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自然觀初探

第一,《列子》認為“類無貴賤”,《說符篇》中“鮑子難客”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 ”《列子》在故事中運用喜劇性的手法說明人類應向自然索取,使之成為個人的財富。 《列子》自然觀告訴我們,人與天地自然本和諧一體。

《列子》自然觀
《列子》是道教的主要經書和思想寶庫,也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它基本以寓言和神話故事的形式表達精微的哲理。《列子》認為自然有包含的萬事萬物的能力和自我運行的規律,主張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不違背自然。其自然觀的和諧思想在任何歷史時期和在當今社會都起著積極的作用,並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列子》作為道家經典之一,思想沿襲了道家傳統的自然主義世界觀的立場。《列子》“貴虛”,有人問他:“子奚貴虛?”列子曰:“虛者無貴也。”並說:“非其名也。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失其所矣。事之破而後有舞仁義者,弗能復也。”其中“靜虛”思想指驅除人內心的雜念,忘懷而守本心,順應自然,清淨無為,它也是《列子》自然觀的理論基礎。“靜虛”雖看似無為,卻可以避免矛盾和衝突,使事物保持原有和諧的狀態,人們只有保持了“靜虛”的本心,才能安然其所。
《列子》認為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首要條件是處理好人與自然地關係,而人類唯有遵守這種“靜虛”之理,順應自然,清靜無為,才能將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
第一,《列子》認為“類無貴賤”,《說符篇》中“鮑子難客”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齊國貴族田氏在庭院祭祀祖神,應邀來宴飲的賓客千餘人。席間有人獻魚和雁,他感嘆:“上天對人類的恩德多深厚啊!繁殖五穀、生育魚鳥供我們享用。”賓客隨聲附和贊同。這時,一個在座姓鮑的十二歲小孩走上前說:“事情並非如您所說,天地萬物與我們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類。物類本身,並無貴賤之分,僅憑智慧大小、力量強弱而相互制約,並非誰為誰而生。人類獲取能吃的東西食用,也並非是上天專門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血,虎狼吃人肉。”小孩所言反映出《列子》認為萬物與人同類並生,人是萬物之一,並無貴賤之別。這種“類無貴賤”的思想既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前提。
第二,《列子》提倡保護動物,人類與動物應該是真誠相待的朋友。《說符篇》中“邯鄲鳩”的故事說明,在列子時代,道家就倡導放生保護動物的理念。戰國時,趙簡子正月初一得邯鄲百姓所獻的鳩鳥非常高興。有人問他為何高興?他說正月初一放生,顯示了君主恩澤萬物。《黃帝篇》中“好鷗鳥者”的故事很好地表達了作者希望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海邊有個喜歡海鷗的人,每早去海邊跟海鷗玩耍,來和他玩的海鷗有百餘只。他父親說:“聽說海鷗喜歡跟你玩,你抓一隻給我玩。”第二天當他來到海邊,海鷗都在空中飛翔而不下來。此故事表明,人與動物真誠相處時無比快樂,一旦有了捕捉它們的心思,反而使它們離得更遠。這其中不僅包含了人生處世哲學,還說明人與大自然本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和諧整體,人們應該真誠的保護和愛護自然界的動植物。
第三,《列子》主張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積極利用和改造自然。《天瑞篇》中的“國氏善為盜”的故事講的是:齊國一姓國的人很富有,他說:“我聽說天有時,地有利,我盜天地的時利,雲雨滋潤,山川孕育萬物,使禾苗成長,生養莊稼,築牆,建房。陸地上我盜地禽獸,水裡我盜得魚鱉,沒有一樣不是盜得的啊。所有莊稼、土地樹木、禽獸、魚鱉都是天地所生,哪是我所有的啊?”《列子》在故事中運用喜劇性的手法說明人類應向自然索取,使之成為個人的財富。《湯問篇》中人們熟知的“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更集中體現了人類改造、戰勝自然的偉大理想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物質財富豐富的今天,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列子》自然觀告訴我們,人與天地自然本和諧一體。由於人們在發展過程中過度的利用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以及貴己賤物的錯誤觀點,造成了人與環境關係緊張和生態系統失衡。我們應遵循《列子》效法自然、順應自然、清虛無為的自然觀,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起新的道德與價值標準,把自然看作人類生命和價值的源泉。只有這樣才能走上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而實現人類文明的全面進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