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
三朝的稱謂隨時代而變遷,古稱:外朝,治朝,燕朝;唐稱:大朝,常朝,入闔;宋代稱:大朝,常參,六參及朔望參(每五日及朔、望一參)。也就是:大規模禮儀性朝會,日常議政朝會,定期朝會三種。五門
![三朝五門](/img/b/00d/nBnauM3XwATNyUzN4EjM4AzM4QTM3IDO1gzMxADMwAzMxAzLxI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居此以應治,是治朝之門;庫有“藏於此”之意,故庫門內多有庫房或廄棚;雉門有雙觀;路者,大也,路門為燕朝之門,門內即路寢,為天子及妃嬪燕居之所。”
歷代情況
![三朝五門](/img/b/735/nBnauM3X4QDMyYDNwIjM4AzM4QTM3IDO1gzMxADMwAzMxAzLyI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三朝五門的具體位置及名稱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區別。
清朝情況
三朝,對應三殿:(由外至內)太和殿;頒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會、皇帝慶壽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預備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會、殿試進士。五門:(由外至內)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
紫禁城和三朝五門相對應的是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和太和門,這是明代的。到清代時因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門,到清代從康熙開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門,這樣從清代來說這個五門的位置就是從天安門開始,然後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通常認為,天安門以外是外朝,午門以內是治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