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鶴林上人》

該詩是詩人入仕前前見到鶴林禪師時,贈給的一首詩。 通篇是詩人自己想像中的禪師生活。 因鶴林禪師年壽很高,所以詩人想像他是經常食用能延年益壽的茯苓。

作者

戴叔倫

詩詞正文

日日澗邊尋茯芩,岩扉常掩鳳山青。
歸來掛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寫佛經。


注釋

①茯苓:生於松根下,健脾益神。傳說千年茯苓食之可成仙不死。

②鳳山:棲鳳之山。

③芭蕉:多年生長草本植物,葉子很大,花白色,果實跟香蕉很相似,可以吃。佛經最早的書面載體是貝葉,所以詩人聯想到在芭蕉葉寫佛經。

作品賞析

該詩是詩人入仕前前見到鶴林禪師時,贈給的一首詩。通篇是詩人自己想像中的禪師生活。因鶴林禪師年壽很高,所以詩人想像他是經常食用能延年益壽的茯苓。其實僧人不同於道士,不以藥食作延命之寶。這來源於對兩教教義的不同。佛法以“緣起”為基礎,不以身為我,並且修道以破除對五蘊假合之己的執著為要務,所以根本不會刻意延壽。況且法由心生,就算是需要延壽,也當以修心為因。第二句是寫禪師往處人跡罕至,幽靜安寧。但是每天鶴林禪師都要接待很多前來問道的參訪的人。所以也只能“心遠地自偏”地長掩門扉。後兩句描寫禪師“尋茯苓”回來,將僧衣掛在樹枝上,然後剪取芭蕉葉寫佛經。這是純粹的想像了。不過該詩體現了士大夫對禪師生活的嚮往,也反映了人們對禪的一種美化理解。

作者簡介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壇城西南窯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祖父戴修譽,父親戴昚用,都是終生隱居不仕的士人。756年(至德元載)歲暮,為避永王兵亂,25歲的戴叔倫隨親族搭商船逃難到江西鄱陽。在人生地疏的異鄉,家計窘迫,於是他開始探尋仕途。歷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廣西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他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地方官吏。789年(貞元五年)四月,他上表辭官歸隱,六月十三日在返鄉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成都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