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榷

國榷

《國榷》為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談遷(1594年—1658年)撰。全書正文104卷,卷首4卷。約428萬餘字。此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明太祖朱元璋誕生,直到順治二年清兵陷南京的317年間的歷史。《國榷》據稱原稿百卷,詳今略遠,萬曆以後的歷史占了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一,天啟、崇禎兩朝歷史則占全書篇幅的六分之一。崇禎朝沒有實錄,談遷根據邸報、方誌、遺民的口述,由於書中對清廷頗多貶責,關於建州的記載較多,當時無法流傳,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後經近人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以及崇禎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分為104卷,又卷首別作4卷,共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國榷》 《國榷》

《國榷》為記載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作者:談遷(1594年—1658年)。鑒於經史官員壟斷了明歷代實錄,很多地方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膚淺偽陋,談遷尋訪到各種資料,廣徵博採

,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年)始編著,初稿六年後完成,據稱此書“六易其稿,匯至百卷。”順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竊,他又發憤重寫,順治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邀請,攜稿赴北京,訪問前朝遺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閱讀公家檔案,重新校訂《國榷》,以三十餘年編成《國榷》一書,署名“江左遺民”。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1647年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後經4年努力,終完成新稿。1653年,59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蒐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成書經過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丁母憂居家,累讀明代史書,覺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畢五載之功而成初稿。嗣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四百餘萬字的歷史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1647年8月)書稿遭竊,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

缺點

但書中敘事有的過於簡略,有的事件前後記敘重複且說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由於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成為禁書。《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後經浙江海寧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及崇禎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

史學價值

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弘光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對一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並列於後。其史實注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曆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後金同明的關係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書中敘事有的過於簡略﹐有的事件前後記敘重複且說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後經浙江海寧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及崇禎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分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別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

目錄編輯

國榷 國榷

談遷和《國榷》

題記

喩序

自序

義例

卷首之一

卷首之二

卷首之三

卷首之四

卷一元文宗天曆元年戊辰九月至順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卷二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至二十匚年丁未

卷三太祖洪武元年戊申至二年己酉

卷四太祖洪武三年庚戌至四年辛亥

卷五太祖洪武五年壬子至七年甲寅

卷六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至十二年己未

卷七太祖洪武十三年庚申至十六年癸亥

卷八太祖洪武十七年甲子至二十年丁卯

卷九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戊辰至二十五年壬申

卷十太祖洪武二十六年癸酉至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

卷十一太祖洪武三十一年戊寅閏五月至惠宗建文三年辛巳

卷十二惠宗建文四年壬午

卷十三成祖永樂元年癸未至三年乙酉

卷十四成祖永樂四年丙戌至七年己丑

卷十五成祖永樂八年庚寅至十一年癸巳

卷十六成祖永樂十二年甲午至十六年戊戌

卷十七成祖永樂十七年己亥至二十二年甲辰八月

卷十八成祖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卷十九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卷二十宣宗宣德二年丁未至三年戊申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來源:蘇教版《語文》第九冊(五年級上冊的第20課)作者:蔣光宇(選作課文時文字有改動),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學家談遷。談遷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愛歷史,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但由於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書,只得四處借書抄寫。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乾糧走了一百多里路。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鴻篇巨製,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可是,就在書稿即將付印前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裡,小偷溜進他家,見家徒四壁,無物可偷,以為鎖在竹箱裡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財物,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從此,這部珍貴的書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但厄運並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

經過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書的初稿。為了使這部書更加完備、準確,59歲的談遷攜帶著書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時間,他四處尋訪,廣泛蒐集前朝的逸聞,並親自到郊外去考察歷史的遺蹟。他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又經過了幾年的奮鬥,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108卷,428萬4千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作者簡介

國榷 國榷

《國榷》作者談遷,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

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啟元年(1621)始,完成《國榷》初稿。1644年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為高弘圖和張慎言所器重,薦為中書舍人、禮部司務,參與修史,但不願“以國之不幸博一官”,力辭未就。1645年回原籍,增補《國榷》中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聘,攜稿赴京,校補釐訂《國榷》。對清初賦役制度混亂繁重,曾上書戶部,建議“立法定製”、“輕徭薄賦”。十三年夏,南歸海寧。次年夏又應沈貞亨聘,去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作幕,是年冬病死於幕所。其他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六卷、《棗林集》十二卷、《棗林詩集》三卷、《北游錄》、《西遊錄》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論》二卷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