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心甫作品集

龔心甫作品集

《龔心甫作品集》是一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龔心甫作品集(中國實力派畫家——第二輯)
主 編:李生有

龔心甫畫集龔心甫畫集
策 劃:藝博林軒
出版發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經銷:全國新華書店
開本:889mmX1194mm
印章:4
印數:1-2000
版次:2011年1月第1版

畫家簡介

龔心甫龔心甫
龔心甫 字甫之,號雲石,心溥,1939年出生,江蘇南京人,中國國學院大學授予國學專家,英格蘭皇家藝術基金會學術顧問,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六十年代曾受傅抱石先生親授,龔心甫理論文章在《共和國傑出國學專家優秀文集》的萬餘件參評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特等獎。2006年被評為“中國書畫名家百佳新聞人物。”作品入編《1978-1998中國美術選集》, 1998年作品入選“韓國98世界美術大展”等。
金魚作品,形神兼備,古樸淡雅,天然純真,章法考究,清逸簡潔,目前畫一條金魚簡練到十一筆至十五筆就能畫完成,作品貫穿古今,別開生面,是前無古人,後未見來者,樹立了另一個典範。
曾有多幅藝術佳作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其作品以凝練靈動的筆墨,描述出博大精深的內涵, 凸現了他對生活深入的觀察和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的把握。個性鮮明,神采飛揚,用筆簡潔流暢、章法考究規範、意蘊深遠雋永。無論是謀篇造勢還是筆墨渲染,都顯示出其嫻熟的藝術功力,創造性地實現了藝術境界與表達手法、歷史人文與現實空間的和諧統一,無一不是激情與靈感的自然流露,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在創作實踐與豐富新理論方面,兼容並蓄,大膽創新,精心創作多幅具有較高藝術研究價值的上佳作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在藝術收藏界引起廣泛關注, 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寶貴的藝術實踐為繁榮和發展我國傳統藝術提供難得的借鑑依據,對我國相關藝術領域的創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龔心甫作品集,金魚畫法研究》,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中國最具收藏價值藝術家,龔心甫作品集》,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中國經典藝術作品展播龔心甫》DVD光碟,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
《龔心甫談藝摘要》DVD光碟,由“收藏天下”頻道錄製。作品及風格、技法、語錄
前言前言
龔心甫部分題款語

什麼是中國畫,中國畫是書道與畫道相結合。(註:據考證書道有近五千年的文化史,畫道亦有近五千年的藝術史)
行筆沉著,須在濃淡之間是筆,墨色華潤,爽然而秀,須掌握用水是墨。
條理脈絡清晰,合自然之妙,方可謂之畫爾。
行筆有本,得之用筆之道,筆所未到而意足,似有意無意之間,乃臻神妙矣。
作畫不可只有華美之觀,而應有實質之內里蘊涵,質者,美中藏妙奇也。
作畫未合自然之妙,焉能神韻歟。
中國畫最難追求的兩種境界,其一,是精潔境界,其二,是清逸境界,是畫家畢生所追求。(註:精,指中國畫的條理、脈絡、章法、開合要精奇;潔,是筆墨簡潔。簡潔而有意境、品位是中國畫的終極追求。)
余畫金魚,已變數次,初始逼真,細膩,後變風格與人不同,再變刪繁從簡,忌艷從淡,直抒率真,數十載甘苦,出入意料之外,是師其自然也。
丹青之妙,寫其形似者易,而傳其神者難,打破格局,難之又難也。
客問余,爾至今已畫金魚多少,余曰:數十年畫金魚已有數萬,可乎哉,談何容易,寂寞伴隨甘苦也。
吾寫金魚,究心致力,非敢充然所得,寫此幀圖,見之,聊以慰藉耳。
此幀似萍水相逢,人世間,相識者多矣,素不相識者,亦多相互幫助,人間有此真情也。
魚水和諧,厚情為人,感情融洽,和睦相處,是傳統美德也。
余畫金魚已有四十餘載,反覆探討,深感國畫精髓深邃,觀此幀圖,雖聊以慰藉,自覺尚隔一層也。
中國畫所追求的意境是清新俊逸,意境有筆墨處有之,意境的精髓是在無筆處。
丹青藝事,須有恬淡之情,滋潤養性,陶冶情操,師意自然也。
墨法在於用水,含滋蘊彩,生氣燁然也。
(節選自《龔心甫題畫款筆錄》 )

龔心甫談藝摘要《收藏天下》頻道主持人專訪筆錄

主持人:龔老師您好,我們知道您是一位國畫大家,能不能向我們介紹一下您這些年的從藝歷程分為了那幾個階段?
龔心甫: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畫家,我現在不敢說是一名大家。至於我從藝可分幾個階段,可略分三個階段,年青時學習素描、國畫學習白描、畫工筆畫、西畫也經常畫,主要是學習造型,有時也臨摹國畫小品。第二階段,由於對中國畫偏愛,又看了一些理論書籍,這階段主要精力是學習研究中國書法史,以及金石篆刻,旁及古代文字、甲骨、金文、瓦當,學習研究,臨碑、臨帖。以及對畫史、畫論、畫法研究。當然也畫了一些中國畫,以及臨摹古代優秀作品精髓。目前,我仍然在研究和探索中,但我現在主要是對中國畫藝術美學意境的研究和探索。
主持人:從您最早與繪畫藝術結緣到現在,您認為什麼經歷對您藝術風格影響最深?
龔心甫:對於中國畫風格的形成,我在一幅作品提款中談到:“中國畫風格的形成,是一個畫家畢生所追求的,是長時期漫漫悟出來的,是非所預料所得”,這是我的一點體會。要有淡泊情懷的精神,要辛苦磨礪,千修百鍊,長時期文化積澱。至於藝術風格形成影響最深是什麼,我的看法是多讀書。
主持人:您創作的作品中,金魚以及花卉題材的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為什麼會選中金魚這個題材?在您看來繪畫筆下的金魚應當是怎么樣一個形象?它更深的文化寓意是什麼?
龔心甫:我畫金魚已經畫了數十年,由於喜愛這個優美的小動物,並有一種執著的精神,在畫的過程當中,我不斷的摸索,不斷的研究,很精心的研究、寫生,我並不考慮其他什麼,我只知道我喜愛它,有一種執著精神去畫它,它也抒發了我的情感,它陶冶我的情操,所以一直畫到現在。金魚象徵和諧,象徵友誼,象徵幸福安康。
主持人:您認為堅持中國文化的傳統進行創作,與單純的仿古作品相比,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哪裡?
龔心甫:我認為這兩者的區別,一個是學習過程,一個是繼承和創作發展的過程。要學習優秀傳統精髓,首先可臨摹古人優秀作品,有了臨摹基礎,才能更好的寫生創作。這裡要說明的,要創作一幅好作品,是決非易事,因為繪畫是寂寞之道,要有刻苦鑽研精神,要學習和理解前人所提出的中國繪畫基本思想三大要素,即:人品、學養、天賦,所以要學習優秀傳統精髓,再師意自然,並有一種執著精神,這樣才能創作出較好的作品
主持人:在時代精神下,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有哪些新的特點?如何將這種新的時代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去?
龔心甫:您這個問題提的很好,至於目前傳統人文精神有哪些新的特點,我怕談的不好,我想從中國畫的畫理來談,因為我還在學習研究中。我認為學習中國畫不能有浮躁心理,因為學習中國畫是一件艱辛之事,當我看完一本書後,感到自己有很多地方不足,學無止境,還有學不完的東西。比如中國畫的筆墨問題,筆墨是中國畫的命脈,筆墨即書法線條和用筆,中國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溯本追源,中國藝術史與中國文化史可以說是直接相連的,內涵很豐富,能悟出用筆用墨之道,並且使筆墨彼此相應而相成,要掌握他難度是很大的,你看小篆線條、古籀線條(大篆、石鼓文)、瓦當線條是多么美,可以讓你陶醉。另外關於似與不似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兩千多年前已提出來了,因為中國畫是以寫意為主。中國畫所追求的意境是簡潔,簡潔而有意境、品位我認為是中國畫的終極追求。似與不似,其實是在筆墨上作減法,所以說繁易簡難,增減不得更難,所以似與不似,他有一個原則,什麼原則,六個字原則。哪六個字?是:入理、入簡、入神六個字原則(註:入理,既有畫法,又有畫理,入簡,刪繁就簡,入神即神韻,寫意以意為主旨,要意態化神韻,意態化俊美)。這是中國畫藝術美學的問題。
關於您提出的第二個問題,作品如何融入時代精神,古人早就提出筆墨當隨時代,我們要創作好的作品,使人陶冶情操,讓觀眾得到藝術享受。
主持人:您在創作中是否經歷過一些內心的掙扎,或者是表現語言的困境?您是如何解決走出這種狀態的?
龔心甫:我好象沒有內心掙扎,我感到畫畫、讀書是我一件最愉快之事,我曾在一幅作品提款中談到我的心情:“丹青藝事,須有恬淡之情,滋潤養性,陶冶情操,師意自然也”。當然研究中國畫是一件艱辛之事,也是陶冶情操之事。
主持人:我們欣賞您的作品既有渾厚蒼勁的一面,同時又有清新自然的一面,您一直在嘗試不同的繪畫語言,在不斷地嘗試和創新中,您所堅持的審美價值觀是什麼?
龔心甫:我對中國畫所堅持的審美價值,是四個字,清新俊逸,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使觀眾得到藝術享受。
主持人:在寄情山水,快意水墨中創作者個人的性情必然受到感染和薰陶,您從藝將近五十年,在您的人生中繪畫藝術應當是怎么樣一個位置?
龔心甫:中國山水畫已有幾千年的文化史和藝術史,應該說中國畫家對山水畫創作,所追求的性情,是對中國畫美學意境的追求,當然在畫面上也會隱躍畫家的情感,我也是這樣。
主持人:創作者個人的性情必然直接的影響作品的創作,您如何在自我的性格和藝術表達之間形成和諧統一的理想狀態?
龔心甫:學習中國畫要有平淡性情,寧靜心態,必須有豐富學養,深厚的基本功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樣才能應手得之,古人言,大膽落筆,細心收拾,心態放鬆,因為中國畫筆墨具有偶然性,有時往往會出現非常好的筆墨,形成畫面和諧。謝謝您的採訪。

直面當代藝術的思考

龔心甫談藝摘要
受訪者:龔心甫
主持人:范寶雲 王璐娜
主持人:龔老師您不僅是一名畫家,也是一名藝術領域的學者、研究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藝術思潮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您是怎樣理解傳統與現代觀念的?又是怎樣把東方與西方藝術文化完美的結合,從而使自己在藝術創作方面得到升華的?
龔心甫: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畫家,我現在不敢說是一名學者。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畫藝術主要是寫意為主,西方藝術是以寫實為主。中國畫的藝術境界,給人一種淳和之美,清新俊逸之美,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和美的享受。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不僅把藝術傳播給予別人,而且也樂於接受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中國畫幾千年演變歷程,是不斷地吸取各種外界優秀藝術營養,吐故納新,中國畫藝術是吸取外界優秀藝術營養,並不結合,查閱中國美術史料就可清晰而見。
主持人:龔老師,作為藝術家而言,最難就是怎樣將生活和藝術結合到一起,怎樣把握好這個度,當時對於您而言畫畫意味著什麼呢?
龔心甫:生活和藝術結合是緊緊相連的。我曾在一幀作品提款中談到:“丹青藝事,須有恬淡之情,滋潤養性,陶冶情操,師意自然也。”一個畫家要有一種執著精神,至於畫畫意味著什麼,我在一幅作品提款中談到我的心情:“吾寫金魚,反覆探討,非敢充然所得,寫比幀圖,見之,聊以慰藉耳”。
主持人:您說過一句話:畫山,要拜山為師,把大山的靈氣與水墨的變化相互結合,您是怎么做到的。
龔心甫:中國畫要求物象更加藝術化、典型化,畫家要在生活中去師法自然,在自然中尋找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一種藝術表達技巧,只有到真山水中去尋找,要有勤奮刻苦鑽研精神,對真山、真水潛心體察,領悟真山真水的深邃意境,把大山的靈氣與水墨的變化相互融合,使畫面淋漓蓊鬱。
主持人:希望龔老師說說自己的金魚畫的技法,與前人的區別,還有您為什麼如此喜歡金魚、痴迷金魚?您的心目中金魚代表著什麼呢?您自己如何喜愛上金魚的?
龔心甫:余畫金魚,已變數次,初始逼真,細膩,後變風格與人不同,再變刪繁從簡,忌艷從淡,直抒率真,數十載甘苦,出入意料之外,是師其自然也。
我喜愛畫金魚,但我更痴迷中國畫藝術,包括中國畫山水、花卉,我是在真誠忠貞的追求、探討中。
金魚是一種象徵吉祥的動物,金魚象徵和諧,象徵友誼,象徵幸福、安康。
主持人:龔老師,這些年您從事書畫研究、教學等,您覺得對您一生有什麼樣的影響?您是怎樣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髓的?這對中國的藝術發展有什麼重大意義?
龔心甫: 我在一幅作品提款中談到:人能平淡,心境平靜,這是一種境界。古人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認為多讀書,師意自然是最重要的,應該放在首位。
要領悟中國畫的精髓,必須要有豐富的學養,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長期的藝術磨礪,要淡泊情懷,是一個長期艱辛的任務。
主持人: 我們應該如何判定一幅中國畫的好與壞呢?
龔心甫:一幅好的中國畫必須是清氣豁然,清新俊逸,能悟出用筆用墨之道,筆墨彼此相應而相成。反之,不是一幅好的中國畫。
主持人:您怎樣看待中國畫的創新呢?
龔心甫: 中國畫的創新是一個畫家畢生所追求的,是長時期漫漫悟出來的,不是要創新,就能創造出來的,這是我的一點體會。
主持人:您在國畫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您怎樣看待您所取得的成就呢?
龔心甫:我對藝術可以說是問心無愧,至於什麼成就我不敢談。只能說:我還在不斷的學習,不斷探索藝術美學的意境。
主持人:那么您對今後的藝術創作有怎樣的計畫呢?
龔心甫: 我只能說對藝術創作和創新我還在真誠忠貞追求、探討中,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使觀眾得到藝術享受,謝謝您的採訪。
原文發表於中國改革報2010年11月27日第8版文化周刊,標題由編輯按

相關文章龔心甫山水作品藝術特色

龔心甫曾在作品題款中寫道:“中國畫是書道與畫道相結合”。中國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龔心甫早年曾經對中國書法史,以及金石篆刻,旁及古代文字、甲骨、金文、瓦當學習研究,臨碑、臨帖不輟。又對畫史、畫論、畫法深入研究,集眾美精華,旁通融貫,使他在山水畫創作妙悟中帶來創作靈感。
賞析龔心甫中國畫山水作品,其藝術作品特色,略分兩類,其一:是吸收純傳統精髓,參以心得之作。作品具有紮實的傳統筆墨,蒼勁古樸,形神兼備(因為造型與氣韻是直接聯繫的)。這類作品如“華山覽勝”、“武夷山風光”“高山盛景圖”等。其二:是師意自然中,尋找新的藝術表達方式,新的表達技巧之作品。他曾說:“畫山要拜山為師,把大山的靈氣與水墨的變化相互結合”,中國畫藝術須在繼承和創新中發展,這類作品既表達山川的雄奇、蓬勃,又飽含了畫家情感,如“玄武湖”、“中山陵頌”、“高山水流圖”等,作品內涵深厚,雲霧漂動,水流激盪,虛實有致,用筆流暢。
在山水畫創作中,他尊古而不泥於古,對染法、皴法長時間探討和研究。有的作品,他用水跡染法,通過點、染、皴結合,表現林木自然景象。畫面呈現看似含糊濃濃淡淡肌理,卻體現茂盛樹葉簡略、概括、含蓄風貌,再穿插優美的書法線條,繪寫樹幹、樹枝,達到精簡清麗效果。此種染法畫山脈中也用過,呈現不同效果。山水作品“玄武湖”樹林用此染法繪成,畫面筆致清麗,意境悠然,自然和諧。
欣賞龔心甫山水作品,畫面通過點、染、皴結合,墨色韻律變化,虛實相生。他的每一幅山水作品均有不同的變化,擷取大自然風貌,對不同的山脈,不同特質、特徵採取不同皴法、染法,揮灑自如。中國畫所追求的意境是清新俊逸,他曾說過:“意境有筆墨處有之,意境的精髓是在無筆處”。從他的山水作品中可窺察到,他的山水作品章法嚴整,用筆遒勁,給人一種清新雋永美的享受。
龔心甫曾在一幀作品題款中談到:“丹青藝事,須有恬淡之情,滋潤養性,陶冶情操,師意自然也”,他淡泊情懷,藝術又經過數十載寂寞磨礪,他的中國畫藝術,包括他的山水作品,意境壯闊,具有高雅格調。從他的山水作品中看出畫家對藝術的執著,對中國畫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對中國畫美學意境的追求;又能從他的山水畫作品中,隱躍看出畫家情感的流露。

龔心甫寫意金魚畫法

龔心甫畫金魚先從尾部畫起。一條金魚尾部形態決定這條金魚的獨特形態所表現的特殊意蘊。講究用水用墨。用水、汲墨多少是關健。要畫出有透視感、立體感、神態生動的形象。
第二步是畫眼睛。要傳神。 一筆下去,不能重複。眼眶、眼珠,共四筆。側身三筆。先調淡墨,沾一點濃墨,畫成眼框;再沾一點濃墨,畫出眼珠。不調筆。
第三步畫頭部。一筆,先濃後淡,有立體感。一筆下來,見筆見墨,有筆痕墨痕。國畫講氣韻,清逸,筆墨精潔。一筆見濃淡,否則是死墨。
第四步畫身子。一筆頭,要淡點,金魚整體要有濃淡呼應。
最後畫鰭,一筆一筆畫。一條金魚一般十一筆至十五筆就能畫完成。龔心甫寫意金魚有其特點,有創新。更值得一提的是金魚背脊上一條墨線,能表現數條金魚濃淡層次的區別,表現疏密遠近關係。尤其是尾部的濃淡變化,用筆、用墨有透明感,畫出遊動似輕紗飄動的神態。
欣賞龔心甫的金魚作品,筆略而神全,墨少而有意蘊,給人以新穎淳厚的藝術享受。
(此文摘自姚光義先生所著《龔心甫金魚畫法研究》中的一 段文章)
龔心甫金魚作品藝術風格
中國畫講究氣韻、清逸。並要有個性。龔心甫金魚作品有強烈特點及風格。欣賞他的作品,給人以新穎淳美的藝木享受,他的畫作清新自然,簡練灑脫,追求超凡脫俗。觀賞龔心甫的金魚作品,可以看出他是在自然中尋找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一種藝術表達技巧,兼收各種藝術營養,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
龔心甫金魚作品,形神兼備,古樸淡雅,天然純真,章法考究,行筆有本,疏密虛實,筆墨無多,濃淡相間而相成,潔簡流暢,洒然落墨。目前,龔心甫畫一條金魚,簡練到十一筆至十五筆就能畫完成,更值得一提的是金魚背脊上一條墨線,能表現數條金魚濃淡層次的區別,表現疏密遠近關係,尤其是尾部的濃淡變化,有優美的節奏感,畫出遊動似輕紗飄動的神態,這些都是前無古人的,是長期師意自然中發現的。
龔心甫寫意金魚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他在作品題款中談到:“余畫金魚,已變數次,初始逼真、細膩,後變風格與人不同,再變刪繁從簡,忌艷從淡,直抒率真。數十載甘苦,出入意料之外,是師其自然也。”他在另一幅畫作中題款寫到:“談何容易,寂寞伴隨甘苦也”。墨法妙於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筆力。
欣賞龔心甫的金魚作品,氣韻生動,意趣盎然,具有高雅的格調,從他的金魚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對中國畫意境的追求。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中國經典藝術作品展播 龔心甫(影片內容:龔心甫金魚畫法研究、附錄龔心甫中國畫藝術)》DVD光碟,已出版發行。
龔心甫畫荷的藝術特點
一、善於利用時間背景作襯托。
他畫荷花,表現出早、中晚不同時間的“意態”。如畫早晨之荷花,寫出含而不露的韻味,又能表現早霞,碧映的色彩,表現一種朝氣。
二、善於表現大自然賦於荷花的獨特美。
三、他注重用筆,用墨變化,他使用潑墨法、沖墨法,水墨互沖,表現光感,作品中墨色濃淡相襯,顯現出自然界荷花的意態。
四、龔心甫畫荷,始作工筆,後來轉入寫意,其意,源於自然。以境界為上。
欣賞龔心甫荷花作品,他著重表現荷花自然生態之美,無論荷花,荷葉都呈現出滋潤,鮮活的色澤;水草,浮萍也是靈動而有生氣。雖沒有畫水,都讓人見到清澈,透明的池水。構圖繁疏有序,濃淡相映,畫出荷花自然生態之神恬氣靜。
龔心甫畫荷的藝術特色,他能在傳統的畫法中尋找新的突破點,特別是畫荷花的反葉上,找到新的藝術表達語言,他畫的荷花反葉含滋蘊彩,筆墨精潔,生氣藹然,得用筆之道,筆所未到而意足,似有意無意之間,妙之極境,能隨筆見其神采,均合自然之妙也。從《芙蓉出水》圖,反葉畫法可以看出畫家所追求的審美意境。
觀賞龔心甫荷花作品,畫出了荷花自然色姿,一派生趣景象,作品含蓄雋永,都是別具情趣,別開生面之作。荷葉翻背設色清純潤澤,筆意墨韻耐人尋味,畫家的創意難能可貴。
(此文摘錄姚光義先生所著《龔心甫荷花畫法研究》)

筆底靈氣 大美若斯著名國畫家龔心甫作品賞析

白玉寶
認識我國著名國畫家龔心甫先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2006年9月2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第四屆中國時代新聞人物表彰大會,
他被評為中國書畫名家百佳新聞人物,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就在這次會議上,
作為新聞記者、報告文學作家的我,有幸認識並採訪了他。
龔心甫, 字甫之, 號雲石,心溥, 1939年出生,江蘇南京人。六十年代曾受
傅抱石先生親授。現任南京金陵書畫院高級研究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
他筆下的花卉、山水、尤其寫意金魚,作品飄逸靈動,栩栩如生,國畫、書法、
篆刻作品,數次參展獲獎,作品被海內外人士珍藏,作品入編《1978-1998中國美術
選集》,1998年作品入選“韓國98世界美術大展”等,多幅藝術作品在國家級刊物上
發表。在藝術創作中,他堅持尊古而不泥於古,形成獨特風格。
欣賞龔心甫先生的金魚作品、花卉作品,給我一種美的享受。“桂花魚樂圖”、“萍
水相逢圖”,含蓄吟詠抒情達理,猶如一曲輕音樂。細細品味他的金魚畫作“追逐圖”,
想起宋代詩人佳句:“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
秋聲。”此情此景,令人遐想,激人奮進,珍惜光陰,不虛度此生。
欣賞龔心甫先生的花卉作品“臘梅圖”、“香遠馥郁圖”等讚美梅花的作品,我的
身心整個被眼前的雪裡紅梅俘獲了,因為這是在欣賞中國文化藝術之俊美。
創作的甘泉源於生活,龔心甫先生跑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每到一處,寫生不止。
他對大自然的山水用心觀察,同一座山四季之中,各有其絕,觀看不同的峰巔面貌,自
然景觀的無窮變化,使他在藝術上得到許多啟發,創作靈感紛至沓來。他常說:“畫山,
要拜山為師,把大山的靈氣與水墨的變化相互結合。”在窗下畫案前的他,伸紙濡墨之
際,早已心馳天外了,默對寫生素稿,凝神靜氣,揮毫盡掃,一時間煙霞泉石就在其筆
墨間凸現出來,在他看來,墨分五色缺一不可,缺一則山之氣不全;畫面用墨不可太濃,
濃則失去真體;掩沒墨跡即落於濁,亦不可太淡,淡則氣弱而怯,須自淡漸濃,注重用
筆、用墨的變化。
欣賞他的畫作,渾厚蒼勁,淋漓瀟灑,清新自然。他用筆簡練灑脫,墨跡流暢,
氣韻貫通,焦墨不滯,淡墨不薄,追求超凡脫俗。找到了一種以少勝多,與眾不同,寓
意深邃的繪畫語言。他的每一幅佳作,都有不同的變化,他都在自然中尋找一種藝術表
達方式,一種藝術表達技巧,兼收各種藝術營養,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個性鮮明,章
法考究。無疑,他的作品是很有價值的。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中國畫藝術孜孜不倦的探
索和審美意境。
欣賞龔心甫的花卉作品、金魚作品、山水作品,意蘊深刻雋永,格調很高。尤其
看到那一幅紅梅圖,噴紅欲燃的花,那一樹熾熱得幾乎使人的整個心魂都要燃燒起來的
梅,使人想起梅花香自苦寒來。
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
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
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摘自人間
詞話)
畫壇耆宿龔心甫以一顆對人生和藝術的真誠忠貞之心,高瞻遠矚,孜孜以求終達第
三境界。
龔心甫先生他常說他喜歡平淡,人能平淡,心境平靜,那實在是一種境界,有此境
界不僅要學問也要修煉。古人說繪畫是寂寞之道。他還說:“在大自然中尋覓創作靈感,
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師意自然。”他筆下的山水氣勢恢弘,詩意盎然。然而,他筆下金
魚作品、荷花作品、梅蘭竹菊花卉作品,則另有一種情趣,筆墨蒼勁古樸,秀潤灑脫、虛
實有致,充分展示了畫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觀賞價值,給人以思考
和啟迪。
白玉寶(作者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有多部報告文學專集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