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婉娥

丁婉娥

丁婉娥(1905-1986)原名金小妹,寶山羅店(今屬上海)人。幼年家貧,9歲進上海寶成紗廠當童工,常與廠里幾個小姐妹去新世界、先施公司聽灘簧(滬劇早期的名稱)。因仰慕丁少蘭的唱腔和演技,於民國9年(1920年)入“少蘭社”,投師丁少蘭習申曲,遂從師姓,滬劇表演藝術家。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丁婉娥 丁婉娥

1932年淞滬戰爭爆發,潘家流落難民收容所。同年深秋,母親病逝,由姑媽作主,銀男拜丁婉娥為師,立下九年關書,踏上從藝之路。丁婉娥為她取藝名丁是娥,希望銀男像蘇灘名旦孫是娥那樣頭角崢嶸,掛大大的霓虹燈牌子。

重要貢獻

自費白演推上台

照片是當年在大世界演出《火燒百花台》 照片是當年在大世界演出《火燒百花台》

丁婉娥本姓金,是本灘名家施蘭亭的女弟子,個性十分要強。早年她和施蘭亭的另一個學生、著名藝人丁少蘭結婚後聯手組建的婉蘭社,在觀眾中有一定的影響。後來倆人因故離婚,丁少蘭退出,她把戲班改建為婉社,獨立支撐,照樣辦得有聲有色。她看到當時申曲舞台上演的都是成人劇目,幾乎沒有童生戲。自己已收了好幾個學生,也教了唱開篇、敲陽當和幾齣小戲。可是這些孩子卻很少有機會上台演出,藝術上也難以進一步提高。

1936年丁婉娥萌生了辦一個兒童申曲班,讓學生們多演戲早成才的想法。她把這一打算和熟悉的幾位申曲班社的班主和主要演員商議,大家都拍手叫好,十分支持,紛紛把跟自己學戲的孩子送來,一些家長聞訊也帶著子女來要求加入。沒幾天就聚集了二三十個。最大的14歲,小的只有8歲,“婉社兒童申曲班”就這樣於1936年秋開張了。丁婉娥辦事向來認真,除了親自執教外,還特地請來功底紮實的胡錫昌、鮑福奎和嚴福田等老藝人專門教戲。她要求孩子們不僅學唱學表演,還要每人學一樣樂器,並經常給學員講唱戲要有戲德,做人要有人格的道理。

勤學多演出人才

小囡班出了名,丁婉娥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孩子們的教學。一天兩場之餘,上午雷打不動地由老師教戲。除了傳統的對子戲、大小同場戲外,還教了新出的申曲舞台上的象《雙珠鳳》、《珍珠塔》、《百花台》和《趙五娘》等一些彈詞戲中的摺子。上午學會的戲,小囡班下午和晚上就在大世界的台上試演,接受觀眾檢驗。當時有一個孩子演的《趙五娘》中的折子戲“剪髮賣發”在場子裡引起了轟動。

主要成績

丁婉娥聰明勤奮學藝長進很快,民國10年即登台演出,首場演《盪湖船》里的船女,榮獲成功。民國12年與丁少蘭結成夫婦。民國13年,以丁少蘭、丁婉娥領銜組成“婉蘭社”,在城隍廟旁邊的小世界遊樂場演出。“婉蘭社”化妝申曲和時裝新戲,為申曲藝術改革開了新風,曾轟動上海灘。民國21年後,婉娥與少蘭意見不合而分手。

於是,丁婉娥獨自辦了“婉社”,在小世界福安公司演出。民國25年創辦了“婉社兒童申曲班”,這是滬劇界的兒童班,少年男女在班裡邊學邊演,以演為主。這個“兒童班”造就了一批自成一派的藝術人才,其中有滬劇著名演員丁是娥、楊飛飛、汪秀英、筱愛琴等。婉社兒童班在永安公司、大世界“共和廳”演唱,小戲《摘石榴》 、《賣紅菱》、 《拔蘭花》等很受民眾歡迎。民國26年,“八一三”凇滬抗日戰爭暴發,“兒童班”即告解散。

獲得榮譽

1979年,丁是娥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出席了第四次全國文代會,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劇協理事、上海市劇協副主席。

80年代,她把主要精力用於培育新苗和繁榮創作。

1982年被評為上海市模範共產黨員。曾任上海滬劇院院長、名譽院長。

20世紀50年代她就曾榮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一等獎

1989年榮獲首屆金唱片獎。

代表劇目

《羅漢錢》、《金黛萊》、《雞毛飛上天》、《蝴蝶夫人》、《雷雨》、《寄生草》、《蘆盪火種》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