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調查》

《興國調查》

毛澤東同志的《興國調查》,不僅為當時正在進行的土地革命找到了依據,它所蘊涵的豐富的社會調查思想,在7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興國調查》

正文

毛澤東1930年10月所作的江西省興國縣永豐區的農村經濟調查報告。這一調查是為了了解農村經濟和階級狀況,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實行土地革命。
《調查》共有七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農村家庭的狀況,第二、三、四部分為農村的土地占有關係、階級關係和土地革命,第五、六、七部分為土地革命後的稅收、政權和農村軍事組織的情況。
關於農村家庭,毛澤東專門了解了八個家庭的經濟情況。他認為“沒有這種調查,就沒有農村的基礎概念”(《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第183頁)。關於農村的經濟狀況,毛澤東主要調查了土地占有關係、地租剝削和高利貸。地主和富農以6%的人口占有土地80%,其中富農占有土地30%。若不平分富農的土地,多數人土地不足的問題便難以解決。中農人口占農村人口的20%,占有土地15%,平分土地並不損及中農利益。貧農以60%的人口則僅占有土地5%。在高利貸剝削問題上,借錢的只有貧農,而出借的80%是富農,富農往往又是從地主那裡以低利借來,再以高利轉借給農民。所以,“土地革命中貧農與富農的決鬥,無疑要劇烈的”(同前,第202頁)。

《興國調查》《興國調查》
毛澤東指出,許多地主和富農堅決反對土地革命。中農在土地革命中得到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貧農分得了土地,分了山,廢了債,取得了政權。貧農是農村政權的主幹,是農村中的指導階級。僱農是農村最苦的一個階級,勞動時間長,沒有家室,生活困難。毛澤東在1941年回憶說:“貧農與僱農的問題,是在興國調查之後才弄清楚的,那時才使我知道貧農團在分配土地過程中的重要性”(同前,第23頁)。
《調查》為中國土地革命初期的政策提供了依據。

調查過程

1929年至1930年間,毛澤東三次到興國實地調查,並獲得了大量的一手材料。
1929年4月中旬,毛澤東率領一個警衛排,從於都經贛縣來到興國縣城,一邊深入興國農村調查研究,召開各種調查會,了解興國的政治、經濟和土地占有情況,了解工人農民的生產生活,並查閱《興國縣誌》,了解興國的歷史文化淵源,指導抗旱生產。
1930年3月、7月,毛澤東在轉戰中又先後兩次途經興國,抽出時間進行調查研究,對農民分田工作提出要分,而且要快分。
1930年10月25日至30日,毛澤東在新余陳家鬧主持召開了紅一方面軍總前委與江西行委的聯席會議,以及時糾正了紅軍和江西黨內的“左”傾錯誤,在羅坊會議期間,毛澤東在興國紅軍預備隊中找了溫奉章、傅濟庭、李昌英等8位興國人調查興國永豐鄉的詳細情況。
1930年11月4日,紅一方面軍主力撤出羅坊,並東渡贛江,行軍途中,毛澤東抽空給興國縣行動委員會寫信,以求進一步了解興國縣土地革命發展的情況。
1931年1月26日,毛澤東在寧都小布鎮赤坎村紅軍總前委駐地“龔氏宗祠”內把問卷所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後,寫成了7章41節,共4萬餘字,這份調查報告最初被冠名為《8個家庭的觀察》,最後才被定名為《興國調查》,《興國調查》補上了《尋烏調查》的一些不足。
1933年11月下旬,毛澤東率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檢查團第五次來到興國,11月19日晚上8時,在長岡鄉列寧國小教室里的一張八仙桌上,毛澤東與長岡鄉的8名幹部舉行了一個小型調查會,隨後他走村串戶,在對興國長崗鄉充分調查的基礎上,1933年12月15日,毛澤東又寫出了著名的《長岡鄉調查》。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