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背景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階段。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加速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深入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2006-2010-2020年)》,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促進我國科普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專項規劃。
形勢與需求
我國科普事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普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公民科學素養水平明顯提高,科普人員數量不斷增長。據測算,2010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3.27%,比2005年的1.6%提高了1.67個百分點。截止2010年底,全國共有科普人員194.6萬人,較2005年增長48.38%。其中,科普專職人員25.18萬人,科普兼職人員169.22萬人。全國每萬人口擁有科普人員14.2人。
2. 科普經費投入持續增加,科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201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為93.66億元,比2005年增長163.9%。政府撥款的科普經費中,科普專項經費為30.17億元,全國人均年科普專項經費2.21元。截止2010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科普場館1511個(建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比2005年增長93.47%。全國共有科普畫廊22.84萬個,城市社區科普(技)活動專用室7.3萬個,農村科普(技)活動場地39.8萬個。
3. 科普傳播媒介形式多樣,科普活動成為科技惠及公眾的重要平台。2010年,全國共出版科普圖書0.74億冊,出版科普期刊1.57億冊,共發放科普讀物和資料6.2億份,較2005年分別增長116.81%、61.19%和23.77%。全國廣播電台播出科普(技)節目總時長21.14萬個小時,全國電視台播出科普(技)節目總時長為26.13萬個小時,較2005年分別增長177.13%和146.4%。2010年,全國共舉辦科普(技)講座91.31萬次,聽眾達1.82億人次,較2005年分別增長65.34%和62.39%。共舉辦科普(技)專題展覽14萬次,參觀人數超過2.11億人次,較2005年分別增長62.74%和72.28%。共舉辦科普(技)競賽5.68萬次,參加人數達5551萬人次,較2005年分別增長38.49%和76.74%。
4. 科普政策環境不斷最佳化,有利於科普發展的社會氛圍初步形成。《科普法》實施工作不斷深化,各地制訂了一批相關配套地方法規。《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深入推進,使公民科學素質的公共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對科普場館門票收入和進口科普產品給予稅收優惠等一系列鼓勵科普事業發展政策和措施制定出台,強化了政府科普服務能力建設,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和支持科普發展的積極性,形成了全力推進科普發展的工作機制,營造了有利於科普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我國科普事業發展面臨的新需求
我國正處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相互促進和一體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正在深刻改變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新技術、新產品、新型服務的廣泛套用深刻地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科技發展與人民民眾生活的關係更加密切。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公眾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技知識和科學方法的需求不斷增長。科技創新活動日趨活躍,迫切需要公眾理解科學、支持和參與科學技術活動,不斷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從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
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我國科普事業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為: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不高,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科普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科普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科普產品研發能力不強,科普原創作品少,科普產業培育和發展仍在起步階段;專業科普人員數量偏少,科技工作者、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科普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科普事業投入不足,企業和社會力量對科普事業的捐助較少等。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提升,科技資源總量快速增加,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自主創新環境不斷最佳化,為加快我國科普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和重要支撐。“十二五”時期,我國科普事業發展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積極推動科學技術創新和科學技術普及的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在全社會大力普及科技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加快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充分發揮科普工作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性作用。
總體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目標,以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為重點,廣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加強重點人群、重點領域科普工作,支持公益性科普事業健康發展,鼓勵經營性科普產業發展,加強科普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教育、科研與科普的緊密結合,完善科普發展機制和政策環境,為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
發展目標
到2015年,實現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顯著提高,使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5%,達到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國家科普能力明顯增強,科普事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進一步完善。
具體目標:
1. 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渠道科普投入體系。實現政府科普投入顯著提高,到2015年,實現全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達到3元/年,發達地區和城市人均科普專項經費達到5元/年以上。全面落實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政策,使企業成為科普投入的重要主體,社會團體和個人成為科普投入的重要來源。
2. 形成不同類型和特色的科普基地。到2015年底,創建100個國家級科普示範基地;中央和國家部委所建立的特色科普基地總數達到1000個左右;省級科普基地總數達到3000個左右。全國科普基礎設施的整體布局有所改善,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擁有1座科技類博物館,各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至少擁有1座大中型科技館,在中等城市建有一座科技館,縣級市建有科技活動中心,在大型國有企業建有專題科技館。實現在全國50%的街道(鄉鎮)、社區建有科普活動站(室),50%的行政村建有科普畫廊(宣傳欄)。
3. 社會科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6000家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面向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備設施(流程)或展覽館;在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中推動建設500家科普示範企業,為公民理解科學和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提供豐富的場所。全國科技館年接待觀眾量達到5000萬人次。逐步推進省級以上科技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成本開放。
4. 優秀科普作品不斷湧現,民眾性科技活動廣泛開展。大力創作圖書、影視文藝節目等民眾喜聞樂見的科普作品,推出一批原創科普精品。引進國外優質科普資源,為公眾提供優質科普服務。拓展科普傳播渠道,增強大眾傳播媒體的科技傳播能力,使公民提高科學素質的機會和途徑顯著增多。
5. 形成一支專兼職結合的科普人才隊伍。通過學校培養、在職培訓、國外進修、國際交流、實踐鍛鍊等培養一支專兼職結合的高水平、高素質科普管理和服務人才隊伍,萬人擁有專兼職科普工作者人數達到15人[2]。
重點任務
根據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十二五”期間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推進重點人群科學素質工作
1. 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校科學教育質量,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使未成年人對科學的興趣明顯增強,引導未成年人樹立科學意識、崇尚科學精神,養成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在幼稚園日常教育中融入科學啟蒙教育,構建義務教育階段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和評價、考試制度,進一步推廣“做中學”活動的經驗和成果,不斷完善基礎教育中的科學教育。鼓勵普通高中開設科學教育選修課和通用技術課程,支持開展研究型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推進高中階段的科學教育。發揮親職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完善校外科技活動與學校科學課程的銜接機制,豐富校外和課外科學教育活動,營造崇尚科學的校園文化氛圍。為農村未成年人特別是女童和留守兒童提供更多接受科學教育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
2. 提高農民科學素質。將普及實用技術與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結合起來,繼續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結合農民創業培訓、綠色證書培訓、星火培訓、雙學雙比、技能競賽、巾幗科技致富工程、百萬新型女農民教育培訓等活動,繼續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農業科技培訓。繼續實施農業從業人員培訓,支持和鼓勵各級各類學校,根據就業市場需求和企業崗位實際要求,參與開展對進城務工人員、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的訂單式或定崗培訓,使其掌握初級以上職業技能或達到上崗要求,提高其職業技能水平和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3. 提高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需求,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繼續教育、技能競賽和日常科普教育活動,提高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和職業技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和自身發展的要求。將科學素質內容納入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課程與培訓教材,將有關科學素質的要求納入國家職業標準,作為各類職業培訓、考核和鑑定的內容。
4. 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把提高科學素質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培訓的重要任務,落實各級各類幹部培訓規劃,將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培訓的重要內容。將科學素質教育納入各級各類幹部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學計畫,增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終身學習和科學管理的能力,使其科學素質在各類職業人群中處於前列。將提高科學素質貫穿與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選拔錄用、教育培訓、綜合評價全過程,增強領導幹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科學執政能力。
5. 提高社區居民科學素質。依託社區公共服務場所和設施,提升社區科普能力,實施社區科普益民計畫。圍繞安全健康、節能環保、防災減災等內容,開展科教進社區、衛生科技進社區、全民健康科技行動、社區科普大講堂、節能減排家庭行動、心理健康諮詢等活動,提升社區居民套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生活質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促進社區居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開發社區內及周邊科普資源,鼓勵科研院所、學校、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等駐區單位開展科普活動,推動科普活動的社會化。
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1. 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及各地基本建設計畫,加大對公益性科普設施建設和運行經費的公共投入。研究制定科普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認定與管理辦法以及監測評估體系,定期開展檢查評估。推動大型城市、中等城市、縣級市(區)建設適應需求、各具特色的科普類場館。大力推進基層科普設施示範工程,進一步加強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的科普活動站(室),科普畫廊、宣傳欄的建設。
2. 加強科普基地建設。發揮中國科技館、上海科技館、廣東科學中心等超大型、綜合性科技館在科學傳播普及中的示範作用。鼓勵有條件的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企業向公眾開放科研儀器和設施、生產設施(流程)或展覽館,建設一批有特色的行業科普教育基地。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科普基地結合自身優勢,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進一步發揮科普基地的職能和效用。重點支持中小科技場館充實和豐富展教內容,為中小科技場館提供技術支持和人員培訓服務,提高其業務水平。推動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婦女培訓基地、文化宮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引導海洋館、野生動物園、主題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動植物園等增強其科普教育功能。
3. 繁榮科普創作。大力創作圖書、影視文藝節目等民眾喜聞樂見的科普作品,推出一批原創科普精品。重點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主題,開發一批展品、圖書、掛圖、音像製品和設備等。以評獎、作品徵集等方式,加大對優秀原創科普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科普作品創作。開展全國優秀科普作品評選和推介活動,推動優秀科普電影、電視節目在基層播放。把科普績效列為相關單位與人員的年度考核內容,激發科技、教育、傳媒工作者的科普創作熱情。鼓勵將科學、人文、藝術融為一體的科普資源開發,加強民生、生態和應急科普資源的開發,以及適合農村和社區科普的設施和產品的開發。推進“科技館活動進校園”工作,設計和開發一批與學校科學課程有機結合的活動項目。製作一批在青少年中有廣泛影響且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科普作品和科普網路遊戲。開發適合社區鄉村黨員活動室、文化站、科技大院、農家書屋等設施使用的科普展教品,加快基層科普設施建設。
4. 促進科研與科普的緊密結合。研究制定在國家科技計畫項目中相應增加科普任務的辦法與措施。依託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開展科普活動,推進國家科技計畫項目科普創作試點。將科普工作作為國家科技創新任務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不涉及保密的情況下,使公眾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科技發現和創新成果。完善國家科技計畫管理,對承擔政府科技項目的單位和承擔者從事科普的責任和義務做出明確規定,在科技項目立項時提出科普要求,在項目實施中鼓勵向社會普及,在項目驗收時檢驗其科普成果及社會效應。
增強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
1. 加大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科技傳播力度。制定鼓勵大眾傳媒開展科技傳播的政策措施,推動電視台、廣播電台製作更多喜聞樂見的科普節目並增加播出時間,出版單位增加各類科普出版物的品種和發行量,綜合性報紙增加科普欄目的數量和版面。推動各類大眾傳播機構參與科普產品的開發與製作。充分發揮科技宣傳聯席制度的作用,統籌協調科普宣傳工作,做好熱點問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2. 發揮網際網路、移動電視、移動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在科學傳播中的積極作用。研究開發網路科普的新技術和新形式。開發一批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的科普遊戲軟體。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開設科普專欄,科普網站和入口網站建設科技專欄,培育和扶植若干有較強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網站和虛擬博物館、科技館,促進網站之間開展科技傳播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網路科學傳播水平。
3. 提升大眾傳媒的科學傳播質量。加強科學傳播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大眾傳媒從業者的科學素質與科技傳播能力。組建科普宣傳專家庫,推動科技社團與媒體的交流互動,定期舉辦科學家與媒體交流活動,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科技報導質量。
強化若干重點領域科普工作
1. 人口與健康科普工作。結合我國人口健康狀況和疾病防控要求,推進重點人群和重點疾病的科普宣傳,努力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層和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重大公共衛生等領域開展科普工作。充分利用現代新傳媒手段,採取有效措施開展科普活動,促進醫學科技資源科普化。在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普日、世界人口日、世界衛生日等重要紀念日和活動中,加強食品安全、轉基因食品、心理健康、流行病預防和職業性疾病防控、戒菸禁毒、性病預防等方面的科普專題活動。
2. 環境與氣候變化科普工作。創建類型多樣、布局合理、適應不同人群的環保科普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新媒體、報紙、科普教育基地等,普及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等基本知識,營造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等良好社會風氣。
3. 防災減災與公共安全科普工作。針對不同自然災害的特點,因地制宜,組織多種形式的防災減災和公共安全科普宣傳活動,提高公眾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做好地震、氣象、火災、洪災、颱風等災害預警等方面科普工作,使社會公眾了解預警信號、防禦指南等氣象防災減災和自救互救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