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力學方法
作者:D·布勞威爾克萊門斯 著,劉林等譯,易照華校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類別:自然科學
出版時間:1986-01-01
內容簡介
天體力學是天文學和力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是天文學中較早形成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套用力學規律來研究天體的運動和形狀。天體力學以往所涉及的天體主要是太陽系內的天體,五十年代以後也包括人造天體和一些成員不多(幾個到幾百個)的恆星系統。天體的力學運動是指天體質量中心在空間軌道的移動和繞質量中心的轉動(自轉)。對日月和行星則是要確定它們的軌道,編制星曆表,計算質量並根據它們的自傳確定天體的形狀等等。
天體力學以數學為主要研究手段,至於天體的形狀,主要是根據流體或彈性體在內部引力和自轉離心力作用下的平衡形狀及其變化規律。天體內部和天體相互之間的萬有引力是決定天體運動和形狀的主要因素,天體力學目前仍以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雖然已發現萬有引力定律與某些觀測事實發生矛盾(如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而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卻能對這些事實作出更好的解釋,但對天體力學的絕大多數課題來說,相對論效應並不明顯。因此,在天體力學中只是對於某些特殊問題才需要套用廣義相對論和其他引力理論。
發展歷史
遠在公元前一、二千年,中國和其他文明古國就開始用太陽、月亮和大行星等天體的視運動來確定年、月和季節,為農業服務。隨著觀測精度的不斷提高,觀測資料的不斷積累,人們開始研究這些天體的真運動,從而預報它們未來的位置和天象,更好地為農業、航海事業等服務。
歷史上出現過各種太陽、月球和大行星運動的假說,但直到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體系後,才有反映太陽系的真運動的模型。而克卜勒根據第谷多年的行星觀測資料,於1609~1619年間先後提出了著名的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克卜勒定律深刻地描述了行星運動,至今仍有重要作用。他還提出著名的克卜勒方程,對行星軌道要柔下了定義。從此可以預報行星(以及月球)更準確的位置,形成理論天文學,這是天體力學的前身。
到這時為止,人們對天體(指太陽、月球和大行星)的真運動僅處於描述階段,未能深究行星運動的力學原因。
早在中世紀末期,達·芬奇就提出了不少力學概念,人們開始認識到力的作用。伽利略在力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動力學初具雛形,為牛頓三定律的發現奠定了基礎。牛頓根據前人在力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自己二十多年的反覆研究,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在書中還提出了著名的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把人們帶進了動力學範疇。對天體的運動和形狀的研究從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天體力學正式誕生。雖然牛頓未提出這個名稱,仍用理論天文學表示這個領域,但牛頓實際上是天體力學的創始人。
作者簡介
Poincaré(1854~1912)生於法國Nancy,卒於巴黎,法國數學家。工作橫跨數學與科學多領域,影響廿世紀數學甚巨,被目為史上最後一位數學通才。
Poincaré家族顯赫,堂弟RaymondPoincaré是多任的法國總理,而且是帶領法國渡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統。不過當英國數學家與哲學家Russell被問及當代法國偉人時,他所回答的Poincaré卻是超越時代,在學術上驚才絕艷的Henri。
Poincaré從小在各種學科都表現優秀,在數學上更是被稱為「怪物」的資優生。19歲進入綜合工科學校(écolePolytechnique),數學表現遙遙領先同儕。不過由於他小時感染白喉,加上先天肌肉運作不很協調,他在體育、美術、音樂上的表現就相當差勁。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的視力很差,因此上課完全靠聽力來進行,幸好他有著非凡的記憶力與驚人的空間直覺,在知識的掌握與學習上反而另闢蹊徑,以他獨特的「內在之眼」見人之所未見。
1875年他畢業後,進入礦業學校(écoledesMines)立志成為工程師,但是他的數學天分,還是讓他走回數學的道路。1879年,他在Hermite指導下,在巴黎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隨即應聘到Caen大學教書。1881年,他27歲時轉到巴黎大學任教,一直到他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