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成立之後,有志於促進中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擴大上海大學與國內外社會學界的交流。先後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社會學系以及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組織社會學所等著名學術機構進行合作,開展科研活動和舉辦學術研討會,同時,中心還得到了國內其他知名學術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並正為將來的學術交流醞釀合作計畫。先後召開了“社會變遷與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社區建設與發展全國理論”研討會、“組織與體制:上海社區發展理論”研討會、“社區參與與社會發展—--康樂工程與上海社區實踐模式”研討會、第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第三屆“上海社區發展論壇暨現代文明與上海社區實踐模式理論研討會”、 “組織社會學實證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 “社會發育與民間組織”、“社聯策論”專題座談會。
中心除了承擔了多項國家哲社、上海市哲社課題之外,還承接了上海市委市府的一些職能部門以及一些區、街道委託的橫向課題多項,先後就“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中的農民問題”、“城市化進程中的組織與制度變遷”、“上海基層社區組織關係”、“上海文廣集團人力資源規劃研究”、“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鄉土文化轉型”、“寶山區非工企業黨建工作有效性研究”、“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郊區發展方式”、“三個代表”與社會學理論創新研究、“999市民求助熱線”、“信息孤島與諮詢孤島狀況調查”、“十一五規劃:組織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樓宇黨建”、“新時期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系列”、“上海貫徹中央精神,加強執政能力的若干問題研究”、“新時期社會協調機制建設問題研究”、“陽光驛站”、“浦東新區廉政建設狀況測評指標體系研究”等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組織出版了《組織社會學及其決策分析》、《社會變遷與現代化》、《社會轉型與社區發展》、《生活家園與社會共同體》、《制度變遷的實踐邏輯—改革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研究》、《靜靜的變革,上海浦東嘉興大廈樓宇黨建實證研究》、《費孝通與20世紀中國社會變遷》等學術專著、論文集。
目前,中心與“211工程”在本校重點建設的組織社會學、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緊密合作,組織重大科研項目和高質量專題研討會。在市有關部門的支持和上海大學領導的關心下開展的一系列課題研究和其他學術活動,得到了市有關部門領導和實際工作部門的肯定。
中心主任:
費孝通
副主任:
李友梅(常務副主任)(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中心共有專職研究人員4名,其中,教授3名、講師1名、行政人員2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3名。
機構設定
主任
費孝通 原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北京大學教授
常務副主任
李友梅 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專職研究人員
李友梅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顧駿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劉玉照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劉春燕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復旦大學史地所博士
行政人員
顧躍英 辦公室主任
應可為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
學術活動:
“社會變遷與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社區建設與發展全國理論”研討會、
“組織與體制:上海社區發展理論”研討會、
“社區參與與社會發展—--康樂工程與上海社區實踐模式”研討會、
第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
第三屆“上海社區發展論壇暨現代文明與上海社區實踐模式理論研討會”、
“組織社會學實證工作坊”國際學術研討會、
“社會發育與民間組織”、“社聯策論”專題座談會 、
2007年1月14日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社區發展工作研討會” 、
2007年1月24日與韓國釜山大學聯合主辦“社會與文化”研討會 、
2007年3月27至28日邀請北京專家召開“社會建設系列”小型座談會、
2007年4月3日與江蘇吳江、蘇州、民盟聯合舉辦“費孝通紀念會”、
2007年12月8日召開“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發展和創新”小型研討會、
2007年12月28日召開“國家協調機制問題研究”專題研討會、
2008年1月20日召開“社會建設”理論研討會、
2008年4月1日至5日 召開“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系列研討會、
2008年4月10日召開“社會的生產:1978年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
2008年12月15-16日召開“社會建設和學術發展思路”小型研討會、
2009年6月21日召開“新中國60年:思想解放與社科理論發展”選題會、
2009年8月9至14日召開“經濟危機下的就業與社會政策研究研討會”、
2009年9月12日召開世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之一“城市社區的重塑”研討會
研究項目
“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中的農民問題”、
“城市化進程中的組織與制度變遷”、
“上海基層社區組織關係”、
“上海文廣集團人力資源規劃研究”、
“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鄉土文化轉型”、
“寶山區非工企業黨建工作有效性研究”、
“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郊區發展方式”、
“三個代表”與社會學理論創新研究、
“999市民求助熱線”、
“信息孤島與諮詢孤島狀況調查”、
“十一五規劃:組織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樓宇黨建”、“新時期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研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系列”、
“上海貫徹中央精神,加強執政能力的若干問題研究”、
“新時期社會協調機制建設問題研究”、
“陽光驛站”、
“浦東新區廉政建設狀況測評指標體系研究”、
“居委會自治能力建設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政策政策諮詢研究項目”、
“經濟危機下的就業與社會政策研究,寧波市社會學院招標課題”、
“社會網路與職業經理問卷調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課題”、
“城鎮居民生活方式與節能狀況調查,清華大學委託課題”、
“網際網路虛擬組織的發育、運作與功能的現狀研究”、
“中國家庭動態調查(CEPS)上海調查教育部985二期重大項目(北京大學)”、
“寧波市外來人口社會融合研究,寧波市社會科學院”、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社會利益關係的演變及其未來趨勢,教育部應急課題”、
“社區服務體系運行機制研究,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
“當前上海社會發展情況判斷和分析,上海市決策諮詢委員會”、
“新時期社會協調機制建設問題研究”、
上海市教委項目“遭遇‘社會’的中國鄉村經濟研究”
研究成果
《組織社會學及其決策分析》、
《社會變遷與現代化》、
《社會轉型與社區發展》、
《生活家園與社會共同體》、
《制度變遷的實踐邏輯—改革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研究》、
《靜靜的變革,上海浦東嘉興大廈樓宇黨建實證研究》、
《費孝通與20世紀中國社會變遷》、
《社會的生產:1978年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遷》、
《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
《組織管理與組織創新——組織社會學實證研究文選》、
《社區民眾工作的新探索——上海市五里橋街道社會工作案例集》、
《上海社會結構變遷十五年》、
《社會認同:一種結構視野的分析》、
《法令不能改變社會(譯著)》、
《行動者與系統(譯著)》、
《行動中的組織(譯著)》、
《江村調查與新農村建設研究》、
《流動與和諧—寧波市外來人口服務與管理》、
《陽光驛站—浦東新區陸家嘴社區(街道)構建區域性黨建平台的實證研究》、
《鄉村工業化中的組織變遷——從家庭作坊到公司經營》、
《轉型與發展》第2輯:《轉型社會的研究立場和方法》、
《友好社會的尋求:美、日、法三國構建社會協調機制研究》
相關詞條
-
shu[上海大學的縮寫]
古埃及大氣(空氣)之神,通常會和奴特、給布一起出現,它立於中,支撐著奴特,而給布則橫臥於下。這個名字或許和字根she(dry, empty)有關。它是太...
歷史沿革 學術研究 辦學實力 校園文化 學校領導 -
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Shanghai University),簡稱上大,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歷史沿革 學術研究 辦學實力 校園文化 學校領導 -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由上海理工大學、楊浦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投資組建。強強聯手的戰略投資者的合作,使科技園積聚了社會優質資源,具備...
園區簡介 建園宗旨與主導特色 地理位置與園區規劃 依託平台 園區文化 -
上海大學移民研究中心
主要活動:與中山大學聯合進行上海、寧波、蘇州、深圳、東莞、佛山六城市...人才計畫項目《組織中的斷裂與都市新移民群體的社會融合》;承擔上海決策諮詢...“移民與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的移民之路”分論壇會議和移民社會學專業委員會...
-
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09
盧漢龍著《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09》2009年4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包括導論,社會管理制度:走向善治,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更好地滿足需求...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前身是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下設經濟學系,金融學系兩個系,以及上海大學智庫產業研究中心、上海大學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上海大學中國政...
學系設定 師資隊伍 科研實力 CFA認證 本科培養 -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起源於原上海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983年建院)和...
歷史沿革 師資概況 學系設定 科研成果 國際交流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位於中國上海...
歷史沿革 辦學條件 學術研究 校容校貌 知名校友 -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
1923年秋,國共合作建立的上海大學設立了社會學系,首任系主任瞿秋白,第二、三任系主任分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施存統、彭述之,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
學院簡介 系名沿革 師資力量 辦學水平 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