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漫筆》

作品簡介

《書林漫筆》《書林漫筆》
《書林漫筆》是陝西仲靈藝術研究院常務院長楊智忠(石羊)先生編著的書法理論叢書,全書共分為《書道千字文》和《書林采葉》上下兩部分。其中《書道千字文》是借南朝周興嗣四言韻律千字成文的形式,以書法為內容編寫而成。它除了簡要闡述書法史、個體法則等特點之外,在內容上漸趨細膩;從書法藝術上,博彩各家之長,獨具自己面目。並基本達到了每一部首編入一字至數字;為了適應不同層次讀者,本帖在正、隸書當頁對晦澀之句較為詳細的作以注釋,引用了歷代書家之名句,加以論證;又在草書卷每頁上部加有釋文,給讀者理解、研究提供了方便。
《書林采葉》力求準確簡要,句讀易懂,奉獻讀者,以免“大海撈針”之役,又為深究提供了書目、頁碼。旨在使初學者知道,何等字才稱之書法,以至操筆循序,用筆、結構不走彎路;有一定技法基礎者,能悟得各種字型淵源法則,為熟練技法、升華造詣鋪平道路;對已具品格之名家,異能提供由“必然王國”,步入“自由王國”之階梯,走進“無法者,法之至”之陣腳,開拓視野,揮灑翰墨,拓寬“自由王國”之領域。以實幹興邦之志,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化於建設小康社會之大業,連同先哲們遺留之墨寶,如同璀璨珠璣鑲嵌於獨具中國特色的理想“家園”,為促進全人類高度文明,獻上中國人的一份厚禮。
該書於2014年12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石羊,本名楊智忠,1943年生,陝西蒲城縣人。現為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華書字會會員、陝西仲靈藝術研究院常務院長。自幼酷愛書法,其楷書宗盛唐諸家,草學晉代二王,又取風神於唐代張、懷,旁涉篆隸。

基本信息

編著:楊智忠(石羊)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徐榮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89×1194mm1/16
印張:12.5
版次:201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50.00元

作品導讀

《書道千字文》
目錄
題字
前言、續前言
真草隸篆書道千字文
注釋書目索引
《書林采葉》
目錄

概述
第一章執筆運腕
第二章永字八法
第三章五體釋
第四章學書
第五章用筆
第六章結體
第七章布章
第八章創作
第九章字外功
第十章讀、摹、臨、悟
尾音·附
第七章布章
張紳曰:“古之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羲之能為一筆書,為《禊序》自永字至文字,筆意顧盼,朝向偃仰,陰陽起伏,筆筆不斷,人不能也。”
欲其彼此顧盼,不失位置,上欲覆下,下欲承上,左右亦然。張敬玄曰:“法成之後,字型各有管束。一字管兩字,兩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兩行,兩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紙。凡此皆學所當知也。”張懷瓘曰:“雖貫珠之一一,亦行雁之聯聯。”
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鋒,展轉翻筆之處,即宜察而用之。
凡作字者,首寫一字,其氣勢便能管束到底。則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領袖矣。……應接者,錯舉一字而言也。如上字作如何體鍛,此字便當如何應接;右行做如何體段,此字更當如何應接;假使上字連用大捺,則用翻點以接之;右行連用大撇,則用輕掠以應之,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態,正如賓朋雜坐,交相應接也。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
分行布白,非停勻之說也,若以端若引繩為深於章法,此則史匠之能事耳。
白布有三字之中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初學皆須停勻,既知停勻,則求變化,斜正疏密錯落其間。
凡榜書,三字須中一字略小,四字須中二字略小。若齊一,則高懸起便中間字突出矣。
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
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
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
真書點畫,筆筆皆須著意,所貴修短合度,意態完足。蓋字形本有長短、廣狹、小大、繁簡,不可概齊。但能各就本體,盡其形勢,雖復字字異形,行行殊致,乃能及其自然,令人有意表之想。
不要那種筆筆都穩,字字皆工,然整篇如一盤散沙,孤立、鬆散、矯飾的作品。因乃寫字匠之作,缺乏雅致,不耐看。
書凡兩種:篆、分、正為一種,皆詳而靜者也;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也。
……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型大小頗有相逕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吳與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有白字哉!
……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式之錯落在奇正。
一字千字,準繩於畫,十行百行,排列於直。
大凡作字,既須上下相承,尤須左右顧盼,務令一行若一字,全幅若一字。此其法,篆,隸、楷書猶易,行、草較難,狂草猶難,非練之至熟不能也。要知道草書之精神,多半在行款之間,尤學者所當知也。
古人作書,落筆一圓便圓到底,落筆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種章法。《蘭亭》用圓,《聖教》用方,二帖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
若乃八分璽法,殊號異制。分白賦黑,棋布星列,翹首舉尾,直刺邪掣,繾綣結體,儳衫奪節。或若虬龍盤游,蜿蜒軒翥,鸞鳳翱翔,矯翼欲去;或若鷙鳥將擎,並體抑怒,良馬騰驤,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宵霧朝升,游煙連雲;俯而察之,漂若清風厲水,漪瀾成文。
然不獨個字為然,即通行亦然,通幅亦然。古代金石所傳,如周、秦大小篆,以及漢代碑銘,其行列疏朗者無論矣,若周代彝器之銘,有極錯雜者矣,顧雖縱橫穿插,紛若亂絲,要無一處相牴觸,亦且彼此相顧盼,不為其字足法,即其行款亦應師也。
觀字之際,一幅之字須合全幅觀之,一行之字須合通行觀之。即觀個字,亦須縱覽其全體。若毛疵褒貶於一筆一畫之間,是無知之徒也。夫一幅數行,或左右顧盼以相輔助;一行數字,必上下相承以成章法,安得分裂拆碎,逐字品評也?
寫碑與摩崖二者不同,其布白章法即異,一有橫格,一無橫格。……然不論有格無格,皆融成一片,此學者不可不留心也。故古碑剪裱則覺大小參差,而整張視之,不見大小。大約下筆時,須胸有全紙,目無全字,此非從事鐘鼎者不能知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