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

朝鮮族

朝鮮族人口為1830929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東北三省,集中居住於圖們江、鴨綠江、牡丹江、松花江及遼河、渾河等流域。其中,吉林省朝鮮族人口為114.5萬人,黑龍江省為38.8萬人,遼寧省為24.1萬人。此外,還有14.8萬多朝鮮族散雜居於北京、山東、內蒙古、河北、天津等地。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東北三省遷往京津地區、黃河下游、長江下游、珠江下游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基本信息

族稱

在朝鮮語或韓語語境下,“朝鮮族”(조선족)的稱呼特指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是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中國人,在非中國地區生活的朝鮮民族人不自稱”朝鮮族“(조선족)。

韓國人自稱“大韓民族“或“韓民族“,朝鮮人自稱“朝鮮民族“,中亞高麗人自稱“高麗人”。

應當避免出現以“朝鮮族”(조선족)的詞語稱呼韓國人、朝鮮人及其他非中國地區的韓裔或朝裔造成的誤會。

民族概況

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2000年全州人口221萬,其中朝鮮族有80萬人,占我國朝鮮族總人口的41.6%。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吉林省東部,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南隔圖們江與朝鮮鹹境北道、兩江道毗鄰,瀕臨日本海與韓日相望。自治州下轄延吉、圖們、龍井、和龍、琿春、敦化六市及安圖、汪清二縣,全州面積4.27萬平方公里,約占吉林省總面積的1/4。位於吉林省東南部的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是朝鮮族另一個民族自治地方,處於長白山的環抱之中,2000年全縣朝鮮族有1.36萬人。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一個山青水秀,風光綺麗,氣候宜人的好地方。這裡屬長白山丘陵地帶,群山聳立,峽谷縱深。享有盛名的長白山,氣勢雄偉,風光奇特,景色秀美,長白山主峰白頭山海拔2744米,是我國東北地區第一高峰,山頂上的天池宛若一塊剔透的碧玉,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天池北側有一缺口,瀑布懸空而落,浩浩清流奔涌直瀉,是鴨綠江、圖們江和松花江的源頭。奔流不息的海蘭江、布爾哈通河、嘎呀河、琿春河、古洞河等碧波如染,蜿蜒迴環,滋潤著肥沃的土地。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琿春市防川,則呈現出“雞鳴聞三國、犬吠驚三疆”的獨特邊境風貌,這裡距圖們江出海口——日本海僅有15公里。

朝鮮族聚居的這片土地,不僅山川靈秀,而且物產豐美。大面積的原始森林覆蓋著起伏重迭的山巒,素有“長白林海”之稱,是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之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現有林地面積近32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80%,林木蓄積量達3億多立方米;長白縣林地面積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5%,林木蓄積量達2千萬立方米。在浩瀚無邊的林海中,盛產各種藥材、山貨和土特產,最著名的是“人參、貂皮、鹿茸角”三寶以及纖維、油料、芳香、染料等植物資源;密林深處,棲息著東北虎、梅花鹿等多種野生動物。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銅、鉛、鋅和金礦,自清朝時就已經開始開採。其他如鐵、銻、磷、石墨、石英、石灰石、油母頁岩等礦藏,儲量也十分巨大。

朝鮮族地區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水稻之鄉”。享有盛名的延邊稻米,晶瑩剔透,清香撲鼻,清代延邊龍井縣明岩鄉所產稻米就曾被欽定為貢米。這裡還是我國重要的菸葉產區,自治州菸葉種植面積已達7000多公頃,年產量1萬多噸。延邊著名的“蘋果梨”,果大、肉多、果心小,汁液豐富,酸甜適度,目前栽種面積已達1萬公頃,年產量7萬噸左右。此外,人參、黨參、貝母、山葡萄、松茸、木耳、元蘑等,也是朝鮮族地區的特產。

朝鮮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朝鮮語歸屬尚無有定論,一般認為屬阿爾泰語系。我國朝鮮族現在使用的語言文字稱為朝鮮語和朝鮮文。這種拼音文字,是在朝鮮王朝世宗主持下於1444年1月創製,最初稱為“訓民正音”,簡稱“正音文”,俗稱“諺文”,後改稱朝鮮文。朝鮮文現有40個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寫時把同一音節的音素迭成字塊,構成方塊形文字。以前朝鮮文字中曾夾用漢字,現在都用民族文字拼寫。

歷史沿革

朝鮮族是由相鄰的朝鮮半島陸續遷入、定居東北地區而逐漸形成的我國跨境民族之一。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早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朝鮮族的祖先就已定居在我國華北、東北境內。如河北省青龍縣塔溝及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他們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有更多的朝鮮人接連不斷地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特別是1869年前後朝鮮北部遭受了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饑寒交迫的朝鮮農民紛紛背井離鄉,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據統計,1870年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1881年(清光緒七年),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農戶。但此時遷入人口還不是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

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朝鮮族人口為111.1萬人。

作為一個農業民族,朝鮮族以在寒冷的北方種植水稻著稱,他們在我國農業史上創造性地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原來圖們江、鴨綠江流域多為山區和丘陵,氣候寒冷,無霜期最短110天,最長160天,而且都是野草叢生,樹根盤繞的荒原或沼澤地帶,一般不易種植水稻。但朝鮮族先民不畏艱辛,刨地拓荒,積極試種水稻,終於使水稻在我國東北地區得以種植。在通化縣大甸子等地,最早試種水稻成功,以後擴大到臨江、懷仁、興京、柳河、海龍等地,1877年延邊開始種植。1906年,朝鮮族農民在和龍縣勇智鄉大教洞開掘了長達1308米的渠道,灌溉了33頃水田,並獲得較高產量,從此延邊地區的稻田面積逐年增加,成為我國東北地區著名的水稻產區。據統計,至20世紀20年代,吉林省延邊地區、吉林地區水田的100%和通化地區水田的85%,黑龍江省水田的100%,遼寧省開原地區水田的90%、興京地區和瀋陽地區水田的85%、撫順地區水田的80%和丹東地區水田的70%,均是由朝鮮族人民開發耕種的。

朝鮮族人民勤勞、勇敢,他們從朝鮮半島移居中國東北時一無所有,在中國深受日本殖民統治者、反動政府和封建地主的三重壓迫和剝削,因而他們的革命性很強。朝鮮族人民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階段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在革命鬥爭在中,朝鮮族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例如,曾任中共滿洲省委軍事委員會書記、中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紅軍長征時任紅色幹部團參謀長、長徵結束後任紅軍第十五軍團第七十五師參謀長的楊林(1898-1936),東北抗日聯軍前身磐石抗日游擊隊創始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傑出指揮員之一、與抗日聯軍著名將領楊靖宇並肩作戰的李紅光(1910-1935),曾任中共北滿省委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及第三路軍參謀長的許亨植(1909-1942),曾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兼天津市委書記的李鐵夫(1901-1937)等。此外,還有著名繪畫大師,被譽為“新疆與內地在美術上溝通”第一人、“新疆壁畫考古第一人”的韓樂然(1898-1947),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創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和朝鮮人民軍軍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的鄭律成(1918-1976)等。

傳統上,朝鮮族農村有許多以相扶相助為目的結成民間互助合作組織。從其類型看,既有解決經濟困難的各種“契”組織,也有“品阿西”、“掃割里”、“讀列”等與農活相關的組織。另外,還有各個村落為喪禮而組織起來的“香讀”。

“契”是一種解決村民臨時困難而形成的互助性共同生活組織,是以其成員中籌集一些錢應急使用為目的。根據不同功能“契”組織分為許多種。有互助冠婚喪祭的“婚禮契”、“婚喪契”等,有為村落共同事情的“洞契”,有互助農事的“農契“,也有為謀求同齡人之間的友誼而組織的“同齡契”。此外,還有“進學契”、“錢契”等。契組織一般以村落內居民所組成,但也有超越村落範圍的。原來契組織主要由男性所組成,但後來出現許多以女性成員為中心的契。一般地說,處理公共事業和增進親睦方面男性契較多,而女性契多以息利和扶助為目的。“契”的規模有大小,小契平均4—5人,而大契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契組織在解決村民的應急事情和加強親睦方面曾起過較大作用。

“品阿西”是一種換工,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活中,以換工形式解決勞力和畜力不足而隨時組織的相互扶助組織。“品阿西”是農活需要一定勞力但只靠家庭勞力不成時組織起來的。其人數由2人到10人以內,帶有暫時性傾向為其特徵。後來“品阿西”不僅在農活中,而且在家內手工業、房屋建設和修繕、磨米等方面也廣泛被利用。

“掃割里”是旱田犁地時為勞力和畜力的互通有無而組織起來的勞力輔助組織。它由有牛的家庭和沒有牛的家庭組成一個作業單位(一般3—4戶),包括5—6名勞力,他們同時作業但各有分工。一個村落里一般有幾個“掃割里”組織,“掃割里”由一般鄰里、親戚之間組成,故這樣組織起來的“掃割里”維持時間比較長久。

“讀列”是水田地區為有效地進行灌溉、插秧、田間除草等一次性需要很多勞力的作業所結成的組織,一般在田間除草時組織起來。“讀列”以村落為單位組成一個,這裡包括村中全體男女勞力。“讀列”組織有農旗和農樂,農旗一般稱為讀列旗,旗上寫有“農者天下之大本”。農樂根據地方不同有風錚、風物、軍物等不同叫法,其樂器以鑼、長鼓、元鼓、法鼓等打擊樂器為主。成員出去幹活或歸來時一定讓農旗和農樂隊打頭陣。水田地區的村落一般都有“讀列”組織。

“香讀”是為葬禮而組成的互助組織。過去,幾乎每個村落都有香讀組織,每戶都加入。該組織的負責人稱為督監,在老人中選舉。香讀平時保管和管理“喪輿”(送葬時使用的大抬架,它是由十幾人抬),如誰家有喪事,香讀出面操持喪禮,負責動員年輕人抬喪輿和葬禮。過去,許多朝鮮族農村還存有香讀,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作為封建迷信被排除,喪輿也被銷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村合作化的實現,過去農村建立的各種相互扶助組織也就盡其使命而成為歷史。但是,一些互助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為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民族內部事物創造了條件。吉林省延邊地區作為中國朝鮮族最大的聚集地區,於1952年9月3日成立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8年9月15日,成立了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作為在中國較早建立的的民族自治地方,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權利。

1983年鄧小平視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時,曾為延邊留下“把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建設得更快更好些”的題詞;1991年江澤民在延邊曾為留下“把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建設成為全國模範的自治州”的題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廣大幹部和民眾積極爭創民族團結模範自治州。在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照耀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經濟社會發展很快,許多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位於全國30自治州之前列。

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與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為中心,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相一般是雙膝著地的脆式,所以衣著多是寬鬆式。朝鮮族一般喜著白衣素服,顯示出喜愛清淨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在服飾中最具特色並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歡的要數女裝。朝鮮族女裝分上、下裝,上裝“則羔利”(短衫)多用色彩明快、花紋漂亮的綢緞或紗類縫製,衣襟很短,只及胸部,袖口略瘦,不用紐扣,以前襟的兩個彩色長帶系成蝴蝶形。下裝為寬鬆式的彩色高腰長裙,它裹在兩三層內衣外,使之更加合身,穿法是先穿裙後穿短衫。與這種服飾相協調,習慣上多穿白色或天藍色的船型勾鼻膠鞋,這與服飾形成一體,顯示出曲線美。這種打扮,如今只能在各種喜慶節日、盛會中所見。

朝鮮族居住於北方,又多從事水稻生產,直接影響其主食習慣的形成。在朝鮮族傳統飲食中,稻穀類和蔬菜為基本飲食,菜餚通常以辣為特徵。在日常飲食中,一般以米飯為主食,以菜湯為副食,兼備各種風味小菜。朝鮮族歷來以素食為主,不喜歡吃油膩的食物,其飲食特點可以概括為辛辣、爽涼、清淡。

朝鮮族風味小菜很有特點,以醃、拌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醃小菜,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鮮族很講究醃,各家為醃小菜都備有大小不同的壇缸,醃菜有白菜、蘿蔔、纓菜、黃瓜、茄子、大頭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為有名。每到秋季,朝鮮族婦女都會忙於醃白菜,這已成為朝鮮族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除了醃菜以外,拌菜也是朝鮮族喜歡的菜餚之一,其種類甚多。朝鮮族善於用各種山菜、海產品諸如桔梗、沙參、蕨菜、野芹菜、海白菜、海菠菜和小魚、蠣貝類等做拌菜。這種生拌菜在酒席上頗受歡迎,特別是生拌牛肉、生拌牛百葉更是傳統酒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一般地說,朝鮮族喜歡吃狗肉。其中,狗肉湯很有特色。做湯時狗肉必須煮爛,吃時還要放點野香菜、辣椒油、花椒麵、鹽和醬油做的佐料等。盛夏喝一大碗狗肉湯,冒一身汗,就感覺全身舒服,精神爽快。狗肉湯滋補身體,驅熱防暑,故有“三伏天喝狗肉湯,勝過人參鹿茸”之說,因而狗肉湯亦稱“補身湯”。現在朝鮮族不分季節一年四季都吃狗肉湯,但吃狗肉有一禁忌,即逢年過節、操辦婚喪事或搬家時不吃狗肉。

烤肉也是朝鮮族喜愛的一種美味佳肴。朝鮮族烤肉一般使用牛肉、豬肉等,尤其喜歡烤牛肉。除了烤牛肉,魚片、雞肉片等也可以烤著吃,如今烤肉店裡還備有魷魚、明太魚等海產品和土豆片等。

冷食類主食中,最受朝鮮族歡迎的食品當屬冷麵。冷麵是用蕎麥麵、小麥面、澱粉等為料,用壓面機(過去是木製壓面機由人壓)壓成的。冷麵非常講究湯的味道,故有“十分湯,三分面”的說法。湯有肉湯、豆汁湯、泡菜湯等,最上等的冷麵湯要算用野雞或牛肉熬的湯。佐料有牛肉片或雞肉絲、蘋果片、雞蛋絲、芝麻、香油、辣椒麵、青醬、醋、味素等。冷麵具有甜中帶酸、香里透辣、涼爽開胃的特點,因此不分春夏秋冬,朝鮮族男女老少都愛吃。

在朝鮮族飲食中還有許多特別食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用米麵做的各種糕類,其種類達30多種,主要在逢年過節或舉行各種儀式時食用。

傳統的朝鮮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帶,房屋正面朝陽,依山傍水,保持樸素潔淨,儘量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草房或瓦房,屋頂多為四面斜坡,房屋間數多,除灶間、牛房、碓房等房間外,其他全部為起居室。房屋的門窗不分,房間與屋外、房間與房間之間都以滑動拉門隔開,拉即是通行的門,關則是窗或間隔,所以屋內敞亮,通風良好,出入方便。房屋取暖用稱為“溫突兒邦”(意為溫石炕)的火炕。在廚房鍋灶燒火,其熱氣和濃煙通過炕下通道出至戶外,使整個炕面溫熱。火炕非常適合東北冬冷夏涼氣候,也適合朝鮮族的傳統生活方式。過去,朝鮮族一般不使用椅子和睡床,桌子和飯桌均是短腿的矮桌,不用時迭放在一邊。火炕可作睡眠、用餐或開展其他活動的多種用途。這是朝鮮族傳統房屋的特點。如今,傳統的朝鮮族房屋在城市裡已不多見,在農村其內部擺設也有所變化,然而在朝鮮族農村和城市部分家庭仍保留著“溫突兒邦”。在朝鮮族住房習俗中也能看出良好的鄰里關係,他們特別重視鄰里之間的和睦互助。村里誰家蓋房子,各家均出人幫忙,這種勞動不計報酬,相應地,主人家也拿出好酒佳肴招待,以表謝意。

朝鮮族非常重視家庭禮儀,自出生到喪亡都有許多禮儀相伴。在朝鮮族的人生周期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慶典有周歲生日、結婚典禮及60周歲花甲。

朝鮮族家庭都非常重視和認真操辦小孩的周歲生日。當天小孩穿著漂亮的生日服裝,男孩一般上著“則羔里”(上衣),外加小坎肩,下穿藍色褲子,頭戴幅巾。而女孩上穿彩綢“則羔里”,下著紅綢羅裙。生日當天,最引人注目的活動是象徵預言命運的“抓周”。早晨,家人為孩子擺上生日桌席,桌上放著一些米、小豆、打糕、麵條、線、書、筆、錢幣等帶有象徵意義的東西。在父母的扶持下,讓孩子拿他喜歡的東西,如果孩子拿了筆或書,那么將來一定學習好,成為學者。如果拿的是錢幣或大米就說將來會發財,先抓麵條或線,則說他會健康長壽,等等。

婚姻是人生大事,作為締結良緣的婚禮受人重視是必然之事。習慣上,朝鮮族婚禮按“婚儀”、“納采”、“納幣”和“迎親”等程式進行。婚儀是父母通過媒人商議好子女婚事,納採為訂婚儀式,納幣是新郎家送彩禮以示對女方家許婚的謝意。迎親則為結婚典禮,這是整個婚禮中最為重要且最隆重的儀式。

在朝鮮族生命周期的慶典中,還有一個重要慶典是六十壽辰,稱為“花甲”。朝鮮族從來都把尊重老人看作是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禮節,為老人過花甲既隆重又至誠。一到花甲之日,子女們為老人擺壽席,設酒宴,廣邀親朋好友和鄰居歡聚一堂,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在花甲儀式中,“獻壽”為主要內容,即晚輩們依次向花甲老人敬酒跪拜的祝壽之禮。獻壽禮按子女長幼之序、親戚遠近之別,及至賓客依次敬酒獻壽。獻壽禮又是別具風格的慶典活動,人們或者獻花敬酒,或者賦詩祝壽。獻禮後,老人和婦女們把壽席上的飲食分給在場的年輕人和小孩,人們相信吃壽席上的東西會使人健康成長。

朝鮮族十分重視葬禮,有本民族特有的喪葬習俗。在過去,朝鮮族多實行土葬。當老人亡故後,親人三天內不準洗臉、理髮,也不準吃乾飯,而且必須穿孝。親友來弔唁,首先在遺體前三叩首,再同死者親屬相互二叩首。舉行埋葬一定要在單日。入殮時要給死者穿新衣,原來的衣服則燒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墓地,墓地多選在山坡的陽面,頭朝山頂腳朝下。埋葬後,墳前置供品,叩首。以後要連續祭祀三天,飯前先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雲”,第二天叫“拜雲”,第三天帶供品到墳地叫“三雲”。此後,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節等都要祭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現在土葬已多改為火葬,程式也日趨簡化。

在朝鮮族歲時節日中伴有許多競技遊戲,如摔跤,鞦韆和跳板等,如今已成為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朝鮮族摔跤歷史悠久,是在民間最普及和最受歡迎的比賽項目。按傳統,摔跤比賽通常在5月端午、8月秋夕等節日裡進行。朝鮮族摔跤一般是參賽雙方都赤腳,穿短衫褲,右腿套著粗布帶,左手抓對方的右腿布帶,右手互相抱腰,比賽中先將對方摔倒為勝者,習慣上頭等獎品為一頭黃牛。賽後優勝者驕傲地坐在得獎的黃牛背上繞場地一周,觀眾為之喝彩,過去還曾有勝者回家後擺些酒菜款待鄉親的習俗。

盪鞦韆與玩跳板之俗,在朝鮮族風俗中占有一定位置。每逢端午或秋夕等節日,平時足不出戶的姑娘和年輕婦女們都穿著鮮艷的朝鮮族女裝,三五結伴聚集在鞦韆和跳板場上盪鞦韆或玩跳板,如今這些也由遊戲變為傳統的體育項目。鞦韆是在比賽場地豎起兩根數丈高的木柱,鞦韆盪繩一般用麻或染布編織而成。盪鞦韆一般以高度定勝負。跳板設施較簡單,用一塊一定長寬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支架上即可。跳板比賽時,一人坐在中端壓住,兩端各站一人,互相跳躍,我上你下,越跳越高,高度可達3、4米。

朝鮮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傳承了許多民間口承文化和藝術,主要有民謠、傳說和民間故事等。

朝鮮族民謠內容廣泛,有農民在長期勞動生活中創造的“農謠”,有從巫俗中發展而成的“神歌”,也有封建社會末期城市庶民創造、後來又傳播到農民中而成為民眾歌謠的“雜歌”,還有20世紀初由進步學生和知識分子創造、並在口頭流傳中定型的“新民謠”等。

《阿里郎》是在朝鮮族中流傳最廣的、曲調優美的傳統民謠之一。據傳,“阿里郎”一詞是由“我難離”、“我離郎"等意思演變而來。《阿里郎》在流傳中,因各地歌者的氣質、嗜好、習慣差異,形成不同變體,逐漸匯聚為龐大的歌謠群。

《道拉吉》是野外勞動或喜慶自娛時自由演唱的愛情歌謠之一,常常伴之以輕鬆愉快的舞蹈動作。這首歌謠借朝鮮族最喜歡吃的山菜桔梗為題,抒發了情妹對因封建禮教迫害而死的情郎的愛慕之情。

朝鮮族民間故事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廣泛,種類繁多,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出幻想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話等幾類,其中流傳廣泛的有如《兔子和烏龜》、《紅松與人參》、《牧童和仙女》、《青蛙三兄弟》、《春香和李道令》、《金先達故事》等。

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族民間文學工作者在東北韓族居住地區蒐集整理了五千多篇民間故事,結集出版了《延邊民間文學作品集》(朝鮮文)、《朝鮮族民間故事選》(漢文)等20多部。其中,由鄭吉雲蒐集整理的《年輕的大力土》、《六兄弟》、《百日紅》等被選輯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翻譯出版《朝鮮族民間故事選》,第一次向其他民族的讀者系統介紹了朝鮮族民間故事。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金德順故事集》(裴永鎮整理翻譯),是我國首次出版的民間故事家本人專集。

朝鮮族舞蹈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主要包括農樂舞、長鼓舞、扇子舞、象帽舞、頂水舞、刀舞等。其中,農樂舞是朝鮮族中廣為流傳的民間舞蹈之一,由農樂遊戲演變而來,表演以打擊樂器鑼鼓為先導,領銜者為一打銅鑼者,舞蹈的開始、中間的變換及結尾,均由打鑼者指揮。表演時,必須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寫上“農者天下之大本也”八個大字,站在打鑼者之前,盡情舞動,滿懷豪情。此外,長鼓舞也是朝鮮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以獨特而典雅飄逸的舞姿而馳名中外。長鼓舞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以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為一體,高度協調和統一,有獨舞、雙人舞和群舞等多種。

朝鮮族傳統樂器有伽倻琴、筒簫、奚琴等。伽倻琴為朝鮮族傳統弦樂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濃的彈拔樂器,形狀近似於漢族民樂器古箏,演奏時一端著地、一端放於腿上,右手彈,左手弄,表演姿態穩雅別致。筒簫是朝鮮族民族音樂中一種重要的吹奏樂器,自其誕生以來就備受朝鮮族人民的青睞,其音色十分優美,是竹管樂器中的中音樂器。奚琴是朝鮮族人民喜歡使用的一種弓弦樂器,相傳是我國宋代東北一帶的奚部族所創造,故而得名。

歷史上朝鮮族信仰多種宗教,既有原始的萬物有靈論的多神信仰,又有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信仰,也有近代產生的民族宗教信仰,如天道教、侍天教、濟愚教、青林教、元倧教、檀君教、大倧教等。此外,也有人信仰佛教、儒教等。新中國建立後,這些宗教信仰在朝鮮族社會中逐漸消失。改革開放後,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實,朝鮮族宗教信仰中基督教的影響逐漸擴大,其信徒也明顯增多。目前,朝鮮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基督教、天主教為主,尤其是基督教發展速度較快。

發展現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韓族地區先後得到解放。1949年,朝鮮族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朝鮮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建立自治地方,努力開展工農業生產,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52年在中國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地延邊地區成立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族成為自治地方的主體民族,享有了當家作主的權利。1958年,還建立了我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此外,在散雜居地區則先後建立了40多個民族鄉。

各級黨組織一貫重視大力培養民族幹部的工作。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大批朝鮮族的優秀兒女在鬥爭中鍛鍊成長為具有有一定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革命戰士,新中國建立後許多人已經成為各級黨政中的領導骨幹。例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當時,朝鮮族幹部6090人,占全州幹部總數的74%,高於朝鮮族人口所占比例的12個百分點;在政府14個處、局、委中,11個部門的重要負責人由朝鮮族擔任。

經濟上,朝鮮族作為農業民族,擅長水稻耕種,他們是東北地區水稻農業的先驅者。1945年以後東北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時,困擾著朝鮮族農民的國籍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朝鮮族農民分得了土地,人民政府發放了土地執照,土地所有權屬於朝鮮族農民自己。土地問題的解決,對朝鮮族農民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不再是沒有根基的流民,他們成為土地的真正主人。

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族農民積極回響中國共產黨號召,走在農業互助合作之前列。在朝鮮族地區,1946年已經出現一批進行互助生產換工組、臨時互助組和季節性互助組,到1953年—1954年間朝鮮族農村基本上都組織了互助組。同時,1951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在地方實行農業生產互助合作化的決議(草案)》不久,黑龍江省的三江平原地區出現了由36戶組成的全國第一個集體農莊——樺川縣星火集體農莊,成為全國農業合作化的榜樣。1951年3月,中共延邊地委以延吉縣(今龍井縣)東盛勇鄉永成村的全國勞動模範金時龍互助組為試點,創辦了延邊地區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黎明初級合作社,成為東北地區農村互助合作的旗幟。

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族的就業與職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82年,朝鮮族在業人口占總人口的50%以上,超過了全國和少數民族平均水平。在業人口中,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口占15.4%,遠高於全國平均7.9%、漢族為8.1%和少數民族平均0.2%的水平。其中,朝鮮族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在業人口的10.2%,比全國平均、漢族、少數民族平均高出101%、98%和155%。擔任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的朝鮮族人口占在業人口的3%,而全國平均為1.57%、漢族為1.59%、少數民族平均為1.14%。

教育方面,朝鮮族具有尊重知識、重視教育的好傳統。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延吉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民族大學——延邊大學,1958年在龍井又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農民大學——黎明農民大學。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朝鮮族民族教育發展迅速,1952年朝鮮族地區普及了國小教育,1958年基本普及了中學教育。朝鮮族學校重視開展民族語言教學和雙語教學,取得良好效果。朝鮮族接受國小以上教育的比率、每萬人中接受大學教育的水平等方面,均高於全國平均數。例如,從每萬人中接受大學教育的情況看,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平均數為122名,漢族為126名,而朝鮮族為381名;從每萬人中碩士、博士擁有數看,全國平均為8名,漢族為8名,而朝鮮族為17名。

改革開放以來,朝鮮族經濟社會得到更加迅速地發展。改革開放以前,朝鮮族作為農業民族,其人口分布比較集中於民族聚居村莊。他們從事傳統的水稻生產,過著比較安定的田園生活,保持了較濃厚的民族特點。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城鄉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交流的擴大,朝鮮族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得到重大發展和變化。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意識的增強,朝鮮族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水稻耕作,民族經濟日漸多元化,其人口從鄉村流入城鎮,由小城鎮流入大中城市,由東北聚居地區流向關內發達地區,進而流向國外,其經濟發展成就令人矚目。

農業經營體製得到重大改變。朝鮮族曾是農業民族,他們擅長水稻耕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朝鮮族農民在互助組、合作社、及人民公社的旗幟下組織起來,實行集體生產,搞平均分配,過著相對平靜而穩定的田園生活。這種體制雖然抑制了兩極分化,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但是由於搞平均分配和“大鍋飯”,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勞動效率低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普遍實施農業生產個人聯產承包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勞動效率明顯提高。例如過去集體生產時插秧、收割均需二十多天,而實施個人承包制以後,不到一個星期就能完成。此外,由於農民種田與自己的收益密切相關,他們更加注重精耕細作,在高產、穩產方面下工夫。如今朝鮮族地區的大部分水田畝產均超過1,000斤,垧產在15,000斤以上。

農業經營逐步走向集約化。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賦予了農民的生產自主經營權,這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放了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中擺脫出來的朝鮮族農民,紛紛走出家門,進入城市從事第二、第三產業,掀起了朝鮮族人口流動大潮。目前,朝鮮族農村勞動力中,離土離鄉到國內大中城市經商、打工或去國外從事勞務的大約有三分之一以上。有的農村甚至一半以上的勞動力離土離鄉另謀出路,而種地的勞動力不及總勞動力的一半,黑龍江省海林市朝鮮族農村勞動力中,20世紀90年代末已形成了三分之一勞動力在家種田,三分之一勞動力到大中城市經商務工,三分之一勞動力去國外從事各種勞務的格局。這種局面不僅大大減輕了農村的就業壓力,而且促使農業經營逐漸走向規模化和集約化。

產業結構有所調整。過去,朝鮮族作為農業民族,80%以上都從事農業生產,且經營單一的種植業,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至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朝鮮族農民已從單純的種植業中擺脫出來,廣開生產門路,從事多種經營。於是,過去第一產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逐漸得到改變,第二、第三產業比重日趨上升,民族經濟結構得到調整,並逐漸向合理方向發展。例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由1980年的23.6%、51.2%、25.2%改變為2004年的15.4%、45.1%、39.5%。此外,鄉村經濟中的收入構成要素也發生變化,農林牧漁收入在農村經濟總收入中的所占比重下降,而非農業收入比重逐漸上升。

生活更上一層樓。農、工、商兼備,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去從事多種經營及國外勞務,大大改變了朝鮮族農村過去只靠單一水稻生產營生的局面。如今農業收入只是朝鮮族農民整個收入的一部分,工商業和出國勞務等收入相當可觀。2006年,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派出勞務人員1.7萬人次,其中當年外派勞務人員5029人次,全年因私涉外收入達10.5億美元;2006年,延邊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438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2994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69.8億元。隨著朝鮮族農民收入的增多,其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不僅衣、食、住、行大變樣,而且充滿現代氣息的家用電器、電話等也進入了農民家庭,並得到了基本普及。

觀念意識變化深刻。改革開放打破了過去朝鮮族農村的封閉和沉寂,促使廣大的朝鮮族民眾從傳統的小農經濟束縛中解放出來。朝鮮族民眾不再滿足過去的“溫飽型”田園生活,紛紛湧入商品經濟大潮之中,其人口流動變得非常活躍。人口流動不僅擴大朝鮮族分布領域和經濟多元性,而且為朝鮮族更新觀念,樹立現代意識提供了可能。朝鮮族人口大量從農村走入城鎮,開闢市場,參與競爭,逐漸習得駕馭市場的本領,加速了城市文明的薰陶,其觀念得到很大的更新。特別是朝鮮族抓住中韓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擴大的機遇,利用其族緣、人緣、語言等優勢,大量地投入到涉外經濟領域,他們一方面在國內到韓國獨資、合資企業打工或在貿易、旅遊等行業中擔任韓方代理人或直接與韓國進行經營活動。另一方面,直接走出國門,到國外打工或經商。朝鮮族通過這些經營活動,不僅獲得了一定的“資本原始積累”,為擴大再生產創造條件,而且在與資本主義市場體制的接觸中,學習了它們比較先進的經營管理,開闊了眼界,傳統保守觀念得到改變,現代市場意識大為加強,加速了民族自身的現代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朝鮮族最大的聚居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其經濟和社會事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在政策方面,延邊作為民族自治地區一直享受著黨和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關懷;作為欠發達的邊疆地區,在2001年延邊被國務院批准為東北唯一享受西部開發政策的地區;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延邊又享受到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策。目前,延邊是國內同時享受民族區域自治、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三大“國字號”優惠政策的唯一地區,政策優勢極為突出。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延邊地區已形成公路、鐵路、航空並行、陸海相連、立體交通運輸網路。鐵路可直達吉林、長春、瀋陽、大連、北京、哈爾濱及朝鮮、俄羅斯。東邊道鐵路和龍至二道白河段即將開工;海上開通了通過朝鮮羅津、清津和俄羅斯波謝特、扎魯比諾到日本秋田、韓國束草的航線;延吉機場達到4C級標準,已成國際空港,開通了至北京、上海、天津、長春、哈爾濱、牡丹江、瀋陽、大連、青島、煙臺、深圳、廣州以及韓國漢城、俄羅斯海參崴等眾多國內外航線;延邊已進入全國自動化通訊網,縣市和鄉鎮已普及程控電話,電話普及率達12部/百人,延吉已安裝國際衛星地球站通訊接受設施;城市建設加快,農村向城市化方向發展,城市向國際化、現代化方向邁進,如今延邊的城市化水平明顯高於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

延邊的對外開放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延邊地處東北亞區域的“金三角”地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這裡的朝鮮族與朝鮮、韓國、俄羅斯、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朝鮮民族人有著密切關係。如今,自治州內有一個國家級開發區,四個省級開發區,形成了以琿春為龍頭,以延吉為依託的全方位開放格局。國家級琿春邊境經濟技術合作區與中俄互市貿易區、國家級琿春出口加工區形成“三區合一”格局,在國內獨一無二。這些為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到2006年,延邊自治州已建成對外開放口岸11個,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1.1億美元。

社會事業發展方面,延邊已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體系,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中始終名列前茅。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醫療衛生等事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 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