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職員表
演員表
![凌河影人](/img/0/711/nBnauM3X0AzMzcjN3QDNzgzN1QTMzUjMxUzNzQTNwAzMxAzL0Q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震東川 張玉春
燈兒 張大靜、呂潔
醜兒 房曉航
莊金貴 蔡菊輝
大樁子 孫浩飛
瘋婆子(翠兒) 張娟;張美娟
梆子 郭彥
二林子 賈毅寧
跑梁子 衣國鋒
職員表
總策劃:郭興文、彭益民、李稀雙、牛輔恆、高煒策劃:林建宇、孫浩、張漢良總監製:宋國鋒監製:由長平、佟春光、朱鳳軍、馬連泉、李春盛前台主任:劉金強、戚寶鈞導演:劉喜廷、劉若雲編劇:隋治操、劉家聲、張漢良舞美設計:柴君、陳家財、莫葵
演出團體
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遼寧朝陽市話劇團獲得獎項
2001年9月獲遼寧省第五屆藝術節金獎、劇本金獎。柴君獲舞美二等獎;趙海英獲服裝設計二等獎;張世平、韓琢獲作曲二等獎;盧中華、呂傑、張娟獲表演金獎;蘇志文、於寶春、孫浩飛獲表演二等獎。2002年9月獲全國話劇新劇目交流演出優秀劇目獎。柴君獲舞美設計金獎;關中奎獲燈光設計金獎;盧中華、呂傑獲表演金獎;蘇志文、於寶春獲表演銀獎。2002年獲中國曹禺戲劇獎·劇本獎。2003年12月張大靜、張美娟獲第十屆遼寧戲劇玫瑰獎。2004年9月獲第十一屆文華大獎。張漢良、隋治操、劉家聲獲文華劇作獎;劉喜廷獲文華導演獎;宋國鋒、張玉春獲文華表演獎;柴君獲文華舞台美術獎。2005年1月入選“2004—2005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2005年12月第三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 2007年9月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至2007年9月,《凌河影人》囊括中國藝術領域所有最高獎項,成為戲劇界的大滿貫。
劇情梗概
![皮影](/img/e/5f7/nBnauM3XxADOyMjN5QDNzgzN1QTMzUjMxUzNzQTNwAzMxAzL0Q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民國初年,遼西大凌河河川的上下游各自活躍著一班聲名赫赫、技藝超群的皮影藝人,他們的班主”河西紅“(吳先生)和”震東川“(邱影匠),深受人們喜愛和推崇。這兩個皮影班主同樣視皮影藝術為自己的生命,他們也同樣地在蒼涼的皮影唱腔中盡情地演繹著自己困苦而浪漫的生活。不幸的是,在朝陽縣知縣請他們唱的一場史無前例的對台影中,為爭奪“熱河影匠王”金匾,也為了報復“河西紅”偷娶了“震東川”的娃娃親翠兒,“震東川”的徒弟暗下黃磷,燒了“河西紅”的影棚子,致使“河西紅”雙目失明,翠兒瘋癲投河,“震東川”也遠走他鄉。從此,“震東川”和“河西紅”兩位皮影班主結下了血海深仇。二十年後,日寇侵華,關內爆發了“七七事變”,為了侵略戰爭的需要,鬼子瘋狂地抓捕當地農民在大凌河上修築鐵路橋,送女兒出嫁的瞎老人吳先生(河西紅)與他的女兒燈兒,燈兒的未婚夫大樁子和大樁子的父親莊保長,以及剛剛返鄉為燈兒和大樁子的喜事唱皮影的邱影匠(震東川)與他的兒子醜兒等同時被抓——令大凌河人難以割捨的皮影把曾結下了血海深仇的兩家人糾集到了日寇的血腥屠刀下,二十年的恩怨情仇一觸即發。不料,燈兒在與鬼子搶奪邱家的祖傳影人時暴露了女兒身,就在燈兒險遭鬼子強暴的危難關頭,身強力壯的大樁子嚇得癱倒在地,而弱小的醜兒卻殺死鬼子救下了燈兒。於是,醜兒和燈兒兩個不知曉父輩怨仇,卻同對皮影愛得如醉如痴的青年相愛了。之後,鬼子的殘暴和美好的愛情,令人髮指的陰謀和魂牽夢繞的皮影,以及多少年來的愛恨恩仇在恐怖的工地扭結在一起……隨著大橋即將完工,圍繞著宿仇與真愛、告密與領賞,逃生與赴死,吳先生、邱影匠、莊保長等人的矛盾日益激化;而燈兒、醜兒、大樁子的感情糾葛也越來越複雜。就在此時,兇殘的鬼子卻在醞釀著更大的陰謀----他們企圖用演皮影聚攏村民、屠殺勞工、製造“無人村”……最後,面對著死亡,面對著一己恩怨和民族大義,大凌河的兩代影匠盡棄前嫌,“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在臨死前演唱了一生中的最後一場皮影。他們在演唱中毅然點燃了自己身上的棉衣和被他們視為生命的影棚子,以高尚的民族氣節和自己的血肉之軀與鬼子的大橋同歸於盡,演出了一場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活人影”,用血與火的洗禮完成了各自生命的升華。
創作背景
一條大河的故事
《凌河影人》中的凌河指的是大凌河——在被稱為“三燕古都”的朝陽市境內的大凌河,雖然只有398公里,但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大凌河兒女。大凌河畔流傳著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1931年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的時候,一個外號叫做王老鑿的老頭,領著家人和鄉親們,在大凌河畔的清風嶺,豎起了叫做“中國地”的大旗。為此,他們經受了14年的圍剿殺戮,但在全東北淪陷的情況下,他們做了14年悲壯卻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寫大凌河畔的英雄氣,成了編劇們創作的原動力。一個影人的故事
凌源著名盲人四弦琴師王德海一生為皮影班子伴奏,人們對皮影百看不厭,對他拉的“大弦”耳熟能詳。1994年的夏天,在凌源市萬元店鎮朝陽溝演出時,下邊的觀眾卻越聽越覺著調調不對,高喊:”哎,哎,老王爺子,大弦走調啦!“正耍影兒的影匠們這才發現:坐在“背燈影”的王德海手上正機械地、慣性地拉著大弦,而腦袋已垂至前襟,一動不動了。老影匠王德海死在了皮影表演中,震撼了正在現場的凌源市文化館館長韓琢。他感到皮影藝術急需保護,從此爭分奪秒地搶救“凌源皮影”,蒐集和整理影卷,記錄和研究其聲腔配樂、耍影時的拿線技巧及製作影人的雕刻藝術……皮影藝術,既是大凌河畔影匠們的謀生手段,也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載體……當韓琢把王德海的故事講給了隋志操聽時,有感於此,隋志操也因此激發了話劇《凌河影人》的創作靈感。話劇解析
![凌河影人](/img/1/fb4/nBnauM3XwgjM4EzMzUDNzgzN1QTMzUjMxUzNzQTNwAzMxAzL1Q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