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烏龍潭記

這篇遊記選自《譚友夏合集》卷十一。文章描述了作者與好友第三次游烏龍潭的經歷,先寫山林與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繼而寫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可以說逐層點染,極寫烏龍潭晴日間多姿多彩之美。這與二游烏龍潭時風雨大作的景象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基本信息

【名稱】《三游烏龍潭記》

【年代】明代

【作者】譚元春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三游烏龍潭記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門左行城陰下[1],蘆葦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來,又見城端柳窮為竹,竹窮皆蘆,蘆青青達於園林。後五日,獻孺召焉[2]。止生坐森閣未歸[3],潘子景升、鍾子伯敬由蘆洲來[4],予與林氏兄弟由華林園、謝公墩取微徑南來[5],皆會於潭上。潭上者,有靈應,觀之。

岡合陂陀[6],木杪之水墜於潭[7]。清涼一帶[8],坐灌其後,與潭邊人家檐溜溝勺入浚潭中[9],冬夏一深。閣去潭雖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無所不之,反若往水軒。潭以北,蓮葉未敗,方作秋香氣,令筏先就之。又愛隔岸林木,有朱垣點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10],忽復得路,登登至岡。岡外野疇方塘,遠湖近圃。宋子指謂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岡下結廬,辟一上山徑,頫空杳之潭[11],收前後之綠,天下昇平,老此無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時殘陽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猶紅洲邊,已而潭左方紅,已而紅在蓮葉下起,已而盡潭皆頳[12]。明霞作底,五色忽複雜之。下岡尋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際,金光數十道,如七夕電影[13],柳絲垂垂拜月。無論明宵,諸君試思前番風雨乎[14]?相與上閣,周望不去。適有燈起薈蔚中[15],殊可愛。或曰:“此漁燈也。”

作品注釋

[1]旱西門:南京城門名,又稱清涼門。

[2]獻孺:姓宋,作者之友。

[3]止生:茅元儀,字止生。森閣:茅元儀所建,在烏龍潭附近。

[4]景升:潘之恆,字景升。伯敬:鍾惺,字伯敬。

[5]華林園:南京園林。原為三國時東吳宮苑。謝公墩:原為晉謝安園池。地近鐘山。

[6]陂陀:傾斜。

[7]木杪:樹梢。

[8]清涼:清涼山。 

[9]浚:深。

[10]蒙翳:此指草木覆蓋。

[11]頫(fǔ)低頭。同“俯”。

[12]頳(chēng):紅色。

[13]電影:雷電之光影。七夕電影:指作者二游烏龍潭遇雷雨時情形。

[14]前番風雨:指二游烏龍潭事。

[15]薈蔚:茂密的草叢樹林。

作品簡析

這篇遊記選自《譚友夏合集》卷十一。文章描述了作者與好友第三次游烏龍潭的經歷,先寫山林與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繼而寫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可以說逐層點染,極寫烏龍潭晴日間多姿多彩之美。這與二游烏龍潭時風雨大作的景象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作者簡介

譚元春(1586~1637)明代文學家。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公元1627年(天啟七年)鄉試第一。與同里鍾惺評選《唐詩歸》、《古詩歸》,因此鍾、譚名滿天下。然兩人學不甚富,其識解多僻,大為時人所譏。有《岳歸堂稿》、《鵠灣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