得理不壓人”與“得理不讓人”
四、“用詞模糊委婉”與“用詞準確明晰”
五、“模糊對立點”與“公開對立點”
第三十五章 交談與溝通的稱謂使用原則與修煉
一、為什麼說稱謂是口才交際成功的先行官
二、十大類別稱謂詞各有所用
三、人稱詞的選用原則
第三十六章 口才交際中的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
一、交談與溝通要戴好自己的“人格面具”
二、交談與溝通中的角色用詞原則修煉
第三十七章 交談與溝通中的修辭方法修煉
一、交談與溝通中的類比技巧套用
二、交談與溝通中的幽默技巧套用
三、交談與溝通中的委婉技巧套用
四、交談與溝通中的激將技巧套用
第三十八章 陌生結識過程中的套用原則修煉
一、設法使對方感到“情感距離貼近”
二、設法使對方感到“與己無損”
三、設法使對方感到“是在為我著想”
四、設法使對方感到“雙方利害關係相同”
五、正面切入,直接攻其“情節”點
六、從其“心理防線”的背面切入
七、以淡化的形式切入對方“心理防線”
八、誘使對方主動跨過“心理防線”
第三十九章 家庭交談與溝通的套用原則修煉
一、做好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加減法
二、在“代溝”上架起心靈相通的橋樑
三、切勿“躲進小樓成一統”
四、怎樣去調解鄰里糾紛
五、日常生活與社交禮儀
第九板塊 辯論與談判——能力要求與修煉領悟
第四十章 辯論套用形式的多角度認知
一、雄辯迎戰雄辯
二、事實迎戰詭辯
三、雄辯迎戰詭辯
四、詭辯迎戰詭辯
五、“事實勝於雄辯”其實是不存在的
第四十一章 辯論與談判的三位指導先哲
一、蘇格拉底與口才交際訓練
二、黑格爾與口才交際訓練
三、孔子與口才交際訓練
四、口才顯現就是人格魅力顯現
第四十二章 從商業談判看談判的套用原則
一、商業談判要求能保持和諧、輕鬆的氣氛
二、商業談判要求能充分體現“互利”的精神
三、商業談判要求在利益分配方面體現平等的原則
四、怎樣把握商業談判的口才交際技巧
第四十三章 審題立論的謀篇布局與修煉
一、全方位審題法
二、分類扣題法
三、包容法
四、明確交點法
五、雙向立論法
六、內涵界定法
七、辯證立論法
八、理想現實相悖法
九、動機效果相悖法
十、起、承、轉、合法
第四十四章 攻守應對的方法技巧與套用修煉
一、追加前提法
二、穩守交點法
三、時間尺度移位法
四、類比法
五、駁辯分論點法
六、詭辯法
七、偏題立論法
八、曲解法
九、短語相詰法
十、反向推論法
第十板塊 語境與場合——口才交際與社會人生
第四十五章 語境是怎樣由四類要素能動合成的
一、對於傳統的語境“二分法”認知的一點反思
二、語境四類要素有機合成的理論確立依據
三、語境理論一綱三目框架的構建
第四十六章 語境構成要素的特點認知與分類把握
一、人境類要素的特點與把握
二、心境類要素的特點與把握
三、情境類要素的特點與把握
四、物境類要素的特點與把握
第四十七章 口才交際中的語境調控和用語保證
一、怎樣在口才交際中避免觀點對抗
二、怎樣在口才交際中避免情緒對立
三、怎樣在口才交際中實現氣氛和諧
四、怎樣在口才交際中實現情境交融
第四十八章 口才交際中的用語差異與用語衝突
一、導致用語差異的原因與分類把握
二、關於用語差異與用語衝突的辯證思考
三、用語差異與用語失誤的對策與思考
第四十九章 口才交際中的角色原則與社會語境適應
一、口才交際中的角色準確定位
二、社會職業對口才交際角色的不同要求
後記

後記

從1984年在《演講與口才》上發表第一篇小文章至今,整整30年過去了,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口才交際訓練研究領域裡“折騰”30年了。
從1984年到2013年,30年實踐探索,30年理論思考,並不是事先設定的人生規劃。然而,30年問,似乎始終有一隻看不見的巨手在持續推動著我,迫使我對自己寫下的文字不斷進行組裝、拆解、再組裝、再拆解……直至眼前,融聚成總共200餘萬字的兩大目標系列。
在“折騰”這個詞早已不受歡迎,人們往往都會努力表白自己“不喜歡折騰”的大背景下,我卻將自己整整30年的研究過程稱為“折騰”,也許有點太不合時宜了。其實,總結任何一個新的學科體系的研究過程,說“折騰”絕不誇張,而且有時候還必須“折騰”,這種折騰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前人的成果被後人折騰(理論上往往稱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代際創新”),而我,則是一遍又一遍地不斷搖晃著自己新搭建的理論框架,對那些露出疏漏乃至破綻的地方進行修補、加固,前後歷時30年,終於形成本書。
本書的雛形可以一直追溯到1990—1992年的總量為60餘萬字的三本“處女作”——《演講成功之路》、《交談成功之路》、《辯論成功之路》(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從這三本書中抽取部分文字,再結合自己多年的訓練實踐,構成由自己擔任主編並主筆全書2/3總量(20餘萬字)的《教師口語表述與訓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的主體內容。後來,又將其擴充,形成總量為78萬字的《青年口才訓練系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再歷時10年,又將其拆散成為《演講口才訓練指導》、《辯論口才訓練指導》、《交談口才訓練指導》、《口才交際策略指導》(總量為140萬字,河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07),再至形成本書。在這一過程中,推動我重新創造一個新體系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時至今日,我在第一代訓練教材《教師口語表述與訓練》(1994)中獨立撰寫的文字,竟然被相當多的人認為是學科理論基礎而廣泛引用,以至於成為我的一塊心病。
總結自己30年來的“折騰”,大致分為前後兩個目標追求。
第一個目標追求是創建口才交際教學訓練體系。應當看到,擁有數千年文明傳統的中華民族,其實還有著這樣一個傳統文化理念,那就是對口才交際能力養成的排斥(沉默是金),更不要說在學校教育中建立一套“口才交際教學訓練體系”來進行全民培訓了。而自己創建口才交際教學訓練體系的目標追求是,在市場經濟激起全民對口才交際能力需求的大背景下,怎樣打造一個階梯,使有需求的人能夠通過這個階梯,一步一步地登上“口才交際能力運用自如”的理想境界。這一體系創建目標在2013年已經實現了,它以我的第三代“口才交際教學訓練體系成果”——《中小學生情商口才遞進式訓練》(國小段3種,中學段2種)、《口才與演講技能訓練》(專科段)、《口才交際能力訓練》(本科段)、《中華文化與漢語語用》(研究生段)教材的獨立撰寫出版為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以人生成長階段為連線線,可以稱為“縱向延伸”。
伴隨著第一個目標逐步萌生的第二個目標追求就有點近乎“白日夢”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畢竟還有更多的口才交際能力渴求者已經難以再進入學校接受系統化訓練或者當初在學校沒有接受過系統化訓練,他們其實並不缺乏口才交際社會實踐,只是還不能理I生化地培養自己的口才交際能力,那么,我能不能通過寫作一部實踐指導用書,引導他們反思過去、總結現在,進而更為有效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未來呢?
說這是“白日夢”,因為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自己就曾經堅定地認為是“不可能”的。然而,我終於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揚棄,開始了將這個白日夢轉變為現實的努力,並且終於寫成了本書。
這一撰寫過程其實是非常艱難的,它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將原本散亂如沙的口才套用形式予以歸納整理,進行綱目設定,進而進行“體系創建”。這一體系創建以指導套用為原則,以口才交際實用項目(朗讀、演講、交談、辯論等)為並列式構建,可以稱為“橫向拓展”。
第二階段則是將已成體系的口才交際能力實用項目再次組合,將其糅合成一個大系統(也就是《中國人的情商口才聖經》)。
之所以做這樣的目標追求,主要是針對當前國內各類口才訓練教材及學校教學中過於關注“朗誦、演講、辯論”等帶有表演特點的項目而輕視日常套用(朗讀、說話、交談、溝通、談判)能力浸潤養成的現狀,本書不僅寄希望於人們最終能平等看待形式多樣的口才交際套用類型,更期盼“把口才從表演的舞台上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人們自身擁有的、走向人生和事業成功的套用能力”。

序言

前言 怎樣解讀《中國人的情商口才聖經》
改革開放30餘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人對口才的認識從“沉默是金”轉向“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開始了對增強口才套用能力的強烈追求,進而形成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口才熱”。
然而,冷靜反思國內已經持續了將近30年的“口才熱”,發現其“熱”中又有點偏“冷”。具體表現為,從巨觀的社會角度考察,這股“熱”始終在持續,而從微觀的個人角度考察,很多人卻淺嘗輒止。例如,參加一個短期訓練拿個證書,或者參加演講比賽獲得了獎項、參加辯論比賽得個最佳辯手稱號之類,往往也就“見好就收”,過一段時間再去了解這個人,興趣可能早已轉移了。
這種“熱”中有“冷”、“冷熱不均”的現象其實都源於人們對口才交際能力與用途認識的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對口才交際在現實生活中的套用缺乏足夠感知,於是,很自然地將口才能力養成與為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而開展的宣傳教育活動合而為一,進而,又將“能夠說一口標準的國語,能夠登台面對台下聽眾進行慷慨激昂的演講”作為“有口才”的標誌。
其實,無論在什麼地方,往往也只有在某些特殊時期,如發生某種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事件時,甚至發生戰爭時,才會有人走上街頭,挺身而出面對社會大眾發表演講。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還是各自進行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至於面對不同階層發表單一主題的演講,往往多為帶有政治色彩的行為,屬於政治人物的職業節目。即使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說,當眾登台演講的機會也是很少的,學校里組織一些演講比賽活動,也只能是少數人偶爾為之。換句話說,如果說當眾演講對於大學生來說“可用武之地”都很少,那么,對於其他職業的從業人員而言,“用武之地”就更少了。於是,無論人們對具有口才能力抱有多么高的熱情,如果只是局限在“能夠說一口標準的國語,登台面對台下聽眾進行慷慨激昂的演講”方面,就個人而言,“學了無用”自然就會迫使你的激情慢慢地變“涼”了。
第二個誤區。人們對口才交際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必須以“動情”而且是“動真情”為支撐這一特點認識嚴重不足。於是,就有人將口才交際能力的顯現“模式化”、“程式化”,將口才交際能力演繹成一種類似學駕駛、學烹飪那樣的,只要跟在師傅後面亦步亦趨,就能掌握的技能。進而又有人相信,關於某些話題,說話人自己儘管沒有什麼興趣甚至毫不動情,卻也認為能夠憑藉所謂技巧使滿場觀眾熱血沸騰,這種理念恐怕就有點近似“忽悠人”了。而這對於演講與口才的追求者來說,顯然就又是一個誤區。當人們滿懷熱情地進入“誤區”,發現自己經受了一番“從國語訓練到表情動作訓練”的勤學苦練以後,最終卻不見效果,很自然地,訓練熱情也就慢慢“涼”下來了。
然而,一旦人們走出這兩個誤區,立即就會看到另外一種現象,為什麼從巨觀角度考察,全社會的口才“熱”卻“涼”不下來呢?根本問題就在於全社會已經對口才套用能力產生了強大的需求,它已經是置身於現代社會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都可能套用的基本能力。而這一點就是時代向我們每個人提出的要求。
需要承認的是,本書作者從其第一代作品《教師口語表述與訓練》(1994)及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口才與演講——技能訓練》(2002)算起,在某種意義上,也曾經是上述兩個誤區的始作俑者之一。例如,本書作者曾經在前期著作《套用口才模式訓練》(農村讀物出版社,1995)、《青年口才訓練系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以及直到2006年出版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口才與演講——技能訓練》的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中,都一直在反覆強調系統化訓練的重要:“有誰見過從來不上訓練場,只是捧著體育訓練教材閱讀,就能使‘跑、跳、投、擲’成績直線上升的?又有誰見過只是閱讀名菜譜,卻不去‘掌勺實踐’的人一躍而成為名廚師的?”
多年來,本書作者非常真誠地向社會反覆宣傳口才系統化訓練的重要性,一遍一遍地闡釋怎樣在舞台上調動身姿態勢,怎樣運用眼神表情時,並沒有發現這其中存在著一個大大的誤區:能夠參加奧運會、能夠成為名廚師,畢竟只能是極少數人的“專權”,並不是所有人一談體育運動就是要去奧運會,一掌勺就要成為名廚師的!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能夠通過體育運動保持身體健康,能夠把一日三餐做得讓家人滿意開胃,就足夠了!而這些,並非要去接受系統化訓練,而只要堅持生活實踐並能注意多留神、多總結,就足夠了。同理,即使不懂在舞台上怎樣擺弄身姿態勢,怎樣運用眼神表情,也不等於他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運用口才解決現實問題。由此,本書作者又開始了原先認為不可能的——“寫出一本供他人通過閱讀也可以提高口才的書”的努力。
所幸的是,從第一代口才訓練作品問世以後,本書作者不但堅持對既有成果進行揚棄,還致力于澄清社會上關於“口才認知”的種種誤區,進而追尋一個夢想,那就是怎樣貼近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把口才從表演的舞台上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人們自身擁有的、走向人生和事業成功的套用能力”。
本書就是作者為實現這一夢想而30年痴迷於訓練實踐的成果。尤其是本書早年的第一代成果的建構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成為後繼者模仿的樣板,更有越來越多的人將這套建構體系稱為學科理論,本書作者就越發感到責任的重大,並越來越多地關注該門學科建構的發展,希望自己能夠抓緊時間,完成對第一代成果中誤區的澄清與揚棄。
從回顧的角度看,本書可以視為作者本人在口才交際訓練研究領域30年努力的一個結果、一個總結。全書擇優提取作者從1984年至今不同階段的“口才交際”研究成果,稱之為“總結”,並無誇大。然而,轉換一個角度,從前瞻角度看,它又實實在在地成了一個新的嘗試,這一嘗試是以作者對自己堅持了多年的創建理念進行“揚棄”為標誌的。
揚棄,從兩個角度展開。
第一個角度是口才交際體系構成角度。
口才交際在現實生活中的套用堪稱形式多樣、功能各異。如果說1983年《演講與口才》雜誌的創刊,呼喚起我們這個民族對口才交際能力套用的關注,那么伴隨著該雜誌在國內聲望的劇增,其後很長時間裡,“口才與演講”二者之間過於密切的連線,實際上也產生了一些誤導和負面作用,使人們將口才套用能力需求過多地凸顯在“當眾演講”乃至“登台演講”方面,集中在怎樣拿腔拿調地說話及上了台怎樣擺姿勢等動作造型方面,這就導致人們在訓練口才能力過程中過多地關注是否能說一口標準的國語、是否擅長登台表演,而這種關注客觀上壓抑了絕大多數的“國語不太好、不太善於登台表演”的人群對口才套用的需求。
而本書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口才交際套用能力”的養成訓練,至90年代開始追求“把口才從表演的舞台上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人們自身擁有的、走向人生和事業成功的套用能力”。時至今日,本書以其“綱、目、板塊”的系統化構成,開始了將口才交際能力養成轉向現實生活套用的實踐努力。
所謂“綱、目、板塊”的系統化構成,是指以“情商養成養育”為綱,以“智商隨機調適、情智傾聽辨析、成功心理顯現”為三目,以“朗讀、說話、朗誦、演講、辯論、談判、交談、溝通”的能力要求與修煉領悟為八個項目板塊。在全書構成上,又可以認定為以第一板塊為“起”,以第二板塊為“過渡”,第三至第五板塊為“承”(承接情商的養成養育,同時搭建三大通道,有效強化口才交際與情商要素養成養育的內在聯繫),第六至第九板塊為“轉”(從口才交際“總論”轉向八大套用項目並逐一“分論”),第十板塊為“合”。這就借鑑了傳統的“起承轉合”的寫作方法,使本書既分門別類又渾然一體,讓源自生活的口才交際能力經過高於現實生活的修煉感悟後轉回實踐,套用於現實生活。
第二個角度是關於口才交際的內涵把握與理念指導,具體顯現於以下四點。
第一點揚棄,將對口才交際的界定從“技能”改為“能力”。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本書作者一直將口才視為一種技能,並由此將口才交際細化為朗讀朗誦技能、演講鼓動技能、交流溝通技能、辯論交鋒技能……直到作者2003年獨立承擔“教育部‘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口才與演講》”撰寫任務時,仍然將教材定名為《口才與演講——技能訓練》。但是,隨著訓練實踐年復一年地展開,一個問題久久地縈繞在作者的腦海里,用“技能”一詞來框定口才能力是否有失準確?
對於“技能”一詞,其原意較多地偏向於對人的肢體運用,以及肢體對某種器械、用具的操作的解釋,如計算機操作技能、汽車駕駛技能等,諸如此類的操作不但可以理解為一種純粹的動作程式(與人的文化積澱、個性氣質等多方面特點幾乎沒有關係),而且在一般情況下,這種動作程式還是可以重複的、統一規範的,甚至千篇一律的,這就導致可以分出等級水平差異的。不言而喻,這樣的訓練結果往往難免千人一面。而口才顯現實際上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的,它不僅與說話人的文化積澱、個性氣質等密切相關,而且由於與交際對象之間在具體事件前後的不同關係,對具體事件具有的不同觀點、立場、情感、傾向,使得任何一種具體的口才顯現從根本上都可以理解為是不可重複的。因此,我們應當不難理解:抽象的、以不變應萬變的口才技能是不存在的,而在不同話題、不同對象、不同環境中憑口才取得交際成功,顯然就屬於一種能力顯現。何況,現實生活中,伴隨著對口才交際的“技能”認定,人們很自然地要尋找“技能速成之路”,又很自然地去尋找“名師”,進而致力於模仿、克隆。為此,本書將“口才技能”更名為“口才能力”,以便引導人們對其確立一種新的認知。
第二點揚棄,將“口才訓練”改為“口才修煉”。
口才交際是每個在社會中生活的人每天都要經歷的,而且更多的是自己獨立面對而難以事先準備的,它不僅具有很強的生活實踐性,而且具有不可重複性與終生面對性,因此,口才交際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當事人獨立應對並自主面對的(與那種“台下10年功,台上幾分鐘”的表演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將“口才訓練”認定為“技能訓練”,按照習慣理解,人們很自然地還會進行同等橫向比較,這種同等橫向比較往往是:按照高標準,看誰掌握得更快、更好(以及看誰表演得更好);按照低標準,自己的表現是不是已經達到基本要求(無須重修補考)。並且往往很自然地就難免會以技能水平優秀為得意,以技能水平合格為滿足,同時難免會自我設定一個有結束時間的“學習階段”。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每個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個性氣質不同,導致人們在口才交際過程中的風格能力顯現各不相同。在這一方面有的環節的差異甚至是終生的,不是訓練能夠解決的,這就難免在口才訓練中形成一種“和強手比,越比越灰心”的失敗心理。而將“口才訓練”改為“口才修煉”,意在將重點轉移到自我感悟、自我提升方面,同時弱化、戒除橫向比較,這樣,有助於在感受自己進步的過程中逐步“修煉”,進而養成成功心理。
應當看到,作為在學校系統里開設的口才交際課程,很自然地還是要由教師講授、學生演練,但是口才訓練的講授、演練完全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演練、講授。在某種意義上,學校系統里擔任口才訓練課程的教師,要把自己定位為類似《論語》中孔子的角色,他不是在按照教學計畫完成教學任務,而是陪同學生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對他們進行指導啟發。
而即使那些有條件接受教師訓練指導的人,最終還是要和完全沒有條件接受教師指導的人一樣,必須自己獨立地面對生活,獨立投身於自己生活中的口才交際活動實踐,通過日復一日的成功與失敗去體味口才交際的成功真諦。縱觀這一過程,固然是一個提高過程,但更是一個能力養成過程,一個“修煉過程”。
因此,本書固然不排斥“訓練”,但是重點突出“修煉”。意在將口才交際能力養成從“被動接受指導”改為“自我領悟修煉”,而本書的價值則在於提供領悟修煉的原則指導。
第三點揚棄,將“訓練目標”改為“修煉感悟”。
從字面上比較“訓練目標”與“修煉感悟”,應當不難看出,“訓練目標”往往是外部設定並面向公眾的,因而往往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具體到某一目標內容(如國語水平測試標準),有時候可能是某些接受訓練者最終難以達到的;而“修煉感悟”則往往是自我設定並自我實施的,表面上看起來是不確定的,但是實際上是貼近自己實際狀況、貼近自己生活需求的,因此,這種修煉感悟應當是個性化的,與自己同步前進並同步提升,看似目標模糊實際上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個性化追求。
與此同時,應當指出的是,在朗讀、說話、朗誦、演講、辯論、談判、交談、溝通等套用項目的能力要求中,將訓練目標改為修煉感悟,絕對不是降低了其功能價值,而是更貼近學習者自身的實際狀況,並且最終寄希望於通過修煉感悟達到自己的理想水平。例如,以參加體育運動而言,如果依據奧運會冠軍的成績水平為標準,那么連奧運會亞軍都不得不“屈居第二”,這就難免失敗心理。如果以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標準,那么每一點進步都是值得高興的(例如,100米跑步成績從18秒提高到16秒,又從16秒提高到14秒),生活中就會增加很多快樂的理由。
在強調口才交際能力養成應當重“修煉感悟”的時候,就不能不提及在口才交際領域裡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古代的大師先哲們,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普羅泰格拉……他們的口才令後人欽佩讚嘆,但是仔細思考,在人類還沒有建立專門用於求學求藝的學校時,他們的超高級的口才又是跟誰學的呢?誰又能教他們呢?其實正在於他們向生活學習,並且堅持在生活中學習的“修煉感悟”。由此,我們就不能不真切地感受到,“修煉感悟”其實應當被所有的追求者(包括跟在老師後面求學求藝的學生)奉為行動指南。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進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境界,才有可能推動全社會口才交際能力養成的水平全面提高。
第四點揚棄,推動“階段訓練”轉為“終身修煉”。
本書作者對自己此前堅持多年的理念的第四點揚棄,表現在將“階段訓練”移位拓展並明確為“終身修煉”。
“移位”就是從學校的課堂教學訓練移位到社會生活這一更大的領域。因為一旦定位於教學訓練,很自然地就會轉向學校課堂教學理念,而任何學校的課堂教學都肯定是階段性的。我們看到,在學校學習的課程中,有的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後還能用得上,有的也就“從此一別,不再晤面”。口才交際則不同,無論你接不接受學校學習,在生活中它都無時不與你相隨相伴,因而這是一項“終身學習、終身套用”的能力。
伴隨著這一“移位”,很自然地,人們就會將對口才交際能力的需求從階段訓練轉為“終身修煉”。所謂修煉,這裡又需要做一說明,在生活中自我修煉與在學校有教師指導的學習的不同點在於,生活中的修煉恰恰是“感悟”式的,是“經一事,長一智;吃一塹,長一智”的,也就是說,只要投身於現實生活,只要積極、認真地通過口才交際解決現實問題,那么,無論是總結成功經驗還是總結失敗教訓,我們都可以通過學而思、思而學的雙向結合方式終身提高自己的口才交際能力(孔子不是教育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嗎)。而這一點,才是口才交際能力強化的真諦。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本書儘管對作者此前出版的訓練教材進行了四個要點的揚棄,但是,其目的並不是要全面否定以前的成果,而是要從不同角度進行“揚其所長、補(棄)其不足”,從學校教育與生活實踐兩個不同角度推進互動。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本書也可以作為各級各類學校任職“口才訓練”課程的教師的翔實完備的教學參考用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