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三國演義(彩繪版)(上下)》是《三國演義》彩繪版,《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一為止,前後共97年。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人物,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三國演義》揭示了當時動亂不安的局面,反映了動亂年代裡人民民眾的苦難生活與渴求和平統一的願望。作者對分裂割據的軍閥進行了無情地鞭撻和嘲諷,希望明君賢相開創一番功業,統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小說也因此繼承了史家中“擁劉反曹”一派的傳統。基於這種認識,作者在人物塑造、故事演述和材料取捨方面就自有一套體例。如對於曹操,要突出他的奸詐虛偽和用心險惡,同時又不抹殺他的機智和軍事才能;對於劉備,便處處強調他是漢室宗親,繼承漢室有合法地位,強調他的忠厚愛民、待人厚道等。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的情節。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善於抓住人物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曹操、諸葛亮、關羽被公認為是眾多人物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同時,小說也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在此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譜寫了“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單騎救幼主”、“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精彩故事。此外,小說的結構既宏偉壯闊,又嚴密精巧,其精練暢達、通俗易懂的語言,也體現了極高的藝術水準。這些都為後世歷史、戰爭文學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作者介紹
羅貫中(約1310年-1385年),名本,一說名貫,號湖海散人,明代著名通俗小說家,具體生卒年月不詳。太原人,不喜歡交遊過廣,但和《錄鬼簿續編》作者賈仲名是忘年之交。據說他曾充當過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客。相傳施耐庵是他的學生,和他曾一起從事創作。他創作戲劇三種:《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三平章哭死蜚虎子》、《忠正孝子連環諫》,曲詞極為清新。又作有通俗小說五種:《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其中《三國演義》成就最高。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他看到蒙古貴族統治者的專橫殘暴,飽受民族壓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繼承漢室的劉備,是有政治用意的,為的還是極力推崇“忠”、“義”,主張用儒家的“王道”、“仁政”治理天下。而他帶著這種理想,在《三國演義》當中塑造了劉備和諸葛亮這對明君賢相的形象,也體現了乾百年來中國百姓心中的一種普遍期待。自南宋以來,民間藝人的傾向就是尊蜀抑魏,呼喚明君賢相,他也不能不受到影響。所以處在他的那個時代,他的這種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須加以指責。而後世對其指責的,過於推崇個別英雄人物,卻對普通民眾不時流露出蔑視的態度,也是身為封建知識分子的一種共同心理傾向。
羅貫中的思想中,自然也有落後的一面。相信宿命,描寫神怪,雖然並未在《三國演義》里占主要的篇幅,但是也不時出現。如諸葛亮的“隴上裝神”、“穰星求壽”,關羽死後的顯聖索命、顯靈救子,以及見星墜而知大將死亡,臨死前而妖異屢見之類,這些迷信的描寫未免使此書略為減色。但我們知道,民間三國故事裡的神怪,比《三國演義》更多,羅貫中已有意識地刪除不少。所以我們也毋須苛責這位生於六百多年前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