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賓川—<賓川時訊>優秀本土作家作品》

《耕耘賓川—<賓川時訊>優秀本土作家作品》

《耕耘賓川—<賓川時訊>優秀本土作家作品》是由張寅鵬先生主編的文學作品集,該書收錄了《賓川報》(《賓川時訊》)二十年賓川本土作家謳歌、讚美家鄉的優秀文學作品,是一本散發著鄉土氣息的可讀性較強的文學類文集。該書集於2013年5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作品導讀

“副刊是報紙的後花園”,有了副刊,報紙就更加鮮活、生動起來。副刊上的每一篇作品,每一幅圖片,都是這個花園裡生機盎然、絢麗多姿的花花草草。一花一草一世界,花開花落,草長草枯,四季更替,冷暖輪迴,才使得我們的生活如此豐富多彩。
“一張報紙對現在快節奏生活的人來說,新聞是他主要關心的對象。但是,回家以後靜下心來耐心去品味的東西還是副刊的內容。所以說,副刊的文化品位的高低決定了這張報紙的品位,也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讀者的品位。”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郭運德如是說。
在現代社會,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副刊依舊有它存在的價值,一是副刊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種類,它依然能夠形象地反映我們時代進步的聲音,傳遞人民對社會的呼喚和需求。同時,也是廣大的新聞愛好者(讀者)對報紙閱讀的一種審美的需要。所以,在曰前的狀況下,副刊不僅不應該削弱,而且應該加強,只不過我們的加強應該適應讀者的需求和時代的需要,儘可能地把社會需要的政治的、思想的內涵通過更加藝術的、審美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們在一種輕鬆娛樂中體驗到美的享受,傳達社會的需求。
副刊作品集中體現了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表現民眾真實體驗的特點。一個地方報紙的副刊作品繁榮程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地方文化繁榮的程度。
一篇文字只要言之成理,真實可信,反映個體的思考和在社會生活變革的經歷,折射時代的發展和現實的矛盾,即使文學性藝術性不高,也可能成為報紙副刊的選擇。
彈指一揮間,《賓川時訊》(《賓川報》)已經走過了二十年,這二十年,有風雨坎坷,有成功歡欣,她伴隨著賓川經濟社會的發展一路走來,她見證了賓川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每每翻開多年前的《賓川報》,讀著一篇篇副刊作品,都會讓人感慨萬千。
為了紀念,更為了走好今後的路,我們選編了這本副刊作品集。其中的作品,雖然遠不能將20年來發表於《賓川時訊》(《賓川報》)上的副刊作品完全收錄,但它可以讓我們看到20年來賓川民眾生活的變化,可以看到賓川文化發展的影子,可以看到一批又一批作者成長曆程及他們為賓川文化事業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滴一點的水匯聚成廣博的大海,而一花一草的生機和絢爛,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麗。
小花小草也芬芳,副刊作品裡,也跳動著時代的脈搏。《賓川時訊》副刊將一如既往地為服務於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努力,為幸福賓川的建設多添一些“幸福的磚瓦”。

作者簡介

張寅鵬,1972年5月生,白族,1992年參加工作,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賓川時訊采編部主任。

基本信息

主編:張寅鵬
副主編:楊鳳雲
執行主編:王艷鈞
執行副主編:安建雄劉燦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雨涵楊雄武陳青王雲飛段永
羅仲玉朱春喜安建雄劉燦羅亞靜徐燕
裝幀設計:俞建麗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787×1092mm1/16
字數:180千字
印張:19.75
版次:201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48.00元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