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江蘇省鎮江市三山]

三山是指金山、焦山、北固山,江蘇省鎮江市長江江濱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夾江相峙,世稱京口三山。

金山

金山 金山

金山雄峙在鎮江市區西北的長江南岸,原名氐無山,又名金鰲嶺,也稱浮玉山,唐代起通稱金山。金山高60米,周520米,占地面積10公頃,原系屹立於長江中的江心島嶼,唐張祜曾有詩云:“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即是當年寫照。後因長江水流變遷,清道光年間始與南岸相連。山勢巍峨,風景優美,有“江南諸勝之最”的美譽。歷代以來相繼建成了芙蓉樓、塔影湖、百花洲、鏡天園等諸多景點,景區內陸水相連,泉、湖、洲、園、寺等相得益彰,呈現出一幅"樓台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的詩情畫意。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多次遊歷金山,與佛印、寶覺、圓通等法師交往甚密。

金山寺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幢幢相銜,階梯成疊,長廊蜿蜒,台閣相接,構成丹碧輝映,絢麗精巧的古建築群:慈壽塔、江天一覽亭聳立山巔,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七峰亭、妙高台、楞伽台聯綴山腰,天王殿、藏經樓、紫竹林等龐大建築傍依山根。通過曲廊、回檐、石級有機串連,形成樓上有樓,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精巧建築,把整個山密密地包裹起來。遠望金山寺,只見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築群和高聳入雲的慈壽塔,看不見山,素有“金山寺裹山”之稱,形成了一種盛極一時的建築流派,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承德避暑山莊的"天宇鹹暢",以及揚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鑑了這“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築藝術。

車到金山,紅瓦黃牆,寺廟寶塔都掩映在江南的輕煙薄霧中。順著大道來到盡頭,眼前出現“江天禪寺”四個大字。新建的大雄寶殿既保持了佛教寺廟的建築特色,又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歇山重檐,飛椽斗拱,雕樑畫棟,堅固莊嚴。紅色廊柱,黃色琉璃瓦,內外是精美的彩繪。把殿堂內外裝飾得金碧輝煌。內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大佛,儀態安詳,端坐在正中的蓮花座上。兩邊是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佛背後是巨大的海島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薩、護法諸天隱現其間。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島觀音獨占鰲頭,兩側侍立善財、龍女,法像莊嚴。大殿正中懸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匾額。寺內還有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華藏樓、枕江樓、觀瀾堂、永安堂、海岳樓等主要殿堂,還有大徹堂、三禁堂、玉鑒堂等。

焦山

焦山 焦山

焦山原名樵山,高150米,周2000米,位於市區東北,巋然聳立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相傳東漢末年,陝中高士焦光隱居於此,皇帝三下詔書而不出,宋徽宗為紀念焦光賜名此山為焦山了。又因綠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幫又有一名稱“浮玉山”。 山東北有兩座小山一近一遠在江中洲上,叫作松廖山和夷山。好像兩塊石闕守衛在古代大江入海的海口,故而又稱“海門”。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焦山山水天然真實,焦山聳峙於江心,似“中流砥柱”、“鎮江靖濤”,氣勢磅薄;加上山寺隱約,林木蒼翠,水域廣闊,環境幽美,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縹緲。

北固山

北固山 北固山

在“天下第一江山”題刻照壁的輝映中,甘露寺的寺門輕輕開啟,二邊是清末名書畫家蘇澗寬用篆書所寫的一副楹聯:“地窄天寬江山雄楚越,漚浮浪卷棟宇自孫吳”,既表達了北固山的雄秀氣勢,又點出了甘露寺的建築年代,其上的橫披則為“南徐淨域”,可謂言簡意深,寄託無限。甘露寺的建築特點與金、焦二山不同,採用了“以寺鎮山”的手法,故有凌空飛閣之勢,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在寺中眾多的建築中,最著名的是清暉亭、鐵塔、多景樓和祭江亭。

鐵塔在清暉亭東。此塔系唐衛公李德裕於寶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衛公塔。原為石塔,約在乾符年間(874—888年)石塔倒坍湮沒。至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甘露寺僧主持為了擴充廟宇,掘得李德裕建石塔時埋入塔基的遺物,在舊址興建九級鐵塔,建於宋熙寧九年(1016年),成於宋元豐元年(1078年)。在重瘞唐代遺物金館、銀槨及李德裕親書的碑記石刻等的同時,並又增添舍利子,石函等物。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因海嘯、雷擊而毀,後仿原式複製為七級鐵塔,高約13米,仍有尖頂、相輪,聳峙崇山,成為北固山勝景。清代乾隆皇帝所寫的“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枝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形象地描繪了“京口三山”風光的美妙。至光緒年間“雷墜鐵塔四層”。見到的鐵塔為四層,約8米高。塔基及一、二層為宋代原物,三、四層為原塔的五、六層,系明代所鑄。現存的塔基(即蓮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圖案,塔座為須彌寶座式,上鐫如意水紋、卷浪等圖案,佛座束腰的每一面雕有壼門和佛像,塔身每層皆八面四門,上鑄飛天、蓮座、雲水紋、蓮瓣雙雀、游龍戲珠、、坐佛、站佛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動逼真,栩栩如生。

多景樓在甘露寺的背後,位於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梁飛檐樓閣。古名北固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它時古代“萬里長江三大名樓”之一,與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武漢市的“黃鶴樓”齊名。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迴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樓腳下,使人詩情畫意油然而生。陳毅同志當年登臨北固山時曾感慨地說:“不要看畫了,這裡就是萬里長江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