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作品名稱】訴衷情近·雨晴氣爽【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柳永
【作品體裁】詞
原文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佇立江樓望處。澄明遠水生光,重疊暮山聳翠。遙認斷橋幽徑,隱隱漁村,向晚孤煙起。
殘陽里。脈脈朱闌靜倚。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暮雲過了,秋光老盡,故人千里。盡日空凝睇。
作者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宋仁宗朝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創作慢詞獨多,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賞析
這是柳永“奉旨填詞”,漫遊江南時所作的一首思念故人的中調詞。作為中調這首詞寫景與抒情時,既不大肆鋪敘,也不特別凝鍊,詞旨點到為止,結構完整。詞的上闋描寫秋景,江南水鄉的秋色詞人的感受中是平遠開闊、疏淡優美的。“雨晴氣爽,佇立江樓望處”寫的是:雨晴之後,溽暑已消,天高氣爽,給人以舒適清新之感;這時登江樓遠望,很有詩情畫意。“澄明遠水生光,重疊暮山聳翠”是寫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江水是“澄明”的,表現了秋水的特點,“生光”是波浪落照中鱗鱗閃映所致;更遠處是層層蒼翠的遠山:這都是從高處遠眺所見的景象,並通過“暮山”暗示了具體的時間。“遙認斷橋幽徑”一句,再進一步描繪江上秋晚的景色。“遙認”兩字用得相當確切,很適合具體的環境,因為久久地“佇立江樓”,眺望中漸漸辨認出較遠的景物形象。斷橋、幽徑、漁村、孤煙,它們臨近黃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構成了秋色平遠的畫面。這幅荒江日暮秋色圖給人以荒寒、淒清、寂寞的感受。
詞的上闋描敘秋景,已為下闋悲秋傷別作了鋪墊。
過片“殘陽里”句以“殘陽”的意象承上啟下,轉入抒情,至此,作者關於具體時間已用“暮山”、“向晚”、“殘陽”間接或直接地加以強調,突出秋江日暮對遊子情緒的景響。“脈脈朱闌靜倚”,是含情靜倚樓闌,轉入思索動了“黯然情緒”,“黯然情緒”即傷別情緒。無際的離愁已使人如未飲先醉了。“如醉”表現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狀態,“愁無際”。
這黯然情緒是由“暮雲過了,秋光老盡,故人千里”引起的。這是現實中悲秋所生的遲暮之感與客處異鄉所生的懷人的傷別意緒的混合。現實的景物增強了傷別意緒,因而無法消除,唯有“盡日空凝睇”以寄託對“故人”的思念。作者並未將“故人”寫得具體一些,而是含糊其詞。聯繫柳永其他的羈旅行役之詞來看,這“故人”概指他京都相識的青年歌妓。
這首詞雖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結構工巧。上闕寫秋景,悽美動人;下闕思舊情,哀婉感人。意群之間互相照應和映襯,如“佇立”對“靜倚”,“暮山”對“暮雲”等,詞意發展脈絡清晰,是一首結構謹嚴的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