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規科學 特色及評論
為了使野草成為栽培植物,使野生動物成為家畜;為了使易於風化、碎裂、不牢固的陶土成為既牢固又不漏水的器皿;為了發明無土或無水培植技術,使有毒的籽或根變成食物的技術,或把這毒性用於狩獵、戰爭和某種儀式的技術,毫無疑問都必須具有真正的科學精神……非正規科學 內容簡介
“法國文化電台”記者R・舍普就目前法國社會較為關心的、關於科技對社會的影響的問題採訪了法國學界的一些人士。採訪筆錄形成的一系列小書在法國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本。片斷:
中國的傳統植物學
在植物學的現代研究中,植物名稱明確地指出了這種植物在分類系統中的位置。中國古代沒有這種觀點,儘管中國傳統文化被看作是等級文化。您大概記得在《辭彙和事物》的引言的開頭,米歇爾・福柯描述了博爾日滑稽地模仿“某本中國百科全書”,書中寫道:“動物分為:1)屬於皇帝的;2)塗上香料的;3)被馴養的;4)乳豬;5)美人魚;6)傳說中的;7)自由的狗;8)包括在本分類中的;9)像瘋子般焦躁不安的;10)無數的;11)用駱駝毛做成的十分纖細的毛筆畫出來的;12)等等;13)剛打破水罐的;14)遠看像蒼蠅的。”其實,仔細研究一下,這些分類並不像博爾日想展現的一般滑稽可笑。
傳統植物學通常被藥典所替代,中國的傳統植物學是不是也一樣?
現在有一百多篇文獻可以稱做藥典,可是從事中國科學史研究的人使用的術語並不總是一致(有些人覺得“藥典”所具內涵大西方化了,他們更喜歡“醫學材料”這個詞,可是對這個詞同樣有爭議)。在漢語裡,這些作品――論述礦物、植物、動物,甚至來自人體的產物――叫做“本草”,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本草”始於公元1世紀或2世紀(儘管其名稱“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是一位至少生活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傳說中的皇帝)。這部文獻為以後的論著奠定了基礎,經常被人引用,內容也漸漸豐富起來,不斷被加人新東西,因為文獻最初只記載了365種物品,大部分是植物。每天一種?
對!我們一眼就能看出這部作品幾乎具有宗教禮儀書的功能。另一方面,它把這些物品分成三類:無毒的,用以維持生命,可以隨意食用;微毒的,在明確病情的情況下,用以幫助病人恢復健康,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條件下才服用;劇毒的,通常是致命的,只有在病人已病人膏盲時才能服用。這是藥典中出現的最初分類法,是在作品的結構層次上進行的。在作品裡,還有第二種分類,共分成五類,對應於法語所說的“五種元素”(現在有人譯成“五種因素”或“五個階段”),這五類參照了同陰陽概念有關的天體演化論體系。那時,神話世界也是知識世界……
這第一部本草作品的作者描述了一位名叫神農氏的傳播文明的英雄,他使野蠻人成為文明人:據說在他之前,人住在樹上,以獸皮為衣,喝血吃生肉……但“神農”降臨世上,他遍嘗植物,區別毒藥和可食用的植物,教會人們耕種。藥物的這一分類系統是否隨後受到質疑?
從5世紀起,一些醫生提出批評,認為不應把什麼都混在一起(一本書中既談論動物又談論植物),還認為惟一的大的分類是高級、中級、低級三類也是不妥的。因此第一項工作是把醫學材料區分為礦物、植物和動物。然後,譬如在礦物內部把石頭和金屬區分開,在植物內部把草和樹木區分開,同樣地,區別蔬菜、水果和穀物。在動物中,區分獸類和我們叫做小動物的動物(包括飛蟲、蛇、某些兩棲類動物和甲殼動物等等)。這種分類基礎可以追溯到5世紀,直到12世紀實際上依然有用;後來,分類變得十分細,特別是在16世紀,出版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今天這部著作仍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中醫典籍。文化大革命時,此書仍然再版,說明其作用幾乎是公認的,從博物學的觀點看,這本書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科學史研究者們似乎把醫學材料和博物學混為一談(我們國家也出現過這種情況,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甚至17世紀為止)。但中國科學史學家們研究這部文獻的方式體現了他們思想方法的鮮明特點;他們從中看出了有關礦物學、動物學、植物學、化學等的最早論述,而我卻認為這本書既不是植物學的,也不是動物學或礦物學的,因為書中不包含任何有關植物或者動物等的系統研究和理論研究。作者在介紹醫學材料的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植物學、礦物學等方面的知識。如果必須給這本書貼上一個現代的標籤的話,那么我覺得“人種科學”最為合適。
非正規科學 本書目錄
引言第一部分博物學
1.博物學知識和人種科學的誕生
2.中國的傳統植物學
3.中非的狩獵、垂釣和採摘的知識
4.南美的環境知識
第二部分靈魂和肉體
5.傳統的藥典
6.傳統醫學
7.人種精神病學的道路
8.人體的象徵人類學
9.人類學和宗教行為
第三部分知識和文化
10.歷史人類學的領域
11.文字和社會
12.數學和文化
13.傳統音樂
14.總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