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luò yán quán
來源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成玄英疏﹕"筌﹐魚笱也。"後因稱在言詞上留下的跡象為"言筌"。
中國哲學的傳統,把用詞叫做“言筌”。按照這個傳統,最好的言說是“不落言筌”的言說。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就讀書與作詩之關係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不落言荃
不局限於言辭的表面意思,而有言外之意。荃(quán),古同“筌”,捕魚的竹器。
“荃”通“筌”,魚具(也是魚簍)。魚和魚簍比較,“魚”是實質(體),“荃”是形式(用)。 “言”(辭章)和“意”(事理、情趣)相比,“意”是實質,“言”則是形式。所以《莊子·外物》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言荃 的本意是談語言的形式與其所表達的內容的關係,應以內容為主,不可以辭害意。
“言荃”很少單用,一般說“不落言荃”(或相反:“落人言荃”)。在這裡,好像意義發生的轉變,有“不授人話柄”(或相反:授人以柄)的意思。
“言荃”也作“言詮”。唐·張說《聞雨》詩:“聲真不世識,心醉豈忘詮”。也就是說,你用 言荃 和 言詮 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