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下甲鎮位於凌雲縣城東南部,距離縣城11公里,宋朝時曾是泗城州沼。四周分別與沙里、邏樓、東和、泗城、朝里、伶站六個鄉(鎮)相毗鄰,總面積181平方公里,鄉府所在地為河洲村,泗水河與朝里河在此交匯。全鄉共轄河洲、水陸、峰洋、雙達、加西、平懷、彩架、弄福、坪山、隴鳳等10個行政村181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下甲鎮分布著壯、漢、瑤三種民族,其中壯族人口9758人,占45。7%,漢族人口8701,占40。8%,瑤族人口2884人,占13。5%;全鄉耕地總面積12044。19畝,其中水田4630.64畝,旱地7413.55畝,人均耕地0。62畝。全鄉共有13個黨(總)支部,有黨員450名。
綜合
農業
農業是 的支柱產業,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豆類、薯類,經濟林木有八角、酸梅、油茶、杉木等,主要分布在峰洋、雙達、平懷3個土山村,目前有八角4464畝,酸梅2018畝,油茶30665畝,杉木14990畝,其他水果類1003畝;畜禽養殖是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推廣的“三元雜交豬”將給全鄉養殖業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下甲鎮境內蘊藏有黃金、水晶、銻等許多礦產資源,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三鄉一園” (即特色農業示範鄉、城鎮建設精品鄉、紅色生態旅遊鄉和凌雲縣美麗家園)建設的發展思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謀發展,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的良好局面,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180元。
特色農業加快發展,打造特色農業示範鄉。目前,全鄉共有桑園6100多畝,平懷村成為百色市最大的連片桑園,2011年完成養蠶八批3752張,產量達2907。6多擔,產值523多萬元,平均每戶增收近萬元;圍繞桑樹做文章,開發展桑枝食用菌、桑葚酒、豚狸養殖等產業,打造綠色循環經濟,平懷村成為全縣農業產業致富的典型村,獲得百色市“一村一品”稱號。2011年完成烤菸種植281畝,現已全部完成烘烤,產量586。12擔,產值達45。26萬元。下甲鎮中藥材鐵皮石斛種植,採用“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預計2013年發展到500畝,到十二五末,發動600戶周邊農戶發展鐵皮石斛種植3000畝。以林權改革為契機,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推動林業產業開發。在峰洋、雙達開展連片林下養雞示範,共有32戶養殖大戶參與養殖,年出欄40萬羽;在大戶的積極帶動下,全鄉養雞農戶156戶,年出欄目標將達100萬羽。
城建
小城鎮建設成績顯著。以打造城鎮建設精品鄉為目標,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加大小城鎮配套設施建設投入,共投入各類資金達800多萬元,修通了長1385米的2條主街道、搬遷農貿市場、修建那瓦、九洞防洪河堤、綠化鄉政府大院門前的河堤、建設下甲車站、下甲市政大道建設、政府大院綠化、大門改建、城鎮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和九洞新村的文化活動場所建設,提升集鎮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建立健全城鄉清潔工程長效機制。進一步擴大城鎮建設精品鄉”帶動效應。
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果。幾年來通過深入實施“下山進城工程”,有效推進河洲、彩架、平懷、雙達、峰洋、水陸等村17個村民小組660戶2970人的易地安置工作,推進集鎮式建設,配套了休閒娛樂設施,河洲村九洞、平懷村興平等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的示範點。開展“紅色生態旅遊鄉”建設,充分挖掘“人文”資源,圍繞“山青”、突出“水秀”,著力打造鄉村旅遊新亮點。
社會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安全生產、教育、人口和計畫生育、醫改、社會保障、新農合、抗災救災、文化體育事業、武裝和群團組織、環境保護等工作成績顯著,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未來五年,下甲鎮將按照“十二五”規劃要求,大力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努力實現全鄉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超過5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五年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年均增長28%以上,比2010年末翻一番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以上;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控制在4%以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率達到100%,100%的村級黨組織達到“五好”標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和黨的建設達到新的水平,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下甲鎮是泗城古府所在地,具有800多年的州府文化,同時還是個山青水秀,風景迷人的地方,泗水河流經8個行政村,沿河兩岸翠竹叢叢,河水清漣,山石奇形怪狀,民俗風情深厚,具有較高的旅遊價值,被譽為“人間奇蹟”的弄神福公路已被定為百色地區艱苦奮鬥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了不少的遊客前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