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衍夏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57·人物誌·隱逸·明·丁衍夏》:“丁衍夏,萬曆間人,始居城西隅,已遷於北,名其所居曰‘泰清隱君雲廬’。晚益落寞,縱心浩然。預為誄,若銘,時歌以自適。其言橫放超軼,蓋達人之觀,方外之士也。”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焚掠陳埭村,丁衍夏攜眷避居泉州郡城西隅。
萬曆(1573一1620年)間,丁衍夏雙親先後去世,葬郡北清源山清泰岩,他便在墓旁築廬守護。廬中竟生出一莖靈芝,高約一尺,訊息傳開,人人爭頌,以為是孝子感動山靈。
丁衍夏廬墓三年後,自己動手,搬山中石塊,砍山中木材,改建擴大墓廬,題廬匾曰“山嶽效靈”,作長久隱居打算。
清泰岩位於清源山南麓,在老君岩與千手岩之間。丁衍夏隱居其間,廬旁周植刺桐為垣,疊石為關,門上題刻“仙苑”二字;因地制宜,營造三亭,額“瞻亭”、“來鶴”、“雲浮”;將山上名花奇草移植苑中,名“化鶴邱”;在“化鶴邱”右邊築石壁,大小疊砌,紅粉朱赤駁雜,如蟠桃累累,因刻石曰“金璧堆”、“蟠桃塢”,最高處一石命名“齊雲洞天”。苑中有巨岩一座,上有劍釒型,長約三米,廣深各三公分,岩下有潭稱“劍潭”,據傳是淬劍用的。衍夏利用石底流泉,曲折導疏,引以為“曲水流觴”,命名“雲英”。
丁衍夏為表示他並不孤獨,把周圍景物人格化,作為游侶,自雲經常聚會的有“齊雲老”、“雲英叟”、“木天生”、“雲浮叟”,連同自己合為五人,號稱“五口山人”;並在鑄劍石西側刻“太清隱君雲廬”,上款“萬曆乙未(萬曆廿三年,1595年)春”,下款“五口山人書”;又刻銘曰:“日居月諸,掃揪著書,山光風遠,泉溥雲舒。”
丁衍夏博覽群籍,手不停書。 每逢春雨連綿季節,他便閉門讀書,有時月余不聞人聲。衍夏喜讀古今書,讀到會意處,便評點議論,盡情發揮,評騭數十百篇;有時諧韻成詩,寫成長調,貼滿壁間,藉此自娛。自雲喜談天下事,經紀數千萬言。
丁衍夏性格豪放,舉止超脫,行蹤豁達,時人重之。嘗自為誄銘,自我標榜“橫放超軼,達人之觀,方外士也”。自結繩烏篆,以至近事無不博綜;對於道教方術,如陰陽五行、占卜、煉丹、肘後醫學、神話故事,以及經典《南華經》、《參同契》,無不熟悉研究,故志乘稱衍夏能張合道家之用。
年過八十時,曾徒步登山,踏遍清源山脈,縱覽三十六景,著《三十六洞志》,惜無存。
如今,鑄劍石、劍潭及題刻猶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