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三家子屯的滿族先人原住吉林長白山一帶,清初隨薩布素將軍抗擊沙俄遷來黑龍江。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之戰後,駐防卜奎(今齊齊哈爾)的水師兵士計(計布出哈喇)、陶、(托胡魯哈喇)、孟(摩勒吉勒哈喇)三家於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在薩布素的允許下,帶領家人選擇了這塊水草豐美的地方定居。滿語稱此地為“伊蘭孛”,譯成漢語即“三家子”。以後,陸續又有關、吳、趙等姓的滿族人遷到這裡。
滿語活化石
三家子村全村1100多口人,其中滿族占40%以上。屯裡還保留著一幢幢百餘年前木構屋架龐大的滿洲式老屋,舊式圈炕、魚罩、搖車,以及木製香爐碗等具有滿族特色的建築物及物件。屯內100多戶滿族村民,有許多人還能說滿語。有的戶老少三代人日常生活、勞動用語都用滿語。但是相較於上世紀60年代,該村能熟練使用滿語的人數已大為減少,能非常熟練地使用滿語交談的人僅有三人,而且都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能用滿語進行日常對話的不足20人,可見對滿語的保護已迫在眉睫。現在三家子村已經在三家子國小開設了滿語課,並且進行雙語教學,用這種方式培養新一代的滿語人才。近年來,研究滿語的中外學者、專家不斷前來考察。
文化保護
保護三家子滿語的重要性
全國1000多萬滿族人口中,僅有幾十人能講滿語,而這幾十人大多生活在三家子村。每年來到三家子村調研滿語的專家很多,其中外國專家占相當一部分比例,作為曾經統治中國260餘年的滿族,其語言面臨滅亡的時刻,更應該引起國人的注意:這畢竟是中國非物質遺產的一部分。
現在我國滿語史料較多,僅黑龍江省就擁有近6噸的歷史文獻,而能翻譯這些文獻的學者卻只有兩人而已。滿語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