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

“不善”一詞有多種含義,一般指壞事、壞人、缺點等,有時也作不好、不長於、非同小可解。

詞目

不善

拼音

bù shàn(口語變調:bú shàn)

詳細解釋

1、指壞事。
·伊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史記·孝文本紀》:“呂產欲為不善,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謀奪呂產等軍。”
2、指惡人。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然明曰:‘政將焉往?’裨諶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產?’” 楊伯峻 註:“以好人代替壞人。”《國語·晉語六》:“不善進不善,善亦蔑由進矣。”
3、指缺點。
孟子·離婁下》:“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仆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
4、不良;不好。
莊子·至樂》:“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醜而為此乎?”《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迎面有二個人行將至,忽悄語曰:‘來矣。’某知其意不善,怖極計生。” 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吳天寶人小,器量可大,看出姚大嬸氣色不善,也不介意,還是說呀笑的,到底把姚大嬸引樂了。”
5、不長於。
三國 魏嵇康 《養生論》:“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至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先生之門,更有秦中武公(武之望)、閩中林公(林廷奎)皆以不善宦。”
6、猶言非同小可。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一折:“若有人撞見,這頓打可不善也。”
7、沒有做出政績。
《史記·五帝本紀》:“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基它含義

不善(梵akus/ala,巴akusala,藏mi-dge-ba)
三性之一。與「惡」同義。指其性不安穩,能違損此世及他世的黑惡之法。如《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雲(大正27‧263a)︰「若法非巧便所持,能招不愛果,性不安隱,故名不善。此總顯苦集諦少分,即諸惡法。」同書卷九十四雲(大正27‧487c)︰「不善者,謂一切煩惱障善法,故說為不善。是違善義。」《成唯識論》卷五雲(大正31‧26b)︰「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
依《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及《俱舍論》卷十三所載,不善有四種,即︰
(1)自性不善︰謂無慚、無愧與貪、瞋、痴三不善根。有漏法中,此五法自體不善,猶如毒藥。
(2)相應不善︰謂與無慚愧及三不善根相應的心、心所法;此等因相應而不善。
(3)等起不善︰謂身語二業及不相應行法,乃由自性不善及相應不善所引起。
(4)勝義不善︰謂生死法。生死中之諸法雖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為自性,極不安穩,猶如痼疾。
由上引二書所載可知,說一切有部認為就總相而言,生死有為之諸法為不善;就別相而言,有漏法中無慚無愧及三不善根為不善之體,諸心心所與其相應而引起不善的身語業,招得不可愛果。
依《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所載,分別論者以痴為自性不善,以識為相應不善,以身語業為等起不善,以生死為勝義不善。!6虎尊者以非理作意為自性不善,以與其相應者為相應不善,以由非理作意等起、非理作意之等流果為等起不善。
此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四更廣立十二不善,即︰自性、相屬、隨逐、發起、 [P872-a] 第一義、生得、方便、現前供養、損害、引攝、所治、障礙等。此中,除染污意相應及色無色界之煩惱外,其餘能發惡行的煩惱、隨煩惱為自性不善。此煩惱、隨煩惱之相應法為相屬不善。其習氣為隨逐不善。其所起的身語業為發起不善。一切流轉為第一義不善。由串習不善故感得如是異熟,由此自性即於不善任運樂住為生得不善。親近不善之人故聽不正法、不依理作意、行身語意之惡行為方便不善。宰殺牛羊等以祭祀天神,為現前供養不善。於一切處起身語意種種邪行,為損害不善。既實行諸惡行,於惡趣善趣引攝不愛果異熟為引攝不善。諸對治所對治法為所治不善。能障礙諸善品法為障礙不善。
〔參考資料〕 《品類足論》卷二;《雜阿毗曇心論》卷三;《入阿毗達磨論》卷上;《俱舍論》卷二、卷十五;《成實論》卷九〈過患品〉;《順正理論》卷三十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