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一叢花
年時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疏簾半卷微燈外,露華上、煙裊涼颸。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
佳期誰料久參差。愁緒暗縈絲。想應妙舞清歌罷,又還對、秋色嗟咨。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一叢花:詞牌名。雙調七十八字,前後闋各七句,四平韻。
年時:宋時方言,猶“當年”或“那時”。
酒紅滋:酒後臉上泛起紅暈。
露華:秋夜露珠。涼颸(sī):涼風。
偎(wēi):挨貼。
參(cēn)差(cī):本指長短、高低不齊,這裡指錯過。
縈(yíng)絲:如絲縈繞,形容糾纏難解。
嗟(jiē)咨:慨嘆,嘆息。
畫樓:雕飾華麗的樓房。
1.一叢花:詞牌名。雙調七十八字,前後闋各七句,四平韻。
2.年時:宋時方言,猶“當年”或“那時”。
3.酒紅滋:酒後臉上泛起紅暈。
4.露華:秋夜露珠。涼颸(sī):涼風。
5.偎(wēi):挨貼。
6.參(cēn)差(cī):本指長短、高低不齊,這裡指錯過。
7.縈(yíng)絲:如絲縈繞,形容糾纏難解。
8.嗟(jiē)咨:慨嘆,嘆息。
9.畫樓:雕飾華麗的樓房。
白話譯文
那年的今夜,我與師師姑娘初次相遇。屋內琉簾半卷,燭光朦朧;屋外,露花籠霧,涼風續續。她美麗的雙頰,泛著微醉後的紅潤。拋開髻簪,披拂著秀髮,緊偎在我的懷中,她揮淚唱起了新譜的歌曲。
誰知一別多年,久久不能實現當年約定的佳期,只有不盡的愁緒,隱隱約約地縈繞在心裡。料想此刻此際,她一定唱罷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對著寂寥的秋色嗟嘆不已。畫樓依舊,明月依舊,靜靜的秋夜依舊。只有清寒的月光照著兩處相思,一種愁緒。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秦觀被召至京師,除太學博士,開始了他長達四年的京都仕宦生活。在京都時,秦觀常作狎邪游,與青樓女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被權貴者詆為“不檢”,“薄於行”,就是指他常與妓女們往來。這首《一叢花》詞就是秦觀贈給汴京一位名叫師師的歌妓的。這個師師當不是宋徽宗時京都名妓李師師,因為此時李師師才剛出生。詞中雲“年時今夜”,又雲“對秋色嗟咨”,據此推斷,這首詞大約作於元祐六年(1091年)秋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所寫,是他在清秋月夜,在深情地懷念一位名叫“師師”的妓女。詞之上闋,回憶當年與師師相見的情景。這是一個秋天的晚上,歌樓上燈紅酒綠,湘簾半卷,華燈初上。師師她酒酣耳熱,雙頰顯出陣陣紅暈。漸漸到了深夜,白露初降,涼風吹拂著疏簾。嬌羞怯怯的師師帶著幾分醉意,緊緊依偎著“詞人”。她彈去淚珠,唱了一曲新詞。此句點明了師師作為歌女的身份,同時表明詞的內容十分哀怨,所以她在演唱時動了感情,流下了眼淚。
詞之下闋寫別後相思。他們臨別時本來約定再次相見。詞人在《水龍吟》詞中曾說:“玉佩丁東別後,悵佳期、參差難又。”此處“佳期誰料久參差”,說的是同樣意思。卻不想一別多時,重逢難再,一懷愁緒,暗暗地縈繞心頭。此時詞人構想:師師她大概剛剛歌舞結束,正對著一庭秋色長吁短嘆。“妙舞清歌”,再次點明師師的身份。一邊是愁緒縈懷,一邊是對月嗟咨,恰好寫出兩處相思。於是迸出結句:“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明月依舊,人分兩地。明月似亦有知,此刻正以皎潔銀光照著天各一方的戀人。望月懷人,是中國傳統詩詞常常寫到的題材。唐詩中除杜甫《月夜》外,還有不少作者寫過,如張九齡《望月懷遠》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等等。宋詞中也有多處寫過,如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張先《江南柳》:“斜照後,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願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秦觀在《水龍吟》的歇拍中也已寫道:“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此處不同的是以畫樓作為陪襯,則人在樓中,月臨樓上,景色如畫。
總之,這首詞語工而入律,上闋寫對方——歌妓師師;下闋寫詞人自己,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是相思。詞之上闋營造了疏簾半卷,微燈閃爍,涼風輕拂,玉露初零的意境,讓人感到溫馨甜蜜。師師這個人物,也被寫得有血有肉,富於感情。這一切都為下闋所寫的相思張本。下闋著重抒情,而以“秋色”“畫樓”“明月”等景語點綴其中,令人感到情寓景中,有語盡而情不盡的意味。
名家評價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石海光《秦觀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此詞)回憶自己與妓女的交往與思念之情,用語真切坦直,毫無顧忌。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元豐八年(1085年)登進士第,元祐(宋哲宗年號,1086—1094年)初,除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因政治上傾向於舊黨,被視為元祐黨人,紹聖(宋哲宗年號,1094—1098年)後貶謫。宋徽宗朝赦還,至藤州卒。文辭為蘇軾所賞識,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