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交通第二總隊

1976年4月,歸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隊建制,編為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二大隊。 1976年4月,歸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隊建制,編為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三大隊。 1985年1月,歸武警交通第二總隊建制,編為武警交通第六支隊。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交通第二總隊是一支肩負著參與國家經濟建設和維穩處突、搶險救災雙重職能的部隊,長期在邊遠艱苦地區擔負急難險重工程任務,修築了眾多的戰略防禦設施和國防等級公路,為鞏固邊防,維護穩定,加快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1964年12月,在江蘇淮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十二軍改編組建為南京軍區第十二軍工區,該部由此誕生。組建後在蘇北沿海、安徽朱山和鳳凰山擔負國防軍事工程建設。
1968年4月,遵照軍委命令,該部歸北京軍區工程兵建制,編為北京軍區工程兵第八工區,由六十五軍代管,赴內蒙古寶昌地區,沿長城一帶擔負國防工程建設。
1969年3月,該部奉命調至北京大興、小湯山一帶,擔負國防工程施工。
1970年,該部奉命調歸軍委工程兵建制,編為軍委工程兵第四工區,開赴湖北宜昌地區擔負國防工程建設。
1974年4月,根據毛主席“要搞活天山”的指示,遵照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加快天山國防公路建設的命令》,該部由湖北宜昌移防新疆,擔負“07042”(即獨山子至庫車)天山國防公路的修築任務。1976年4月,該部由軍委工程兵第四工區改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第十二支隊(編號為00129部隊),下轄一一二團(00122部隊)、一一三團(00123部隊)、武警交通第七支隊一一一團(00121部隊),該部官兵駐紮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天山深處,住帳篷、吃鹹菜、喝雪水,同塌方、雪崩、土石流作鬥爭。面對生死考驗,全體官兵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精神,與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殊死搏鬥,浴血奮戰十載,於1983年10月獨庫公路竣工。為此,有168名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幾千人受傷或致殘,湧現出了以中央軍委命名的“雷鋒式好乾部”姚虎成、七支隊三中隊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和先進集體,產生了以築路官兵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天山深處的大兵》、電影《天山行》等一批文學藝術作品。
獨庫公路竣工後,該部部分人員繼續擔負剩餘工程的收尾工作,其餘撤出天山,分別去河北和新疆和田繼續擔負國防和地方公路建設任務。1985年1月1日,該部列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序列,編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交通第二總隊,受公安部和交通部雙重領導。1999年該部轉隸武警總部領導。
繼獨庫公路後,該部在新疆先後參加了和布公路、中巴公路國內段、新藏公路、國道312線星哈了段、國道314線甘溝段、國道216線、國道217線、國道219線、吐烏大、烏奎高速公路、阿(拉爾)和(田)沙漠公路等多條等級公路,還參加了新疆第一個水電站——大山口水電站,烏魯木齊紅旗路地下街人防工程,烏魯木齊國際機場跑道等重點工程,有力地促進了新疆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被新疆各族人民譽為“築路鐵軍”,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天山精神”、“崑崙精神”,新疆各族民眾為二總隊在喬爾瑪、和田、哈密修築了三座永久性的紀念碑,以銘記該部廣大官兵的光輝業績。
武警交通第五支隊前身是工程兵建築第一六一團,1964年12月在天津市由陸軍第一九六師抽調幹部戰士組建,歸北京軍區工程兵第五工區建制。1965年12月,調歸北京軍區工程兵建制,由六十五軍代管。1970年8月,調歸軍委工程兵第四工區建制。1976年4月,歸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隊建制,編為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二大隊。1980年8月,改稱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二團。1985年1月,歸武警交通第二總隊建制,編為武警交通第五支隊.1997年12月,支隊奉命由寧夏隆德移師陝西,2002年8月支隊機關設在西安漢城。組建後,先後承擔了天津溏沽和北京外圍設防工程、北京通縣一號山堆山工程、天津通訊樞紐工程、北戴河“1125”工程、河北滄州地區戰備工事、天津七號山程、湖北宜昌“827”工程、天山獨庫公路、和布公路、大山口水電站、國道314線賽馬段、馬桑段、小草湖高速公路、和庫高速公路、國道312線六盤山隧道和祁家大山隧道等30多個工程施工和三峽工程警衛保通任務。從渤海之濱到沙漠戈壁,從長江峽畔到西南邊陲,從青山綠水雲貴高原到冰封雪裹的崑崙之巔,廣大官兵揮灑血汗,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了壯麗的詩篇,用熱血和汗水彈奏出祖國建設史上極為壯麗的樂章,在祖國大地上留下了座座不朽的豐碑。為表彰部隊官兵的功績,1989年8月,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撥款30萬元修建了和布公路紀念碑,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王恩茂親筆題寫碑文:築路英雄的光輝業績將永遠銘記在邊疆人民的心中。
武警交通第六支隊前身是工程兵建築一六八團,1964年12月,在山西省大同市臥虎灣由陸軍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一師抽調幹部戰士組建,歸內蒙古軍區建制。1970年1月,調歸北京軍區工程兵建制。8月,調歸軍委工程兵第四工區建制。1976年4月,歸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隊建制,編為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三大隊。1980年8月,改稱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三團。1985年1月,歸武警交通第二總隊建制,編為武警交通第六支隊。1996年機關由新疆哈密市移駐安徽省合肥市。組建初期,先後參與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固陽地區營域坑道施工、北京軍區空軍8284工程、北京軍區空軍河北平泉運輸機庫工程、天山獨庫公路及玉希莫勒蓋遂道等多項工程建設。駐守新疆期間,先後承建了國道312線星(星峽)哈(密)段、哈(密)了(墩)段、吐(魯番)烏(魯木齊)大(黃山)、烏(魯木齊)奎(屯)、哈(密)巴(里坤)及國際機場路等工程建設。1996年,新疆哈密地委專門修建“武警交通第六支隊駐哈密十周年紀念碑”,永久銘記支隊為邊疆人民所做的貢獻。九十年代後,支隊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先後在甘肅、安徽、浙江、湖北等省承建了合(肥)安(慶)、合(肥)寧(南京)、尹(家莊)中(川)、蘭(州)臨(洮)、滬(上海)杭(州)甬(寧波)、滬(上海)蓉(成都)西等20餘條高速公路,為祖國的交通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四十多年來,支隊共完成投資30多億元,修築、新建和改建公路1200餘公里,修建大、中、小型橋樑297座,涵洞2000多道,鑿通遂道1700多米。現今,支隊已形成擁有路基、路面、遂道、橋樑等施工一級資質,能夠承擔各級公路、橋樑、遂道工程施工,具備完成年產值10億多元綜合施工生產能力的工程部隊。
武警交通第七支隊1947年8月1日,組建於河北省淶水縣北龍泉村,編為晉察冀邊區冀察軍區獨立第4旅11團,同年11月,改編為北嶽縱隊3旅8團。1949年改編為第六下六軍第198師593團。在隨後的三年內,先後參加了察綏戰役、保北戰役、平張戰役、太原大會戰等幾次著名戰役。
1950年春,該支隊駐防天津靜海縣,擔負生產任務,開荒造地1萬多畝。
1950年6月,該支隊與二零八師六二三團合編,10月25日跨過鴨綠江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先後經歷了龜城、泰川、平康、華川四次大的戰役,堅守五音山,突破“三八線”,為中美停戰談判奠定了軍事和政治上有利基礎。
1951年3月,該支隊援朝回國,先後駐防天津楊柳青、塘沽等地,進行軍事訓練和擔任海防任務。
1956年,該支隊駐防天津市馬場營,擔負戰略防禦工程的修建任務。
1958年,該支隊參與修建十三陵水庫。1959年,參與修建密雲水庫,並被密雲水庫建設總指揮部授予 “冠軍團”、“優勝團”稱號。
1961年5月,該支隊從天津調往內蒙,先後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區十八台、武川縣、和林縣、清水河大沙灣、卓資山六蘇木等地修建戰備防禦工程。
1970年10月,該支隊從內蒙古和林縣移防湖北省宜昌,隸屬軍委工程兵第四工區,擔負宜(昌)蓮(沱)公路修建任務。
1974年6月28日,遵照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字第124號關於《加快天山國防公路建設的命令》,隨四工區調往新疆烏蘇縣巴音溝擔負天山國防公路(代號為07042)獨(子山)庫(車)段的修建任務。天山公路,地處新疆天山中段,北起石油城獨山子,南抵南疆重鎮庫車,全長562.75公里。其工程特點一是地勢險要。二是地質複雜。三是氣候惡劣。四是土石方量大。在修築天山公路的十年,該支隊官兵駐紮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冰坂上,住帳篷、吃鹹菜、喝雪水,同塌方、雪崩、土石流作鬥爭。面對生死考驗,全體官兵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在人跡罕至的冰達板打通了我國第一條海拔最高的高山公路隧道——哈希勒根隧道;在終年積雪不化的永冰區建成了我國第一條高山公路安全防護設施——哈希勒根防雪長廊,創造了高原雪域築路史上的奇蹟。10年間全團共修築瀝青路面128公里,碎石路面131公里,砼路面783米,開挖路基土石方496萬立方米,防護工程90374立方米,修擋雪牆214米,架設橋樑10座,修築涵洞168道,修道班房13205平方米,打隧道340米,修築砼防雪崩走廊258.5米。為使天塹變通途,該支隊官兵付出了巨大代價,十年間,該支隊共有4名幹部、23名戰士獻出了生命,100多名同志受傷致殘。1978年4月9日,黨的十一大代表、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原一營副營長姚虎成同志,在帶領戰士作業時,發生雪崩不幸遇難,中央軍委授予他“雷鋒式好乾部”的榮譽稱號。1983年9月,天山獨庫公路勝利竣工,國家計委、交通部、公路管理局和部隊有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和技術人員參加了天山公路驗收會議,一致認為這條公路走向合理、線形順暢、路基穩定、路容整齊、路面平整,整個工程符合設計要求,技術指標達到國家規定的三級公路標準,工程質量優良。
1984年以後,該支隊先後在河北省曲陽、陽原、承德等地先後擔負國家重點國防公路修築任務。1985年1月歸武警交通第二總隊建制,編為武警交通第四支隊。1986年改稱武警交通秦皇島建港指揮所。1988年5月改稱武警交通第七支隊。
九十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部隊全面走向市場,在河北、廣東、北京、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甘肅、內蒙、山西、新疆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參與了黃驊港神木煤碼頭一期工程、(北)京張(家口)、(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武漢天河機場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
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歷程中,該支隊一代又一代官兵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忠於職守,英勇奮鬥,無私奉獻,書寫了黨和人民忠誠衛士的光輝篇章,湧現出了“一級殺敵英雄”武尚志、“五好戰士”王鴻玉、“雷鋒式好乾部”姚虎成、“全國新長征突出手”丁孝維、“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周洪牛等一大批英模人物。
武警交通第八支隊前身為武警交通第四支隊,1986年4月,根據指揮部命令,在新疆喀什組建新支隊,承擔國家“七五”重點工程中國至巴基斯坦公路國內段改建工程施工,番號為武警交通第四支隊。部隊組建以來,先後修建了中巴公路國內段、國道216線喀火段、清(清水河鎮)霍(霍城縣)公路、滬寧高速公路、國道217線阿布段、國道312線賽清段、吐烏大高等級公路第九標段等24條公路的建設和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伊寧機場、喀什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等3項機場工程建設。累計改擴建公路總里程達987公里,完成投資13億元,為我國的交通事業和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2年1月1日,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兩辦”批覆,武警交通第八支隊正式接養新藏公路西藏段界山達坂至薩嘎1375公里(含普蘭支線104公里)的養護保通任務,武警交通第四支隊改番號為武警交通第八支隊,機關由烏魯木齊遷往西藏阿里獅泉河鎮。上勤幾年來,八支隊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阿里高原繼承“天山精神”和“喀喇崑崙精神”,戰風雪、斗嚴寒,發揚“海拔高嚇不倒、條件差難不倒、任務重壓不倒”的“三不倒”精神,圓滿完成了以養護保通為中心的各項任務,實現了總部首長提出的“上得去、站得住、幹得好”的目標。西藏交通廳、新疆軍區、蘭州軍區、武警總部領導高度讚揚官兵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大無畏精神。交通部副部長鬍希捷寫信慰問部隊,對支隊搶險保通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讚揚八支隊為全國500萬交通職工樹立了榜樣。西藏自治區列確副主席、江村落措副主席、楊海濱副主席在視察部隊後,稱八支隊在雪域高原認真踐行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的宗旨,為西藏人民造了福,樹立了交通部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並為部隊題詞“天路鐵軍”。幾年來,支隊先後被總部表彰為集體三等功單位,被阿里地區表彰為“雙擁模範”先進單位,被西藏自治區公路局評為養護管理先進單位。共有6名官兵被總參、總部、交通指揮部授予榮譽稱號,有121名同志榮立三等功、2名同志榮立二等功,3名同志榮立一等功,湧現出一等功臣、革命烈士黃帥、武警部隊基層建設標兵馮偉科、總參優秀參謀向陽、第九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張科等為突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群體和英模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