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儘管家境貧寒,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但他閱讀廣泛,從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一直到當時的啟蒙論著,從文學、歷史一直到自然科學讀物。15歲時外出流浪,當過雜役、家庭書記、教師、音樂家等。1741年,他帶著一種新的音樂記譜法前往巴黎,結識了狄德羅和孔蒂亞克,並開始為《百科全書》撰寫音樂方面的文稿。1749年10月,盧梭在狄德羅的鼓勵下,應徵第戎學院的徵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是使道德改善,抑使道德敗壞?”最終以一篇斷然否決科學和藝術的論文中選。1755年,第戎學院再次徵文,盧梭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應徵,這篇論文的發表也確立了盧梭的聲譽。 盧梭聲名鵲起,相繼發表多部著作,如《社會契約論》、《 不平等論》。
《不平等論》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在《不平等論》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盧梭也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 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