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電影]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電影]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將分為兩部電影上映,上部於2010年11月19日上映,下部將於2011年7月15日上映。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精彩海報《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海報

片名: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英文片名: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更多片名: 哈利·波特與死聖
導演: 大衛·葉茨 David Yates
製片: David Barron
編劇: 史蒂芬·科洛弗
主演: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類型: 劇情,冒險,懸疑,家庭,奇幻
地域: 歐美
國家: 美國,英國
出品年份: 2010
上映日期: 2011-07-15 美國

簡介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劇照《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劇照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依然由前兩部的導演大衛-耶茨執導,主演除了丹尼爾-雷德格里夫、魯伯特-格林特艾瑪-沃森這個鐵三角之外,還加入了女演員米歇爾-法雷,她將在本片中扮演赫敏的媽媽。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將分為兩部電影上映,上部於2010年11月19日上映,下部將於2011年7月15日上映。

劇情

作為《哈利·波特》系列片的第7集即最後一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以下簡稱《哈7》)講述了哈利(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飾)、羅恩(魯伯特·格林特飾)與赫敏(艾瑪·沃特森飾)的“魔法三人組”為尋找魂器而亡命天涯、最終戰勝邪惡勢力故事

相關新聞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劇照《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劇照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發布劇照 哈利有兩場裸戲

《今日美國》(USA Today)發布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I)的首張劇照,今天這部影片又發布了第二張劇照,同時導演大衛·葉茨(David Yates)再度爆料說,丹尼爾·拉德克利夫在《死亡聖器》里會有兩場裸戲,儘管這對他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場裸戲是原著里有的,發生在《死亡聖器下部》的末尾,哈利在瀕臨死亡時來到國王十字車站,在那裡見到了鄧布利多;另外一場則是新加入的,也就是上次我們報導的“和赫敏接吻讓羅恩吃醋”的那一段。
除此以外,葉茨還新加入了一段哈利與赫敏共舞的戲,和吻戲只發生在羅恩的想像中不同,這段共舞的場景是實實在在的。而且他們還在跳舞的時候互相傾吐了一些自己的小秘密

台北時間2010年8月13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備受矚目的“哈利波特”大結局——《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上下集的分割處今天被《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捅了出來,讓影迷意外的是,這個分割點比之前他們想像的要晚一點。

演職人員

攝影 Cinematography: Eduardo Serra
剪輯 Film Editing: Mark Day
選角導演 Casting: Fiona Weir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斯圖爾特·克萊格 Stuart Craig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Alastair Bullock

獲獎記錄

第83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視覺效果2項提名
第37屆美國電影電視土星獎最佳奇幻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特效五項提名。
第58屆音效剪輯者協會(MPSE)“金捲軸”獎最佳劇情片音樂剪輯,最佳電影對白剪輯2項提名。
第9屆美國電影視覺效果工會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動畫角色(多比),最佳動畫角色(克利切)三項提名。

幕後製作

經歷了前幾部的文戲鋪墊,哈利·波特將在《哈7-下》里迎來與伏地魔的最終決戰,精彩的魔法與特效場面堪稱本片最大的看點。在過往的“哈利·波特”電影裡面,巫師間的戰鬥大多只為魔杖以及各種咒語,而在《哈7-下》里,正邪兩方的對決也終於演變成為了痛快淋漓的群毆。片中的“霍格沃茨保衛戰”可謂極其宏大,面對伏地魔與大批食死徒的圍攻,麥格教授喚醒了石頭巨人,師生們則共同用一道咒語,在霍格沃茨上空構築起了一道漫天炫目的保護罩。相較這些激動人心的震撼畫面,哈利·波特與伏地魔的終極決戰,更成為了整部電影最宏大的篇章。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場的魔法大戰,眾多的打鬥場面也讓觀眾大呼酣暢淋漓,“之前幾部‘哈利·波特’電影的遺憾,都在這部《哈7-下》里得到了最壯觀的彌補。”
十年的哈利·波特,從開始到結束,見證一個魔法的時代。
自2001年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開始以來,這個系列成為了新世紀以來電影中的一個神話,橫掃全球的十年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成為了影史上最為賣座的電影系列,7部真人電影累計超過60億美元的票房成績,讓《哈利·波特》系列成為了一個無法企及的神話,更強勢的帶動了魔法電影的中興。對於這部電影在全球取得的巨大成功,在系列中扮演男主角哈利·波特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說道:“現在回想起一開始出演哈利·波特我的感覺就好像在做夢。很多事情都是我不曾想到的,例如一部又一部電影公映之後引起的轟動,還有小說的暢銷,很多小說的讀者給我寫信,還有電影的觀眾,有看了電影而回頭去看書的人,也有看了書而後開始看電影的讀者……十年來,這部電影帶給了許多觀眾感動與快樂,作為參加了這部電影的演員,我感到非常光榮,同時也有遺憾,因為這套電影系列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它就要來到我們面前,然後和我們說再見了。”
《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被翻譯成近七十多種語言,在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累計銷量達四億多冊,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場銷售類圖書首位,而巨大成功的背後就是書籍的靈魂——J·K·羅琳。每一部小說變成電影的改編過程,J·K·羅琳都或多或少的進行了參與,對於這些電影以及最新一作《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J·K·羅琳評價道:“《哈利·波特》陪伴我度過了人生的許多起起落落。這是一個我在火車上突然想到的故事,我一開始並沒有想到日後這個故事所給我帶來的人生的變化。我對電影其實並不是很熟悉,所以當有電影製作方找到我,希望把哈利·波特改編成電影之後,我對他們說,我沒法寫電影劇本,但我願意提供一切來幫助電影完成。所以在這些年來,製作《哈利·波特》的電影也成為我寫書之外的一個重要工作,我會對電影提供一些我的意見,例如魔法學校應該是什麼樣,哈利·波特說一些話時候的語氣,電影要表現的故事情節應該怎么去取捨。這陪伴我度過了很多年,當去年有一天我呆在片場,看到導演說,拍攝完畢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我們在製作最後一部電影的時候,之前總是有很多不錯的點子積累下來,因為他們沒法放在電影裡,所以我們想某一天總可以放在電影當中,而這是最後一集,再不用就沒機會了。我對導演說,所以這一次,我們把所有的想法,都放進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里,它為電影系列做了一個完美的收場。”
從第一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起就參與本片編劇工作的史蒂芬·科洛弗,完整地見證了整個系列的誕生,對於最新的一集,史蒂芬·科洛弗說道:“這十年來,我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哈利·波特》系列上面。我所遇到的最大難點在於,原著是一部非常龐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的故事,而電影只有兩個小時,我甚至沒法合理的安排主角的故事推進,連哈利·波特想說清楚都顯得困難,那么那些配角又該怎么去處理呢?這是我在撰寫劇本的過程里,考慮得最多的事。不過我感到慶幸的是,幸好最後一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變成了兩部,這讓我顯得很從容,有更多的時間來把故事闡述完整。當然,如果是三部曲或者會更好(笑)。目前這樣的狀態我很滿意,最後一集裡我不用那么拚命的去講述主線劇情,我有更多的寫作空間來把故事充實,使無論原著的讀者還是純粹的電影觀眾都能感到滿意。所以這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會成為系列的完美結束。”
關鍵字:宿命與抗爭,友情與愛情
作為系列的終章,整個故事將在《哈利o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中徹底結束,主創們在依依不捨的同時,也開始對劇情和人物進行了剖析。談起哈利·波特這個角色,丹尼爾·雷德克里夫說道:“哈利·波特是一個令人同情的小男孩,他經歷了很多磨難,在這些困境裡逐漸的成長起來,直到現在才和伏地魔進行正面的對決。《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被不少人當做一部動作片來觀賞,但要是拿它跟下一集來做比較,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等到下一集,因為情節線索已經在這集打好了基礎,剩下的就是全情投入地享受那瘋狂的動作場面了。這次的畫面氣勢磅礴,哈利·波特之前那么多年的各種怨氣和想發泄的都在這一集理爆發,而他的友情、愛情,還有和母親的故事,也成為了這一集訴求的一個重點。”
雖然《哈利·波特》系列是一部兒童文學,但是電影的整體風格卻在不停的成人化、黑暗化,相較前7部,《哈利·波特》終結篇中黑暗詭異的氛圍也達到了極致,廝殺、逃亡、血腥充斥其中。其實從第五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開始,很多觀眾就反映電影的風格日趨黑暗,童趣漸少。飾演食死徒的尼克·莫蘭曾回憶道:“我拍的那些場景實在是非常非常的黑暗。當我去看片子的時候,他們已經剪掉了一些太過血腥的,我後來問起製片人大衛·海曼,‘喔不,為什麼要刪掉?’他回答說,那明顯就像是在看《電鋸驚魂》。”
對於這一點,本片導演大衛·葉茨也毫不諱言:“的確如此,《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已經不再是像過去那樣適合10歲的小孩子看的電影,它已經和哈利·波特一起長大了。這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故事裡,哈利·波特也在不斷的成長,他必須從童年裡走出來,面對成年世界的兇險殘酷。其實故事已經非常的童話化,但如果我們在表現風格上還跟童話一樣,那么這樣做對觀眾是不公平的,觀眾必須看到成長之後的哈利·波特,如何從童話走向現實。其實,這部電影只是在大概的氛圍上有一種陰鬱的感覺,我們很嚴格的按照電影尺度進行剪輯,絕對不會有血腥殘忍的畫面出現,這是一個底線。整體來說,《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是一部令我沒有遺憾的作品,我盡力讓這部系列的終章呈現出了我心目里的完美姿態。”
扮演赫敏的愛瑪·沃森,也對本片的影像風格和故事情節大讚不已:“我在看完小說之後,一直在腦海里猜想這個故事會怎樣去結尾,直到我在片場拍攝的時候,心中還是有許多不確定的地方。終於拍完了,那一天我感覺自己就像要退休一樣,赫敏的世界就要離我遠去了。我迫不及待的看了初剪版本,很長,但我每一個鏡頭都不覺得是多餘的,因為那些故事充滿了回憶,而且令我激動感慨,以至於我在看最終影院上映版本的時候非常的不捨,我覺得還有好多好多故事值得放進電影裡,讓觀眾看到。這部終章的風格在真箇系列裡是最凌厲的,它幾乎讓我對過去熟悉的《哈利·波特》電影刮目相看,尤其是魔法場面,這次的製作規模超出了我的想像。它將是一部我無論將來再經歷什麼樣的事都會永遠銘記的電影。”

影片評價

劇情平淡缺乏懸念
影片圍繞著鐵三角的大逃亡而展開,電影在無休止的切換場景,逃亡、戰鬥、尋找線索,然後影片就結束了,連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都曾坦言,影片就像是一部公路片。影片過於平淡的情節頗有微詞,認為全片的走勢平鋪直敘,缺乏懸念,過分交代了外來細節、人物、次要情節及次次要情節,戲劇衝突的著力點和節奏的把握不準確。比如:下部中揭開斯內普身份之謎時,跳轉很快,而且原著的一些關鍵描寫被省略;哈利昏迷後在國王十字車站重見鄧布利多,原著中許多重大問題(大難不死緣由、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之戰、孿生魔杖、死亡聖器等)本應在對話中得到解答,可影片居然只是短短結束。總的來說,影片藝術構思不太理想。[9]
而對於沒看過原著、甚至沒看完整前幾部影片的觀眾來說,在理解上也有一些費力,魂器究竟是什麼、出場人物的身份、魔法部的內部鬥爭都是未解之謎。不過如果專注於正邪對決戰鬥場面的話,這些細節並不影響觀影。而在介紹"死亡聖器"這一重要概念時,影片也巧妙地採用了富有中國水墨剪影的一段動畫形象說明,以幫助很多對原著陌生的觀眾更好地理解影片。
影片承上啟下
影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只見灰暗陰冷的樹林裡面,“魔法三人組”正在奪命狂奔,前景更可看見星星點點的火花,頓時凸顯出了這集電影中的危機四伏、困難重重。影片承接上部的鄧布利多校長之死,終於24章伏地魔搶走長老仗,其故事情節急轉直下、跌宕起伏,卻更為黑暗。也為2011年上映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中,格蘭芬多寶劍之爭和斯內普身份問題的明朗化、神秘化做鋪墊,也為哈利·波特與伏地魔的“最終決戰”養精蓄銳。影片設定的懸念,將更加吸引觀眾。
被贊最精彩
影片中赫敏為她的父母抹去記憶、小精靈多比的英勇犧牲、哈利與赫敏的吻戲都讓觀眾難以忘記,更有大量冬粉激動表示自己迫不及待的看到《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的急切想法。在得到影迷肯定的同時,很多影評人也對《哈7上》充滿讚譽,贊這部電影是迄今為止最精彩的一部“哈利·波特”電影,甚至比之前最受讚譽的《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終極之戰慘烈恢弘 動作場面全程“無尿點”
完結篇主要圍繞魂器和哈利與伏地魔之間的終極大戰展開,影片中加大了動作戲的部分,全片幾乎每十分鐘就有一場精彩的打鬥場面,再加上鐵三角古靈閣逃生、霍格沃茨大戰、終極對決等大場面,更是讓觀眾目不暇接,完結篇被稱為“魔幻戰爭史詩片”。
書中對終極大戰的描述很混亂,而電影就拍得很有條理。特別是伏地魔率領食死徒、巨型蜘蛛、巨怪向學校發起猛攻,麥格教授等人誓死保衛學校,並首次使用“石墩出動”的咒語,召喚出幾百年來一直守衛在城堡上的石頭武士,場面恢弘十分震撼。導演大衛·葉茨為了營造壯闊的戰爭效果,專門建造了峭壁和庭院這些原著中沒有的場景,哈利與伏地魔的最終決戰也出人意料的精彩(對比原著不難發現)。
完結篇連發“催淚彈” 斯內普之死最動人
完結篇淚點不斷,再加上告別情緒,不少女性觀眾都是哭紅了眼睛走出影院。特別是斯內普之死令人十分動容,伏地魔為了要獲得斯內普擁有的老魔杖,讓毒蛇納吉尼殺死了斯內普教授。而哈利透過斯內普的眼裡流出的記憶讀到了“混血王子”的故事,終於知道了斯內普對哈利媽媽莉莉的永恆的愛意(尤其是斯內普召喚出的守護神——與莉莉相同的銀色牝鹿),而且斯內普甚至將這份愛轉移到哈利的身上。19年後鐵三角在九又四分之三車站的重逢以及麥格教授、納威在片中的勇敢都令觀眾十分難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