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天龍》

而段譽,則正是冤孽的見證者,又是超度的引導者。 他不是一個尋常的俠客,他甚至不是一個真正的江湖人。 《天龍八部》書中寫出的第一英雄蕭峰卻是一個契丹人,而不是漢人。

基本信息

天眾的代表,是蕭峰。蕭峰在整部書里給人的感覺就是“如天神一般”,無論是身材、相貌、氣質,還是武功、人品、性格。另外,蕭峰與天神的首領地位一致。蕭峰雖然如天神一般神武,但還是不免英年早逝,他的悲哀雖然與天神不同,但卻都是最令人扼腕的。蕭峰不但是天神,還是天眾中的首領——帝釋天

龍眾的代表,是段譽。八部以天眾、龍眾最為重要,段譽可當這一位置。段譽是大理皇帝,在中國人眼裡,皇帝就是龍;古印度對龍的尊敬,也與段譽王子身份受人尊崇一致;龍王自幼向佛,這和段譽也一致。另外,大理歷代皇帝出家都在“天龍寺”,這足以證明大理皇帝與龍的關係,也暗指了段譽的“龍神”地位。

依照這樣的順序(天眾、龍眾……),很多人都以為蕭峰是小說《天龍八部》的第一主人公,其實並非如此。這部小說的第一主人公當然應該是大理王子段譽。在小說的敘事結構上,段譽不僅最先出場,而且也是由他將第二主人公蕭峰和第三主人公虛竹接引出來。更重要的是,《天龍八部》這一書名,取自佛經中的概念,隱喻種種非人現象,闡述世間及其人性的冤孽與超度。而段譽,則正是冤孽的見證者,又是超度的引導者。細心的讀者肯定會發現,段譽始終是以一種滿懷悲憫的眼光看世界。這是佛徒的目光(段譽是標準的佛徒),從小就熟讀佛經,不但能隨時引證,而且在不斷實踐。

更加細心的讀者,會看到段譽的人生經歷,與佛祖當年即喬答摩王子離家時的經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王子,他們都離開了皇宮而走向凡俗的人間,對世間的冤孽充滿了困惑,對人類生命及其痛苦與歡欣更是充滿悲憫之心,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超度與解脫的大道。段譽的形象,完全是武俠世界中的一個另類。他不是一個尋常的俠客,他甚至不是一個真正的江湖人。以這樣一個人物作為小說的主人公,正是這部作品的奇異之處,也正是作者有意的創作變異。

只有最細心的讀者才會發現,在段譽身上,其實有著最高貴的人格,最慈悲的心腸,最純潔的靈魂,最真誠的言行,和最可愛的作風。雖然他也背負了一份人間的冤孽,也曾像凡夫俗子一樣成了情痴,但他卻為自己、也為他人找到了感悟和超度的光明大道。段譽所到之處,總是能化戾氣為祥和,化罪惡為慈悲:鳩摩智及四大惡人中的段延慶和南海鱷神的性格心理轉變,就是最好的例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金庸非但不是一個漢族沙文主義者,相反,在他的小說中實際上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漢族文化傳統進行反思和批評。當然,這種對本民族傳統的反思和批評,有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而且,金庸所反思和批評並非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而是建立在吸收漢民族傳統文化豐富營養的基礎之上,他所反思和批評的只是漢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某些習俗和價值觀念。

比如書中,蕭峰、段譽、虛竹三位主人公就是致力於民族和解的理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追求和平主義、國際主義的崇高理想。契丹人蕭峰並沒有因為漢族人殺害了他的母親,就與漢族不共戴天,反而為了阻止耶律洪基侵犯宋國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天龍八部》書中寫出的第一英雄蕭峰卻是一個契丹人,而不是漢人。相比之下,丐幫的漢人是那樣的愚昧而又偏狹,“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念根深蒂固。直到蕭峰為和平而獻身,丐幫漢人英雄才認識到,這個被他們驅逐和圍剿的契丹人,乃是一個讓他們望塵莫及的真正大英雄。把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應該也符合天理吧!原則是協調比不協調好,所以應該盡力求變不協調為協調,即減少利害衝突和感情不和諧。“和”是理想,不是幻想,理想與現實不能合攏,又是問題。問題很多,這裡只想談一點點概括而大的。振興中華,揚我國威,而不是一味地仇恨。仇恨不是目的。重振秦漢雄風需要涵養這種胸襟和氣度!當然絕不能忘記百年來的慘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