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2015年12月4日,成都市委十二屆全委會第6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建議
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2月4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成都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大任務,是譜寫偉大中國夢成都篇章肩負的歷史使命。科學制定成都“十三五”規劃,意義十分重大。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屆六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深入研究全市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如下建議。
一、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任務
(一)“十二五”時期我市發展的重大成就。“十二五”時期,是我市勇擔使命、創新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央、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定位,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實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深入實施交通先行、產業升級、立城優城、統籌城鄉、全域開放五大興市戰略,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站上了“新常態、萬億級,再出發”的新起點,開創了成都科學發展新局面。過去五年,實現了經濟發展高位求進的歷史跨越。始終堅持加快發展、轉型發展,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加快構建,重大千億級產業集群領跑市域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成為重要支撐,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大關,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過去五年,提升了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品質。成都天府新區規劃建設全面提速,北城改造促進城市二元結構加快轉型,城市格局實現從單中心向雙核共興突破。區域中心地位鞏固提升,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更加凸顯。市域立體交通網路逐步完善,城市交通開始邁入捷運時代。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提速,獲得全國“智慧城市”獎。環城生態區、“四改六治理”等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重大工程加快建設,城鄉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市更加文明開放,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交融的城市形象更具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過去五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開局。深入推進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統籌城鄉、簡政放權、科技體制、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重大示範試點工作全面啟動,“創業天府·菁蓉匯”品牌活動持續開展,“成都創業、創業都成”成為新的城市名片。過去五年,開創了內陸城市走向國際化的嶄新時代。國際(地區)航線達85條,蓉歐快鐵實現雙向運營,在中西部率先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外國政府獲批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達15個,聯通世界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公路樞紐和口岸服務中心地位日益凸顯。《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華商大會、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等重大盛會成功舉辦。268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成都,數量穩居中西部首位,經濟開放度日益擴大,被評為“全球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最佳表現城市”。過去五年,取得了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的巨大進步。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教育衛生事業發展更加均衡,社會治理更加現代,初步實現“人有普保、勞有應獲、學有良教、病有適醫、老有頤養、住有安居”,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首位。過去五年,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豐碩,民主政治建設有序推進,“法治成都”“廉潔成都”建設成效顯著,風清氣正、崇廉尚實、幹事創業、遵紀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態總體形成。五年來的巨大成就,為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內外環境。伴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持續深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新一輪區域發展格局隨著國家重大戰略新布局將發生重塑更新,區域核心城市在更大領域和更廣範圍輻射引領的作用更加明顯。
作為西部區域中心城市,成都發展邁入“新常態、萬億級,再出發”的新階段,步入持續發展新軌道。但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仍然是突出問題,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仍然是主要任務,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仍然面臨不少挑戰。主要表現在:發展環境方面,國家戰略重點布局點多面廣、競爭加劇,在同類城市中保持發展優勢、在中西部城市中保持領先優勢面臨較大壓力,競爭新優勢尚未充分厚植;發展任務方面,面臨做大經濟總量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保持整體競爭力與剛性約束從緊、圈層優先發展與均衡發展等矛盾依然突出;發展動力方面,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傳統要素優勢正在減弱,創新驅動尚未成為發展的主引擎;民眾期盼方面,民生需求層次不斷提升,社會事業發展不同步,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欠均衡;治理能力方面,社會治理新舊矛盾交織,法治建設亟待加強,城市治理體系有待完善,領導幹部致力於創新開放經濟體系建設的觀念有待持續解放、能力和作風仍需不斷加強。同時,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建設成渝城市群,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批准天府新區為國家級新區、高新區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韓、中德、中法等國際產業園區加快規劃建設,為我市今後一個時期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制定全市“十三五”規劃,要主動順應國內外轉型發展的基本趨勢,準確把握市情特徵和時代要求,搶抓發展機遇,有效應對挑戰,科學確定發展路徑,更加注重增長動力轉換,更加注重發展布局最佳化,更加注重綠色優勢轉化,更加注重開放合作提升,更加注重社會和諧共享,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厚植未來發展優勢,不斷開創發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省委“三大發展戰略”要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抓好創新驅動、融入“一帶一路”為主線,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確保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初步建成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譜寫偉大中國夢成都篇章奠定決定性基礎。
站在新起點,謀劃新發展,實現新目標,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全市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人民民主,維護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把握髮展新特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系統全面創新,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科學發展水平,增強發展新動力,厚植髮展新優勢,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改革促開放,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立足西部在更大範圍更高層面統籌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努力提升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規範和保障作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全面依法治市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堅持黨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持續改進作風和反腐倡廉,為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主要目標。考量我市發展階段性特徵和未來發展主要支撐,未來五年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建設西部經濟中心。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推進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夯實實體經濟,建設中西部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服務業區域核心城市。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10年的三倍以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以上,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進一步鞏固提升在副省級城市中的領先地位。
——建設區域創新創業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創新驅動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創新創業能力顯著增強,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
——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綠色、低碳轉變,初步構建生態制度體系、生態發展體系和綠色經濟體系,最佳化提升城市形態、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質,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活家園更加美好,美麗成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建設國家門戶城市。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支點城市作用,區域性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日益完善。產業、企業、科技、人才、資本與國際市場深度融合,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建設現代治理先進城市。民主政治建設加快推進,法治城市建設深入開展,全面深化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城市治理的科學化、法治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初步建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先進城市。
——建設幸福城市。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機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二、堅持創新發展,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主攻方向,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
(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著眼於破解創新驅動發展瓶頸制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創新改革,率先構建全面創新改革的長效機制,加快轉換髮展動力,形成創新引領發展新格局。
推進協同創新。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校院協作、社會參與的協同創新機制。推進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改革。推動部省市聯動、校地合作共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探索市校共建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環高校創新要素聚集區和科技成果轉化區。
促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充分發展成都軍工優勢,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建立健全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制度機制,打造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探索開展國防智慧財產權解密和轉化交易試點。設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支持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特色軍民融合產業加快發展。
搭建創新創業平台。深化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畫,拓展“創業天府·菁蓉匯”創業平台,高水平舉辦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打造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業之城、圓夢之都”。爭取在蓉布局建設西部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抓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制定成都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在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標準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推動成都科學城突破發展,形成創新創業體制機制新優勢。
構建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全面提升合作創新水平,構建成德綿協同創新共同體。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大力引進世界知名大學、研發機構、跨國公司及知名科學家和各類優秀人才,加快建設高水平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鼓勵企業引進更多創新成果在蓉實現產業化。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支持成都企業、研發機構參與大型國際合作計畫,推動先進技術交流和市場轉化。健全企業投資引導機制、金融產品和服務機制,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強化對創新創業的金融支持。推動設立成都股權眾籌交易所、固定收益類產品交易所、網際網路金融資產和商品交易所。支持國內外知名創業投資機構在蓉設立區域性總部。爭取設立成都智慧財產權交易所,開展智慧財產權資產證券化試點。組建智慧財產權運營基金。實行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爭取儘早設立成都智慧財產權法院。打造西部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建立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機制,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探索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探索企業科研成果與職稱評定掛鈎機制。設立海內外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基金,建立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二)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先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都市現代農業為基礎,融合互動、緊密配套的新型產業發展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發展先進制造業。實施《成都製造2025規劃》,推動產業倍增、轉型升級,打造中西部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著力強鏈和補鏈,突出發展電子信息、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高技術產業,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能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產業集群,形成產業倍增升級的中堅力量。著力套用主導、重點突破,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精密機械及智慧型製造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型、先導型產業,支持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套用推廣、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形成產業倍增升級的新興力量。著力轉型發展、提質增效,最佳化發展冶金、建材、食品、輕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強技術創新,培育新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產業倍增升級的穩固力量。著力高端引領、智慧型高效,促進信息技術向設計、生產、市場等環節滲透,開展重點產業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加快發展個性製造、智慧型製造、精密製造,推進智慧型工廠建設,推進成都製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創造轉變。著力面向全球、高端嵌入,利用主導產業中西部領先的規模優勢,促進成都製造業融入“一帶一路”,加快打造深度參與國際產業體系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成都服務業2025規劃》,加快建設服務業核心城市。順應貿易自由化、製造服務化、服務平台化、服務貿易化大趨勢,強化服務核心功能。推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科技信息、商務服務、會議展覽等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引領三次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建成國家重要生產性服務供給基地。發展商貿流通、休閒旅遊、文化創意、體育健康等生活性服務業,打造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世界美食之都、國際購物天堂、國際會展名城和國際賽事名城。推動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培育發展數字消費、物聯網等服務業新業態,推動多業態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創新服務業發展體制機制,激發服務業發展活力。
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行動計畫,提高糧食生產和儲備能力,加快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和循環農業,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推動現代林業產業發展。延展農業功能和產業鏈,大力發展現代高端種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休閒觀光農業和農業農村電子商務。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著力提升成都產業品質。推動產業優鏈集群發展,培育壯大一批千億產業集群,引領全市產業發展。培育一批具有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發展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引導企業產品質量和品牌升級,全面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深入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推進標準、質量、品牌、信用建設,構建新常態下質量發展新優勢,基本形成大質量大標準體系,打造成都質量、成都標準。支持重點行業企業形成技術標準聯盟,加快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實施“天府品牌”培育計畫,依託商標著作權、地理標誌等區域公共品牌,形成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自主創新企業和產品品牌。建立名牌企業資料庫和產品質量信息可追溯系統,提高“成都造”的信譽度、美譽度。
(三)推動信息化深度融合。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畫,催生髮展新形態、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台經濟和分享經濟發展。推進大數據開放共享和雲技術創新,發展大數據產業。支持基於網際網路各類創新,有序推進“網際網路+”農業、製造、金融、文化、旅遊、教育、醫療、交通、物流、電力、環保、家居等發展,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促進網際網路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動物聯網、雲計算、工業機器人等技術和裝備套用。加快工業雲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服務平台建設和套用示範,推廣按需製造、定製服務等新模式,加快形成製造業服務化新業態。推進網際網路在商貿流通領域的普及套用和創新發展,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推動建設以成都為中心的區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支持建設都市現代農業網路展示、交易平台。
(四)完善發展新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創新發展新體制。
推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國有資產證券化。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加快由管資產向管資本為主轉變,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權益。
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加快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和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完善公平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建立統一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企業、個人和行業信用資料庫。建立健全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交易平台。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支持地方金融機構做大做強,培育區域性金融要素交易市場,鼓勵多種金融業態競相發展。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強化統籌協調,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維護地方金融秩序。
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提高政府效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進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進一步理順市級和區(市)縣收入劃分。健全預算管理制度。轉變財政支持發展方式,構建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體系和財政金融互動政策體系。健全覆蓋所有財政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體系。規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完善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政策。
三、堅持協調發展,形成平衡發展新格局
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統籌謀劃市域空間、功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增強發展整體性,在解決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構建大都市區發展格局。按照功能互補、錯位發展、聯繫緊密、環境優美的要求和“獨立成市”理念,最佳化城鎮體系,形成城鎮布局、產業布局、人口布局相匹配,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相協調的發展格局,推進城市形態由單中心城市向“雙核共興、一城多市”的大都市區轉型。
推進網路城市群建設。加快構建特大中心城、衛星城、區域中心城、小城市以及特色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為一體的“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集約型”城鎮體系。堅持沿交通走廊布局城鎮、沿生態隔離帶劃定城市分界線,最佳化提升“一軸雙核六走廊”格局,防止區域粘連發展。
最佳化產業布局。順應融合發展趨勢,打破圈層發展模式,塑造要素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堅持大園區承載大產業、小園區發展特色產業,推進成都天府新區、高新區、經開區領先發展,區(市)縣和區域中心鎮產業園區競相發展,成都工業戰略後備區、新空港產業功能區等新興載體加快發展,努力構建製造業多極多點支撐發展格局。依託新一輪城鎮規劃體系和軌道交通體系,結合未來人口分布、資源環境承載力等因素,促進中心城區和成都天府新區服務業高端聚集,支持衛星城、區域中心城、小城鎮服務業加快發展,不斷最佳化服務業承載空間格局。以農產品供給、生態服務、農業休閒為基礎,最佳化都市現代農業功能布局。
推進人口合理分布。按照產城融合發展理念,推動人口布局與產業布局相匹配。高標準規劃建設成都天府新區和衛星城,逐步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壓力。加快推進區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的市政基礎設施、交通體系、公建配套、生態環境和產業園區建設,增強對產業、人口的吸納能力。
(二)最佳化提升城市功能。按照“四態合一”理念,完善市域城鎮功能體系,推進城市功能轉型,提升大都市區綜合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提升城市發展品質。高水平規劃建設成都天府新區,加快建設宜業宜商宜居城市、現代高端產業聚集區和創新發展先行區。創新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機制,探索空港經濟區發展模式。實施北改優城戰略,加快棚戶區、城中村、城郊村、城邊村、老舊院落等改造,推進中心城區有機更新,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精品城區。推進新型衛星城“獨立成市”,加快承接中心城區功能轉移。提升區域中心城輻射帶動能力,完善小城市功能,最佳化特色鎮、農村新型社區綜合配套,推動市域城鎮體系梯次發展。實施“小街區規制”,基本形成小街區系統。建立現代城市綜合管理體系,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
最佳化市域綜合交通體系。堅持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交通發展格局,實現中心城區加密成網、成都天府新區核心區基本成網、捷運通達衛星城、軌道交通全域覆蓋,基本形成以“雙核”為中心的半小時軌道通勤圈。加密、擴容和改造市域高速、快速路網,實現全市快速通道互聯互通、有效銜接、高效轉換。推進幹線公路聯網暢通,實現中心城區各組團間、市域內相鄰縣(區)城市間、各鄉鎮與快速路網間半小時通達。推進公交都市建設,不斷提升公交分擔率。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推進市政公用設施現代化,構建多層次、全覆蓋、便利化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完善城市道路橋樑深隧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和管理。實施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加強人防工程體系建設,增強城市綜合防護功能。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全域供水保障體系和污水處理體系。加快李家岩水庫第二水源地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促進節約集約用水,提升城市防洪防澇能力。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電力、燃氣管網設施建設,提升能源調儲能力,構建全域覆蓋、安全穩定的電力和燃氣網路。
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實施“寬頻成都”行動計畫,建設全光網城市、國家下一代網際網路示範城市,構建移動、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成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擴展國際直達數據專用通道,打造國際一流信息港。實施“大數據”戰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廣泛深度套用,實現人口、法人單位、自然資源、空間地理信息等數據資源集成、開發、套用。積極構建公共信息平台和套用體系,拓展城市規劃、城市管理、交通組織、地下空間、公共安全、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智慧套用,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治理水平。推進智慧政府建設,統籌政務大數據資源,推進成都政府雲建設,完善政務信息共享交換標準和機制,加快構建新型政企關係和新型政民關係。
(三)深入推進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盤活農村土地、金融等資源,健全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制。
發展壯大特色縣域經濟。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推進錯位發展、特色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深入推進擴權強鎮改革,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加強縣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縣域經濟發展條件。進一步擴大範圍和提升質量,深化推進“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新農村綜合體建設,全面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
紮實推進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機制,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驗試點,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加快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推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驗試點,完善農業生產激勵機制。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推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村轉社區等基層黨組織建設和以農村社區、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村民自治試驗試點,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水平。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權利和義務,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建立居住證積分管理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四)提升成都人文魅力。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全市共識,深化對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省委、市委重大決策部署的學習宣傳,匯聚發展力量。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淨化網路環境,提高主流媒體公信力影響力。以建設文化之都為重點,深化精神文明創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倡導科學精神,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質。
豐富城鄉文化生活。實施文化民生工程,推進圖書館、美術館、大劇院、音樂廳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面建成具有成都特色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文藝創作激勵機制,加強文藝精品創作,豐富文化供給,提升文化品質,滿足民眾不同層次文化需求。
打造全國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最佳化空間布局,促進文化產業與城鄉建設、科技、金融、旅遊融合發展,努力打造成為全市經濟支柱性產業。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強化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配置能力,加快建設具有國內影響力的文化產品交易中心,促進文化消費和對外文化貿易發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完善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大力發展文化中介產業,加強文化執法監管,保障文化市場健康持續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
提升城市文化品質。以保護文化遺產為前提,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標為重點,在傳承與創新中彰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精心打造大熊貓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品牌,深化打造古蜀文化、三國文化、詩歌文化、蜀錦蜀繡文化、南方絲綢之路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壯大成都原創遊戲動漫等新興文化業態。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和古鎮保護,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標性街區和建築。堅持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並重,打造國際化的非遺產品設計、製造、貿易及集散中心,推動非遺項目的產業化及生活化進程。加快建設“書香成都”和“博物館之城”,全力推廣“天府畫派”,積極振興川劇。
四、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為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作出新貢獻。
(一)構建城鄉生態體系。堅持保護優先,有機統籌“山、水、林、田、湖”,全面構建生態空間新格局。
認真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行“多規合一”,科學規劃都市功能最佳化區、都市功能拓展區、都市現代農業區、都市生態涵養區、都市生態管控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以區(市)縣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築牢和保護好生態本底。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城市開發邊界、工業集中發展區(點)範圍線。提升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加強城市公園、街頭綠地建設,拓展城市立體綠化空間,打造環城綠廊,建成環城生態區,強化生態隔離區建設,發展城市走廊間組團式綠地。保護提升龍門山、龍泉山兩山環抱生態屏障,提高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建設與保護,申報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強化江河源頭、水源涵養區和地下水資源生態保護。強化震災預防和地質災害防治。制定出台生態保護條例、濕地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
(二)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構建由綠色產業體系、綠色能源體系有機組成的綠色經濟系統。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支持綠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強化綠色價值觀教育,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推進低碳發展。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發展綠色交通,實行公共運輸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強充電設施建設,鼓勵腳踏車等綠色低碳出行。全面實施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推動建築產業現代化。控制重點行業碳排放。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畫。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建立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環境管理體系,降低再生資源回收成本,推進資源高效利用。推動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由無害化處理向資源化利用轉變。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處置全過程系統建設,強化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銜接,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
(三)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畫,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開展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及低效、存量工業用地退出工作試點。
細化落實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的分配和交易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交易制度和投融資機制,探索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交易市場,推行契約能源和契約水資源管理。
(四)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協同推進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制定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條例和行動計畫。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大幅減少重度污染天氣。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加大岷江、沱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土壤環境監測網路,推動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加強固體廢棄物治理和噪音污染控制。深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大力實施污染減排。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畫。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管理環保“一票否決制”,完善總量控制制度和污染物統計監測體系,突出抓好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交通源等重點領域污染減排。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度,落實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預警評估管理及應急處理機制,重點防範和控制危險廢棄物、危險化學品風險。健全環境信息、信用公布制度。建立完善岷江、沱江等重點流域和龍泉山脈、龍門山脈等重點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健全成都經濟區環境共治、生態共保的區域協調和跨區域綜合治理機制。
五、堅持開放發展,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
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以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推進雙向開放,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格局,加快國際化城市進程,建設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一)建設國際內陸型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統籌推進空港、鐵路、公路、航運、城市交通建設,完善對外立體交通運輸體系,著力構建內暢外通、輻射區域、聯通世界的國際內陸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立足西部、輻射全國、通達全球的國際區域物流中心。
建設國際性區域航空樞紐。推動規劃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全面提升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服務水平,加密國際國內航線網路,構建“一市兩場、國際多直達、國內強覆蓋”的航空運輸體系,鞏固國內第四大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加快建成國家門戶樞紐機場。
建設國際性區域鐵路樞紐。建成成蘭、成西、成渝、成貴高速鐵路,推動建設成達、成昆等高速鐵路,打造高鐵樞紐城市,構建連線東西、貫通南北、通江達海的鐵路運輸體系。加大成都國際鐵路港建設力度,加快區域性國際物流樞紐建設,推動實施蓉歐快鐵和中亞班列常態化高頻次雙向穩定運行,鞏固提升西部最大鐵路物流樞紐地位,努力構建聯通歐洲泛亞橋頭堡和國家向西開放的鐵路門戶樞紐。
推進國家區域性高速公路樞紐建設。加快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設,積極搭建成渝西崑貴菱形經濟圈高速公路骨架,貫通國家高速路網,形成覆蓋全域、暢接全省、輻射中西部、通達全國的高速公路網路體系。
加快建設國際區域物流中心。依託對外出川大通道建設,建成國內一流的物流基礎設施網路。深化成都與瀘州港、宜賓港鐵水聯運、公水聯運,構建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加快提升航空、鐵路、公路三大口岸功能,建立分工明確、功能最佳化、互為支撐、統一協調的立體口岸開放體系。加強口岸大通關建設,創新大通關協作機制和模式,簡化通關流程。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區域通關一體化和四川全域通關一體化,積極融入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進程。
(二)推進開放合作載體建設。最佳化完善布局,拓展國際轉口貿易、國際結算、研發設計等功能,培育發展口岸經濟,完善對外經濟戰略布局。
加快建設國家級中韓創新創業園和中德、中法等重點國際產業園區,不斷擴大規模、提升質量。科學布局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重點產業園區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臨港工業區建設。鼓勵成都天府新區、高新區、經開區在創新型體制機制上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內陸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模式,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示範區。
培育發展口岸經濟,支持海關特殊監管場所擴區增容,爭取更多進口商品進境指定口岸。打造跨境電商快遞分撥中心、保稅展示中心和網上快速結算中心。建設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
(三)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積極有效引進境內外資金和先進技術。擴大與韓國、德國、法國、俄羅斯、波蘭等國家特色優勢產業和技術合作。拓展與東協、印度、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爭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開發性金融機構支持。以世界500強等大企業大集團為主攻方向,重點引進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項目。鼓勵跨國公司在蓉設立研發中心、結算中心、地區總部等功能性機構。
鼓勵企業“走出去”。編制產業指導目錄或國別投資指南,指導本地企業對外投資、開拓市場,承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點建設項目。
創新外貿發展模式。最佳化加工貿易結構,積極穩妥承接整機生產、關鍵零部件製造和研發、結算等項目轉移。加快發展服務貿易,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協調發展。搭建金融服務平台,推進開展跨境支付、境外人民幣貸款等創新金融業務。
加強城市行銷與推廣。規劃建設成都領館區,吸引更多外國領事機構、國際性行業協會商會及其他國際性機構落戶成都。建立國際會展活動引進和申辦聯動機制,辦好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等國際性活動,提升國際知名度。密切科技人文交流,拓展國際友好合作關係,發展更多國際友好城市,廣泛開展教育、文化、科技、人才等合作。加強與海外華僑華人聯誼,用好海外僑務資源。
(四)擴大和深化多層次區域合作。探索成渝西崑貴菱形經濟圈開放合作模式,在基礎設施聯通、要素資源流動、產業互補、政策協同等領域深度合作,推進一體化對外開放,共同構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戰略支撐。
推進成渝經濟區發展。深化與重慶市合作,加快成渝經濟區一體化進程,合力打造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深化成都經濟區“1+7”城市區域合作,推動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文化旅遊等領域合作。加快成阿、成甘、成資、成德、成眉、成雅等合作園區建設,推進對口支援甘孜州工作。
加強與長江經濟帶沿線重點城市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鏈合作,積極承接中高端產業轉移,推動產業協同聯動發展。加強與京津冀、泛珠三角等區域的多領域合作,推進科技、人才、信息等合作共享。深化與港澳台地區合作,加強投資及貿易往來,加快港澳(成都)現代服務業園區建設。
(五)創新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爭創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專業化、國際化、規範化投資促進機制,推進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走出去”服務體系,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六、堅持共享發展,順應人民生活新期待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更加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構建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基本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提升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公共減災等公共服務水平。有序擴大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範圍。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重大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推進資源整合和設施共建共享。
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作用。打破政府對公共服務領域壟斷,探索管辦分離多樣化的有效實現形式。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範圍,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二)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在中西部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
推進教育均衡化。堅持公辦公益為主,提高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擴大優質義務教育資源覆蓋面,推動義務教育高位均衡優質發展。深化國家“縣管校聘”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示範區建設,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制度。深化區域教育聯盟建設,推進“名校進縣城、託管到鄉鎮”,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全面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逐步推進有條件的區(市)縣免除普通高中學雜費。辦好特殊教育。
推進教育現代化。深化中考制度改革,深化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高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國家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推動中高職教育銜接貫通發展。提升市屬高等院校教育水平。拓展終身教育。推進教育信息化,著力建設中西部領先、國內一流的智慧教育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教,開展全國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綜合試點。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推進教育國際化。加快中西部教育對外開放合作中心建設,積極引進國(境)外優質教育資源。深化國際友城教育合作機制。支持國際學校健康發展。深入實施“留學成都”計畫。紮實推進教育國際化視窗學校建設,高水平舉辦都江堰國際論壇等教育國際會議,整體提升成都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三)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就業失業統計指標體系。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基層就業。實施青年、返鄉農民工、殘疾人、婦女、失業人員和民營企業六大創業行動計畫。加強就業援助,促進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農民、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建立和諧勞動關係,完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勞動關係協調和矛盾調處機制,依法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開展新興產業從業人員專項職業培訓行動。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完善技能等級和技術職稱評定製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與落戶政策掛鈎制度。
(四)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成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最低工資保障、企業工資指導線、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探索建立行業工資指導線制度。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發揮市場在工資分配中的決定作用。推進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分配製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五)高標準推進精準扶貧。完善工作責任制度,建立健全投入增長、資金監管、社會參與和民眾自主發展等相關幫扶機制。分類實施就業扶貧、助學扶貧、醫療救助扶貧、低保兜底扶貧和災後重建扶貧,以更高標準減少城鄉相對貧困戶。重視城市扶貧工作,加大城鎮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升相對貧困村發展能力,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高標準推進對口支援地區扶貧工作。
(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加快建成覆蓋城鄉全體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落實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最佳化城鄉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程式,推進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一體化。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按照統一部署,推行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
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完善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和大病醫療互助補充保險制度,探索整合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深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規範商業保險參與大病保險經辦管理。實現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等制度。推動建立適度普惠性兒童福利制度。大力發展慈善事業,落實鼓勵回饋社會、扶貧濟困的稅收優惠政策。
(七)推進健康成都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推進醫療聯合體發展,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藥品供應和質量安全保障機制,理順藥品價格,增加愛滋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降低大病慢性病醫療費用。堅持中西醫並重,促進中醫藥發展。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實施市民體質提升計畫,推進全民健身,引導健康生活方式。
推進醫療衛生國際化。推進成都國際醫學城建設,加快國際醫院建設,積極引進具有國際醫療服務水平的醫療機構,加強與國際衛生組織等機構合作聯繫。
(八)促進人口均衡發展。落實計畫生育的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幫扶存在特殊困難的計畫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建設和發展。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鼓勵家庭養老,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
切實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大力發展殘疾人事業,健全扶殘助殘保障與服務體系。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七、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凝聚實現“十三五”規劃強大合力
各級黨委要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
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幹部民眾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省委和市委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信心、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為確保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初步建成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譜寫偉大中國夢成都篇章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