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

是由詩仙李太白所寫得七言絕句,創作於唐代。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迴。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作品賞析

這是作者寓居東魯時的作品。那時,他常與魯中名士孔巢父等人交往,飲酒酣歌,當時的人稱他們為“竹溪六逸”。這首詩就記錄著詩人當年的一段生活。東魯是唐代的兗州(今山東曲阜),“東魯門”在府城東。詩中寫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日落沙明天倒開”,第一句寫景就奇妙。“天開”往往與日出相關,把天開與日落聯在一起,十分奇特。但它卻寫出一種實感:“日落”時迴光返照的現象,使水中沙洲與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給人以“天開”之感。這光景通過水中倒影來寫,更是奇中有奇。此句從寫景中已經間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發端。
“波搖石動水縈迴”,按常理應該是波搖石不動。而“波搖石動”,同樣來自弄水的實感。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觀察事物時,往往會產生各種錯覺。波浪的輕搖,水流的縈迴,都可能造成“石動”的感覺。至於石的倒影更是搖盪不寧的。這樣通過詩人的主觀感受來寫,一下子就抓住了使讀者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徵,與前句有共同的妙處。
夜裡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而特別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鋪上一層粼粼的銀光,船兒好像泛著月光而行。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懷一切,幾乎沒有目的地沿溪尋路,順流而行。“輕舟泛月尋溪轉”,這不僅是寫景記事,也刻畫了人物精神狀態。一個“輕”字,很好地表現了那種飄飄然的感覺。
到此三句均是寫景敘事,末句才歸結到抒情。這裡,詩人並未把感情和盤托出,卻信手拈來一個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說新語·任誕》,說的是東晉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時,在一個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連夜乘舟造訪,隔了一宿才到達。王徽之到了以後,卻不入見,反而掉過船頭回去了。別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答道:“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乘興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時的心情。蘇軾《赤壁賦》寫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寫:“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來說明李白泛月時那“物我兩忘”的情態。那時,他原本未必有王徽之那種走朋訪友的打算,用這個故事不一定確切;然而,他的那種豪興,卻與雪夜訪友的王徽之頗為神似,而那月夜與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詩人不禁糊塗起來,不知道他究竟是李白還是王徽之,一時也搞不清了。一個“疑”字運用得極為傳神。
這裡的用典之妙,在於靈活自如,在於信手拈來,因而用了以後,發揮出無盡的詩意。典故的活用,原本就是李白七言絕句的特長之一。此詩在藝術上的成功與此是分不開的,並不僅僅是因為寫景入妙。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先後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後來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讒言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之亂起,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軍幕僚;後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奔族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因寫詩而聞名,為當時的人們所激賞,稱讚他的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