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年

1072年

1072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曆壬子年(鼠年);遼鹹雍八年;北宋熙寧五年;西夏天賜禮盛國慶四年;越南神武四年,太寧元年;日本延久四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六開始。

大事記

康斯坦丁·博京登基
保加利亞沙皇薩穆埃爾之外曾孫康斯坦丁·博京(Константин Бодин)自立為彼得三世(Петър III),繼續反抗拜占廷,尋求保加利亞的獨立。

西夏與董氈聯姻

(圖)王安石王安石

西蕃大首領董氈有個兒子名叫藺逋比,先娶甘州(今甘肅張掖)女為妻。宋夏環慶之戰過程中,董氈命令藺逋比率軍進攻西夏,取得了勝利,藺逋比也因軍功而被宋朝提升為錦州刺史。西夏太后梁氏十分懼怕董氈強大起來,因此準備同西蕃議和。恰在此時,梁氏聽說宋朝王韶已搶先下手,招降了青唐(今青海西寧)地區的吐蕃部落,準備收復河湟地區。吐蕃各部族力量弱小,而且十分分散。天賜禮盛國慶四年(1072)正月,梁氏派人將自己的女兒送到西蕃,嫁給藺逋比為妻,董氈同意了這一婚事,雙方因政治需要而進行了聯姻。

熙寧頒布市易法
熙寧五年(1072)三月,魏繼宗上書指出:在富商大賈的操縱下,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物價波動相當大,導致外地商人無利可圖,開封府的老百姓更為貧困。

宋置通遠軍
宋朝的古渭城在唐朝稱為渭州 (今甘肅隴西),唐朝至德年間為吐蕃占領,至宋仁宗皇祐年間才又重新收復。熙寧五年(1072)五月,宋神宗準備收復河湟地區,下令將古渭寨改為古渭軍,提高其軍事地位,作為向河湟地區進軍的橋頭堡。在此之前,宋朝邊境大將郭遺、韓絳提出建議,認為邊境地區的城寨不能省並,宋朝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西夏也仍然耗費人力、物力。宋神宗將郭逵等人的建議同王安石商量,王安石堅決主張對西夏用兵,於是宋神宗派遣劉宗傑、王韶高遵裕三人到古渭寨進行實地考察,王韶等人的報告上交中中後,宋神宗才決定設定通遠軍(今甘肅隴西),準備對西夏進行戰爭。

熙寧置武學
樞密院上書宋神宗,建議恢復武舉制度。至熙寧五年(1072)五月,中書執政大臣將武舉考試條文上報宋神宗,宋神宗批准了這一報告,並下令在武成王廟設定武舉學校,分別挑選通曉兵法的官員為武學教授。凡軍隊中大小使臣、平民均可以通過京朝官保任後考試射箭、騎馬等技藝,通過考試後即可進入武學學習,由官府供給食宿,專門學習兵法知識。學生習業三年後由學校推薦其武藝、學業給中央,然後組織統一的考試,考試合格者按等級授予官職,不合格者則下一年參加考試。考試符合三班使臣條件的學生由官府授予河東、河北、陝西三路下屬各地巡檢、監押、寨主等官職。原來是白丁的武學生考試合格後授予經略司教押軍隊頭銜。如果三年之內沒有過失即可以授予巡檢官職,武學生升至大使臣者,如有三名本路鈐轄作擔保,可以授予皇帝禁衛將軍之職。與此同時,宋神宗還委任韓縝為武學判官、郭固為同判官,官府撥款一萬貫作為辦學經費。從此以後,武學正式建立起來。

宋遼界河糾紛
熙寧五年(1072)春,北宋朝廷接到邊境地方官的報告,說遼朝騎兵數千人越過宋遼雙方界河,並在界河裡捕魚,發生了傷害宋朝士兵的事件。宋神宗下令在遼朝使者入宋時,由送伴使者晁端修等人將這些情況通告遼朝,並向遼朝政府提出抗議。同年六月,雄州(今河北雄縣)知州張利一上奏朝廷說遼朝大修城堡,檢閱軍隊,一定有南侵的陰謀,希望朝廷儘早作準備,並建議朝廷派兵驅逐進入宋朝境內的遼朝士兵。但宰相王安石不贊成張利一的意見,認為應該以靜制動,朝廷切不可因小失大。宋神宗命令張利一不得輕舉妄動,製造事端。其後,宋朝廷又不時接到契丹騎兵在拒馬河南岸設定口鋪的報告。王安石依然主張不宜生事,並認為遼道宗肯定不會南侵。至熙寧六年(1073)河北地區關於契丹騎兵騷擾宋朝領土的現象幾乎沒有再發生過。

宋軍攻克武勝城

(圖)熙寧五年(1072)八月,歐陽修去世熙寧五年(1072)八月,歐陽修去世

武勝城(今甘肅臨洮)名義上屬於吐蕃,是西夏軍隊進入洮(今甘肅臨潭)、河 (今甘肅東鄉西南)地區的最重要的關口。梁氏採納了學士景詢的建議,準備派兵攻占武勝城。此時,宋朝建昌軍司理參軍王韶奉朝廷之命收復河湟地區,王韶擔任秦鳳路安撫使一職後,與屬下將官商討攻取武勝城的計畫。熙寧五年(1072)、夏天賜禮盛國慶四年閏七月,王韶委派都監景思立、王存率領涇原路的軍隊從竹牛嶺出發,虛張聲勢,但暗中卻派遣精銳部隊抄小路直抵武勝城。西夏梁乙埋恰好也派兵進攻武勝城,守城的吐蕃將領瞎藥眼看就要抵擋不住西夏軍隊的進攻了,王韶揮師到達,出其不意地偷襲西夏軍隊,西夏軍隊慌忙迎戰,結果大敗而逃,吐蕃大將瞎藥和吐蕃大首領曲撒四王阿南珂逃亡,宋軍輕而易舉地攻占了武勝城。

宋築廣州城
廣州因沒有城牆而經常被掠奪,居民不能安居樂業。一些地方官認為廣州城外土質里混雜有螺蚌,不能築城,唯獨知廣州程師孟認為廣州可以築城。熙寧五年(1072)八月,宋神宗下令轉運使向宗道、轉運判官盧大年、提點刑獄陳倩、周之純等人畫出廣州城牆圖上報朝廷,宋神宗批准了這一修築城牆的方案,並委派左藏庫副使張節愛具體負責廣州修城的任務。張節愛上任後,十個月便將廣州城修繕一新。程師孟、陳倩、向宗道、周之純也因此而受到宋神宗的通報表彰,並賞賜他們不少金銀財寶以資鼓勵。

熙寧頒布方田均稅法
熙寧五年(1072)八月,方田均稅法頒布,其內容包括方田和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對田畝的清查丈量,將東西'南北千步見方的地段(約四十一頃六十六畝左右)作為丈量田地的單位,謂之一方,每年九月農閒以後,縣令及其他官僚用一方為單位清丈土地,並在方田的土地冊上註明田地的形狀和土地的色質,丈量完畢後,根據土質而定其肥瘠,區分為五等,由此均定稅額高低,至第二年三月完成後通告老百姓,並以一季為期,允許當地農民提出對清丈土地和稅額的意見。然後由縣政府發給各戶戶帖,作為地符。土地清丈完畢後對田稅進行重新攤派,各縣以原來的租稅為定額,凡是超越定額的租稅都嚴加限制。至於絲帛綢絹之類的徵收,只按田畝多少而不按桑柘有無來確定,政府將這些有關條文預先告訴老百姓,使老百姓不受謠言影響而砍伐桑柘。同時,荒地歸於耕作之家,不必追究冒佃的原因。瘠鹵不毛之地可以自由佃種:允許老百姓到山林中樵採,樵採所得不充作家業錢,農民經營山林川澤及陂塘、河堰之類不許收稅,而投靠豪強的"詭名挾佃"的子戶都必須更正過來。此外,在方田的四角,堆有土堆,種上樹木,作為清丈田地的標記,如果農戶分家另居、買賣田地都必須以方田為依據。方田均稅法從京東路開始後,逐漸推廣到河北、陝西、河東等路,但亦僅僅局限於華北平原關中盆地等地區,並未推廣到全國,方田均稅法便因丈量技術條件落後而流產。

沈括上三儀
熙寧五年(1072),著名科學家沈括被任命為提舉司天監,開始主持司天監工作。為了徹底改革舊曆法,沈括將所著《渾儀》、《浮漏》、《景表》三篇科學文獻上呈朝廷,並在文獻中附有三種儀器的圖案。朝廷採納了他的學說,並令他對渾儀等三種觀測天象的儀器進行精心的研究和加以改進,以達到改變曆法的目的。至熙寧七年(1074)六月,沈括將製成的渾儀、浮漏兩種儀器上呈宋神宗,宋神宗下令將它們安置在翰林天文院。其後,沈括被提升為右正言,宋神宗還賞賜他銀五十兩,絹五十匹。沈括博學多聞,於天文、地理、典制、律歷、音樂、醫藥等無所不通。著術近四十種。

《夢溪筆談》成書
《夢溪筆談》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光輝著作,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該書共26卷,又《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以筆記為體裁,分故事,辨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 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目,凡609條,其內容涉及地理、天文、數學、化學、生物、地質、地理、

(圖)阿方索六世阿方索六世

氣象、醫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美術等。其中涉及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我國古代,尤其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的成就。詳細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貢獻。沈括在書中首次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最早記載了一種簡便的人工磁化法,即“以磁石磨針鋒”造指南針;詳細論述了指南針的4種裝置方法。首創了分層堰法測量地形;最早提出“石油”這個科學的命名,沿用至今;提出了完全按節氣來定一年的日曆安排的方案等。

阿方索六世成為國王
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 el Bravo,1040年以前-1109年),萊昂國王(1065年─1109年,在位時間有間斷),卡斯蒂利亞國王(1072年起)。從1077年開始,他自稱為“全西班牙皇帝”,然而他並非西班牙歷史上唯一採用過皇帝頭銜的基督教君主。

阿方索六世是萊昂和卡斯蒂利亞國王斐迪南一世的次子。在斐迪南一世於1065年去世時,他將王國分成3個部分,分別交給3個兒子統治。阿方索六世僅僅繼承了萊昂領地,但他通過巧妙的手腕,幾乎奪取了他的兄弟們的所有領土,從而把其父分裂的王國又合為一體(1072年在長兄桑喬二世去世後繼承卡斯蒂利亞,1073年廢黜弟弟加西亞二世併兼並其領地加利西亞)。

在阿方索六世統治時期,他讓著名的西班牙統帥羅德里戈·迪亞斯·德·比亞爾(即熙德)領導卡斯蒂利亞軍隊,但在1080年將其流放。阿方索六世因此在史詩《熙德之歌》中占有一個重要位置。

逝世

歐陽修卒
熙寧五年(1072)八月,北宋一代大文豪、政治家、史學家歐陽修去世。太常寺賜諡號曰“文忠”。歐陽修自幼貧困而好學,曾以荻畫地練字,成人後,得到韓愈遺稿,立志為古文,因而成為北宋一代古文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歐陽修任官期間,剛直不阿,敢於揭露當權官僚的錯誤,因而其仕途頗為坎坷。但他堅決反對新法,要求退休以要挾朝廷。他薦舉賢才,當世有名的官僚有不少出自歐陽修門下,其中薦舉常秩、連庶二人最為得力。歐陽修還是一代大史學家,他與宋祁等人奉命修撰《新唐書》,獨立完成《新五代史》,喜歡收集金石文字,著有《集古錄》一書。晚年自號六一居士,退居穎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