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年

727年是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十五年。吐蕃贊普與突騎施蘇祿可汗共圍安西城(今新疆庫車),安西副大都護趙頤貞擊破之。明年正月,趙頤貞再敗吐蕃於曲子城。

中國紀年

727年,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開元十五年

歷史大事

懲復逃戶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二月制:諸州逃戶,先經勸農使括定按比後,復有逃來者,隨到準白丁例,輸當年租庸,有徵役者先差。
玄宗子孫諸王皆不出閤
初,太宗愛晉王(高宗李治)不使出閤;豫王(睿宗李旦)亦因武后少子,不出閤;溫王(少帝重茂)乃中宗少於,年十七,猶居禁中。然其他子孫不皆如是,獨玄宗不然。附苑城為諸子建十王宅(十王為慶、忠、棣、鄂、榮、儀、台、潁、永、濟)及十六王宅(後增六王為盛、壽、陳、豐、常、涼),以宦官押之,就夾城內參問起居,皆不出閤。其後諸孫漸多,又置百孫院。即太子亦不另居東宮,而住玄宗所幸之別院。至開元十五年(七二七)按舊制,以諸子慶王潭等領州牧、刺史、都督、節度大使、大都護、經略使,實亦不出外,雖開府置官屬,除侍讀官可入內授書外,自余王府官屬,但歲時通名問起居。至於藩鎮官屬,更不通名。
吐蕃毀瓜州城,獨攻常樂不下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九月,吐蕃大將悉諾邏欲雪青海一敗之恥,乃率部將莽布支攻陷瓜州(今玉門市之西),執唐刺史田元獻及王君葵之父壽,進攻玉門軍(今玉門市之北)。另縱所虜俘眾使歸涼州,謂君葵曰:“將軍常以忠勇許國,何不一戰?”君葵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莽布支別攻常樂縣(今安西之南),縣令賈師順帥眾拒守。及瓜州陷,悉諾邏移兵會攻之,旬余日,吐蕃力盡,不能克。使人勸降,師順不從。吐蕃曰:“明府既不降,宜斂城中財相贈,吾等當退。”師順請脫士卒衣,悉諾邏知無財,乃引去,毀瓜州城。師順乘時遽開常樂城門,收器械,修守備。吐蕃果復遣精騎還,視城中,知有備,乃去。
王君葵奏流鐵勒四都督於嶺外
初,突厥默啜迫奪鐵勒之地,故回紇、契苾、思結與渾四部(姓)渡磧徙居甘、涼之間。王君葵未遇時,往來四部,為其所輕。及官河西節度使(駐涼州),以法繩之。四部恥怨,密遣使詣東都自訴。君葵知之,遽發驛奏“四部難制,潛有叛計。”玄宗遣中使來查,四部受屈不得直。開元十五年(七二七)九月,原瀚海大都督、回紇承宗流瀼州(今廣西上思縣),渾大德流吉州,賀蘭都督契苾承明流藤州,廬山都督思結歸國流瓊州。而以回紇伏帝難為瀚海大都督。
許與突厥於西受降城設縑馬互市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閏九月,突厥毗伽可汗遣其大臣梅錄啜來朝,獻名馬三十匹。時吐蕃與毗伽書,私約與毗伽同時入寇,毗伽並獻其書。玄宗嘉其誠,宴梅錄啜於紫宸殿,厚予賞賜。且許於朔方軍西受降城為互市之所,每年齎縑帛數十萬匹以易戎馬,由是國馬益壯。
趙頤貞兩破吐蕃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閏九月,吐蕃贊普與突騎施蘇祿可汗共圍安西城(今新疆庫車),安西副大都護趙頤貞擊破之。明年正月,趙頤貞再敗吐蕃於曲子城。
王君葵為回紇護輸所害
回紇承宗既流瀼州,其族子護輸糾合黨眾為承宗報仇。會吐蕃遣使間道詣突厥,王君葵帥精騎邀之於肅州(今酒泉)。時在開元十五年閏九月,君葵還至甘州南之鞏筆驛,護輸伏兵突起,奪君葵旌節,先殺其判官宋貞,剖其心曰:“始謀者是你。”君葵帥左右數十人力戰,自朝至暮,左右盡死。護輸殺君葵,載其屍奔吐蕃,涼州兵追擊之,護輸棄屍而逃。
蕭嵩繼任河西節度,力挽危局
王君葵喪敗,河、隴震駭。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十月,朝廷以朔方節度使蕭嵩為河西節度使。嵩引刑部員外郎裴寬(漼之從弟)為判官,與君葵判官牛仙客俱掌軍政,人心漸安。嵩又奏以建康軍(今甘肅臨澤西北)使張守珪為瓜州刺史。時瓜州城已為吐蕃所毀,守珪帥餘眾築故城,板幹才立,吐蕃猝至,城中相顧失色,莫有鬥志。守珪曰:“彼眾我寡,又瘡痍之餘,不可以矢刃相持,當以奇計取勝。”乃於城上置酒作樂,虜疑其有備,不敢攻而退。守珪縱兵擊之,虜敗走,守珪乃修復城市,收合流散,皆復舊業。朝廷嘉其功,十一月,改瓜州為都督府,以守珪為都督。悉諾邏威名甚盛,蕭嵩縱反間於吐蕃,雲悉諾邏與中國通謀,吐蕃贊普召而誅之,於是吐蕃勢力少衰。
集隴右、河西及關中、朔方兵以防吐蕃
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十二月,制以吐蕃大為邊患,令隴右道(治鄯州)及諸軍團兵五萬六千人、河西道(治涼州)及諸軍團兵四萬人,又征關中兵萬人集臨洮,朔方兵萬人集會州(甘肅靖遠)防秋。至冬初,無寇而罷;伺虜入寇,互出兵腹背擊之。
開元報狀興起
據唐人孫樵《經緯集卷三·讀開元雜報》所舉“某日皇帝親耕藉田,行九推禮。”(按系開元二十三)“某日諸番君長請扈從封禪。”“某日皇帝自東封還。”(按均系開元十三)雖然都是“系日條事,不立首末”,但所敘確係開元時事;故知孫樵所讀雜報,確開元報狀。又據中唐以後人詩文筆記,已有稱“報狀”者(見王建《贈華州鄭大夫》詩、李德裕《論幽州事宜狀》),稱“邸報”者(見《全唐詩話·韓翃條》),或簡稱“報”者(見杜牧《與人論諫書》)。叫做“報”,顯然是向外報導;用“邸”字,顯然是由官辦;“狀”,義同牒,顯指公布的檔案;“雜”是指內容,“條”是指書寫形式。由此可以推知,開元年間興起的“報狀”,正是由朝廷(如中書省)主辦,逐日逐條抄錄、向外公布的原始形態報紙;在此以前,尚無更早的文獻記載,所以可視為中國報紙的萌芽。
蘇頲卒
頲(六七0至七二七)字廷碩,武功人,瓌子。幼敏悟,第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玄宗平難,頲受詔口授如流,書吏至白腕脫。開元中與宋璟同相,能助璟成功業。罷為禮部尚書卒,諡文憲,襲許國公。璟以文章顯,與張說並稱“燕許大手筆”。
司馬承禎卒
承禎(六三九至七二七)字子微,號白雲,溫人。師潘師正,受辟穀導引術。開元中再被詔命,由天台移居王屋,並令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字為真本。張九齡、張說等皆師之,開元十五年又召入都卒,贈銀青光祿大夫,謚貞一先生。
一行卒
僧一行(六八三至七二七),本名張遂,系太宗功臣張公謹之孫,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博綜經典,兼通曆算。從善無畏筆受《大日經》,並作“疏”,為中國佛教密宗(即真言宗)之祖。另著《大衍曆》、《後魏書·天文志》等。卒謚大慧禪師,玄宗親為制碑文,親書於石。

《資治通鑑》記載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中之上開元十五年(丁卯,公元七二七年)
春,正月,辛丑,涼州都督王君B134破吐蕃於青海之西。
初,吐蕃自恃其強,致書用敵國禮,辭指悖慢,上意常怒之。返自東封,張說言於上曰:“吐蕃無禮,誠宜誅夷,但連兵十餘年,甘、涼、河、鄯、不勝其弊,雖師屢捷,所得不償所亡。聞其悔過求和,願聽其款服,以紓邊人。”上曰:“俟吾與王君B134議之。”說退,謂源乾曜曰:“君[B134]勇而無謀,常思僥倖,若二國和親,何以為功!吾言必不用矣。”及君B134入朝,果請深入討之。
去冬,吐蕃大將悉諾邏寇大斗谷,進攻甘州,焚掠而去。君B134度其兵疲,勒兵躡其後。會大雪,虜凍死者甚眾,自積石軍西歸。君B134先遣人間道入虜境,燒道旁草。悉諾邏至大非川,欲休士馬,而野草皆盡,馬死過半。君B134與秦州都督張景順追之,及於青海之西,乘冰而度。悉諾邏已去,破其後軍,獲其輜重羊馬萬計而還。君B134以功遷左羽林大將軍,拜其父壽為少府監致仕。上由是益事邊功。
初,洛陽人劉宗器上言,請塞汜水舊汴口,更於熒澤引河入汴;擢宗器為左衛率府胄曹。至是,新渠填塞不通,貶宗器為循州安懷戍主。命將作大匠范安及發河南、懷、鄭、汴、滑、衛三萬人疏舊渠,旬日而畢。
御史大夫崔隱甫、中丞宇文融,恐右丞相張說復用,數奏毀之,各為朋黨。上惡之,二月,乙巳,制說致仕,隱甫免官侍母,融出為魏州刺史。
乙卯,制:“諸州逃戶,先經勸農使括定按比後復有逃來者,隨到準白丁例輸當年租庸,有徵役得先差。”
夏,五月,癸西,上悉以諸子慶王潭等領州牧、刺史、都督、節度大使、大都護、經略使,實不出外。
初,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豫王亦以武后少子不出閣,及自皇嗣為相王,始出閣。中宗之世,譙王以失愛,謫居外州;溫王年十七,猶居禁中。上即位,附苑城為十王宅,以居皇子,宦官押之,就夾城參起居,自是不復出閣;雖開府置官屬及領籓鎮,惟侍讀時入授書,自餘王府官屬,但歲時通名起居;其籓鎮官屬,亦不通名。及諸孫浸多,不置百孫院。太子亦不居東宮,常在乘輿所幸之別院。
上命妃嬪以下宮中育蠶,欲使之知女功。丁酉,夏至,賜貴近絲,人一綟。
秋,七月,戊寅,冀州河溢。
己卯,禮部尚書許文憲公蘇頲薨。
九月,丙子,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及燭龍莽布支攻陷瓜州,執刺史田元獻及河西節度使王君B134之父,進攻玉門軍;縱所虜僧伽歸涼州,謂君[B134]曰:“將軍常以忠通許國,何不一戰!”君B134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不兵。莽布支別攻常樂縣,縣令賈師順帥眾拒守。及瓜州陷,悉諾邏悉兵會攻之。旬餘日,吐蕃力盡,不能克,使人說降之;不從。吐蕃曰:“明府既不降,宜斂城中財相贈,吾當退。”師順請脫士卒衣;悉諾邏知無財,乃引去,毀瓜州城。師順遽開門,收器械,修守備;虜果復遣精騎還,視城中,知有備,乃去。師順,岐州人也。
初,突厥默啜之強也,迫奪鐵勒之地,故回紇、契苾、思結、渾四部度磧徙居甘、涼之間以避之。王君B134微時,往來四部,為其所輕;及為河西節度使,以法繩之。四部恥怨,密遣使詣東都自訴。君B134遽發驛奏“四部難制,潛有叛計。”上遣中使往察之,諸部竟不得直。於是瀚海大都督回紇承宗流瀼州,渾大德流吉州,賀蘭都督契苾承明流藤州,盧山都督思結歸國流瓊州;以回紇伏帝難為瀚海大都督。己卯,貶右散騎常侍李令問為撫州別駕,坐其子與承宗交遊故也。
丙戌,突厥毘伽可汗遣其大臣梅祿啜入貢。吐蕃之寇瓜州也,遺毘伽書,欲與之俱入寇,毘伽並獻其書。上嘉之,聽於西受降城為互市,每歲齎縑帛數十萬匹就市戎馬,以助軍旅,且為監牧之種,由是國馬益壯焉。
閏月,庚子,吐蕃贊普與突騎施蘇祿圍安西城,安西副大都護趙頤貞擊破之。回紇承宗族子瀚海司馬護輸,糾合黨眾為承宗報仇。會吐蕃遣使間道詣突厥,王君B134帥精騎邀之於肅州。還,至甘州南鞏筆驛,護輸伏兵突起,奪君[B134]旌節,先殺其判官宋貞,剖其心曰:“始謀者汝也。”君B134帥左右數十人力戰,自朝至晡,左右盡死。護輸殺君B134,載其屍奔吐蕃;涼州兵追及之,護輸棄屍而走。
庚申,車駕發東都,冬,己卯,至西京。
辛巳,以左金吾衛大將軍信安王禕為朔方節度等副大使。禕,恪之孫也。以朔方節度使蕭嵩為河西節度等副大使。時王君B134新敗,河、隴震駭。嵩引刑部員外郎裴寬為判官,與君B134判官牛仙客俱掌軍政,人心浸安。寬,漼之從弟也。仙客本鶉觚小吏,以才幹軍功累遷至河西節度判官,為君B134腹心。
嵩又奏以建康軍使河北張守珪為瓜州刺史,帥餘眾築故城。板乾裁立,吐蕃猝至,城中相顧失色,莫有鬥志。守珪曰:“彼眾我寡,人瘡痍之餘,不可以矢刃相持,當以奇計取勝。”乃於城上置酒作樂。虜疑其有備,不敢攻而退。守珪縱兵擊之,虜敗走。守珪乃修復城市,收合流散,皆復舊業。朝廷嘉其功,以瓜州為都督府,以守珪為都督。悉諾邏威名甚盛,蕭嵩縱反間於吐蕃,雲與中國通謀,贊普召而誅之;吐蕃由是少衰。
十二月,戊寅,制以吐蕃為邊患,令隴右道及諸軍團兵五萬六千人,河西道及諸軍團兵四萬人,又征關中兵萬人集臨洮,朔方兵二萬人集會州防秋,至冬初,無寇而罷;伺虜入寇,互出兵腹背擊之。
乙亥,上幸驪山溫泉;丙戌,還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