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調結構、轉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當前我國高新區發展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國家高新區的建設發展又一次站到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幾年來,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不斷調整應對戰略措施,對國家高新區進行了新一輪布局,加快推進三類園區建設。201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提出要把國家高新區的創新發展和戰略提升行動即“一個行動”和創新產業集群建設工程、科技服務體系火炬創新工程“兩項工程”,作為新時期國家級高新區發展的重點任務。應該說,“三次創業”既是“二次創業”的延續和深化,同時又是對“二次創業”的戰略提升。
2012年是國家高新區建設發展20周年。如果以創業階段來劃分,前10年(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5月國務院批覆的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是“一次創業”,後10年則是“二次創業”時期。“二次創業”是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於2001年9月在武漢召開的國家高新區所在市市長座談會上提出來的,從此便有了國家高新區創業階段之分,同時也為提出“三次創業”提供了認識維度。
一次創業
“一次創業”是在我國由傳統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主要任務是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探索建立適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和市場推進機制。二次創業
高新區新型管理體制(高新區管委會管理體制)和市場推進機制(如園區建設、產業孵化、招商引資、科技創新等)基本建立,高新區發展任務發生轉變,即科技部提出的“五個轉變”。三次創業
國家高新區應進行“三次創業”。我們提出“三次創業”的依據是,當前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前所未遇,各種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此消彼長,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相互交織,經濟社會發展中“兩難”問題增多。全球經濟成長模式深度調整,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席捲而來。在此背景下,高新區發展面臨著全新的責任和使命: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調結構、轉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以及建設“三類園區”、“一個行動”、“兩項工程”等。
從科技部層面提出“三次創業”具有重要意義:創業是一種信念,是一種精神。提出“三次創業”有利於進一步弘揚和提振“高新區精神”;創業是一種先行先試的改革探索,是一項開拓性的建設發展事業。
提出“三次創業”有利於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國家高新區管理體制機制;創業是一種志存高遠的抱負,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提出“三次創業”有利於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國家高新區的責任和使命,增強新一輪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提出“三次創業”並不意味著“二次創業”歷史使命的完結,也不是要將國家高新區建設發展分階段一直推演下去。
歷史
成都高新區籌建於1988年,199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6年被科技部批准為全國首批“創建世界一流園區”試點單位,是全國首批著作權示範園區、全國首批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中國西部首個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園區,在科技部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長期位居前列。成都高新區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一次創業”和“二次創業”兩個十年。從1991年起的十年被稱為“一次創業”,成都高新區搭建了支持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創新平台,解決了“立區”的問題;2001年之後的十年間,是“二次創業”,成都高新區打造了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千億級產業集群,進入國家級高新區第一方陣,初步解決了“興區”的問題。當前,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高舉創業旗幟,弘揚創業精神,奮力推進“三次創業”,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力爭用八到十年時間,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努力實現成都高新區“強區”之夢。
套用
10月16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2013年第17次專題新聞發布會,成都高新區於今天正式發布三次創業藍圖,將著力把成都高新區打造為高端產業集中區、高端人才集聚區、自主創新示範區、改革開放模範區和文明和諧首善區,並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支撐,力爭到2020年實現產業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成都高新區三次創業戰略,可以簡要概況為“一三四五七”,即,一個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三步走——2015年、2017年、2020年三大時間節點的產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等指標分別上一個台階,到2020年建成萬億產業園區;四個遵循——以“科學發展、領先發展”為總取向,以“率先提質升位、率先轉型升級”為總要求,以“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為總引擎,以“兩化互動、產城融合”為總路徑;五區定位——高端產業集中區、高端人才集聚區、自主創新示範區、改革開放模範區、文明和諧首善區;七大任務——全力做強做優產業,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注入加快發展新活力;全面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培育聚集輻射新功能;加快推進社會建設,形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新格局;持續推進政務環境建設,塑造服務發展新優勢;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凝聚幹事創業新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