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旗

黃龍旗

黃龍旗 ,1888年到1912年的中國國旗。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徵,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而據五行學說,認為中央屬土,黃色。以黃色代表中國。黃龍旗是清朝末期開始採用的代表中國的國旗,亦是中國正式確立的第一面國旗。黃龍旗在清末成為中國的象徵旗幟,和中國文化有密切關係。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

歷史沿革

乾隆時期

中國一直以“天朝”自居,從來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國家當作是國家。乾隆時期,英國使臣馬噶爾尼來華,乾隆皇帝非得要人家行三跪九叩禮。《清實錄》記載,中英鴉片戰爭已經打兩年,道光帝居然問大臣這樣的問題:“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無婚配?和俄羅斯是否接壤?與新疆有無旱路可通。”

鴉片戰爭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定,最後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最初用於作為北洋水師的軍旗,並於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布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

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一艘名為亞羅號(A rrow )的商船被廣東水師以參與海盜活動為由扣押。當時船上有十二名船員,全部是中國人。事發後,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想藉此機會挑起事端,便以該船曾在香港註冊(確在香港註冊,但扣押時已經過期)且懸掛英國國旗尤為由,向中方抗議,要求兩廣總督葉銘琛釋放船員、查辦水師千總梁國定,並以“水師扯下英國國旗、侮辱國旗”為由要求中方賠禮道歉。

1856年10月23日,英艦突然闖入虎門海口,進攻珠江沿岸炮台,第二次鴉片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亞羅號事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該事件讓中國人知道“國旗”的重要性,更多的人開始思考中國是不是也應該有自己的國旗,但是時逢亂世,國旗的制定也只是停留在思想層面,並沒有實質性進展。

從曾國藩到李鴻章,三角龍旗變成四角龍旗

1862年,大清朝又吃了一次沒有國旗的虧。清軍在湖北長江水域發生了一起中英水兵鬥毆事件。在交涉過程中,占盡便宜的英國人硬說船隻沒有掛國旗,不知道那是中國兵船,拒不負責。事件報到恭親王奕訢處,這位大清朝的頂樑柱痛定思痛,開始考慮制定一面旗幟。

奕訢將這一建議通過書信告知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並詢問增掛龍旗是否可行。曾國藩接信後,非常高興,因為奕訢說出了他心中所想。做事沉穩謹慎的曾國藩把湖北、江西等涉及水軍的巡撫找來會商,然後形成統一意見報給奕訢。考慮到黃色是皇家專用顏色,龍又是皇權的象徵,辦事謹慎穩健的曾國藩害怕因此觸犯皇權,所以他建議把龍旗設計為三角形。

1866年清朝大臣張德彝出使西方各國,發現各個國家都掛有國旗,感到十分新鮮,並因為自己的祖國沒有國旗感到自卑。而當他發現與大清一衣帶水的日本居然也有國旗的時候,各種羨慕嫉妒恨便傾瀉於日記中。

1868年四月,清政府派了一個代表團出訪西方各國。領團的是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在訪問過程中,每個國家都有國旗獨大清沒有,升旗時官員們都覺得很尷尬。於是,美國人就替中國代表團製作了一批三角龍旗,權當國旗使用。在美國官員的宴請會議上“燈燭輝煌,正面高懸大清龍旗與合眾花旗,左右則英法各國彩旗,隨風飄漾,綺浪疊翻”, 中國官員看到自己國家的旗幟與美國國旗高高懸掛在一起,不由得精神振奮,感覺面子十足。但是三角龍旗並不是國旗,官方也沒有認定,只是它在華人世界中很流行。真正國旗的誕生,是在1888年(光緒14年)。

1888年,清末重臣李鴻章參與過很多外交活動,深感“無旗可掛”的尷尬,於是奏請慈禧太后,請求頒發一面能夠代表大清朝的旗幟。慈禧讓李鴻章負責設計。李鴻章呈了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擇。其中一種就是黃龍旗——只不過李鴻章採納了郭嵩燾的意見,設計成四角龍旗。慈禧太后一眼就看中了這面四角龍旗。中國歷史上第一面國旗就這樣誕生了。這面國旗的正式名稱叫“黃底藍龍戲紅珠圖”,民間稱為黃龍旗。

1912年1月10日,清王朝被推翻,黃龍旗也“壽終正寢”,結束了它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五族共和旗”。(馮玄一)

1917年7月1日,發生“張勛復辟”事件。張勛、康有為等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出御太和殿,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張勛受命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黃龍旗又在北京城出現。此次復辟僅歷時十二天即告結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勛遁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退位。黃龍旗又被廢除。

組成形制

三角黃龍旗由於軍艦必須懸有政府的旗號以供辨識。清廷於1862年(同治元年)以"三角黃龍旗" 作為官船的旗號(註:有說黃龍旗的設計概念來自於滿清八旗中正黃旗的旗幟)。 到了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將黃龍旗改為長方型。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1丈5尺6寸,寬1丈6寸5分;二號橫長1丈3尺9寸,寬9尺5寸;三號橫長1丈1尺5寸,寬7尺6寸;四號橫長9尺6寸,寬6尺三寸。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

基本種類

三角旗

三角版黃龍旗三角版黃龍旗

第二次鴉片戰爭初期,一些美國商人向駐華公使列衛廉(Willian Bradford Reed)提出由於中國沒有國旗,而不懸掛國旗的船隻會被視為海盜船,因此部分中國商船向外國機構註冊懸掛外國旗,有時引起其他國家商人的誤解。列衛廉亦在發生“亞羅號事件”後提出13條解決方法,指出中國應“仿各國成例,制定一種國徽,俾便商民尊用。”

另外由於軍艦必須懸有政府的旗號以供辨識。清廷於1862年(同治元年)以「三角黃龍旗」做為官船的旗號(註:有說黃龍旗的設計概念來自於清朝八旗中正黃旗的旗幟)

1872年12月3日《申報》曾刊登對三角形黃龍旗的說明:

北京總理衙門照會各西國官員,謂中國新定旗式,形如三角,色用黃,中畫龍,用藍色。所有福州、上海炮局所制船舶及各關口巡河船,均建此旗以標認識。其船長一百六十尺之下者,該旗長用六尺四寸;其船長一百六十尺之上者,該旗用九尺六寸。

這面三角形黃龍旗被稱呼為“中國旗式”,在使用時“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定為萬年國旗”。

長方旗

到了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訂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在《北洋水師章程》中亦有記載:

黃龍旗黃龍旗

按西洋各國,有國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別。而國旗又有兵、商之別。大致旗式以方長為貴,斜長次之。同治五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初定中國旗式,斜幅黃色,中畫飛龍。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定為萬年國旗。今中國兵商各船日益加增,時與各國交接,自應重定旗式,以祟體制。應將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式,照舊黃色,中畫青色飛龍。各口陸營國旗同式。

1889年天津軍械局完成了設計樣稿和營造法則:

尺寸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一丈五尺六寸,直寬一丈六寸五分;二號橫長一丈三尺九寸,直寬九尺五寸;三號橫長一丈一尺五寸,直寬七尺六寸;四號橫長九尺六寸,直寬六尺三寸。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因畫龍不能經久,改用藍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

此方案被清政府批准並“照會東西洋各國一體知照”。

衍生種類

清末新建海軍所用的衍生旗幟

衍生旗幟衍生旗幟

相關意義

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徵,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而據五行學說,認為中央屬土,黃色。以黃色代表中國。亦有說黃龍旗的設計概念來自於清朝八旗中正黃旗的旗幟。事實上,清朝黃龍旗初為軍旗。古代軍隊用的旗幟,又稱旌旗。傳說黃帝練兵擺陣法,設五旗五麾。《周禮》:“交龍為旗”。黃色、龍在中國文化中有特殊的含義,其含義不只在清朝。傳說中國始祖黃帝居住在中央,“黃”本義為“光”,黃帝就是太陽光明的化身。在建築上,周代的房屋柱子為黃色;到了唐代,黃色成為帝王專用色;在宋代,皇宮開始使用黃色琉璃瓦;明清規定,只有宮殿、陵墓及奉旨興建的壇廟才可用黃色玻璃瓦頂,文廟、關帝廟例外。在中國文化中,黃、青、白、赤、黑五種顏色,赤色代表吉祥、喜慶,而黃色最尊,以黃色為正色。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等,反映人民企盼黃天。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物,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對自己的先祖,無論是伏羲、女媧,還是炎帝、黃帝,都神化為龍的形象。民間有舞龍、剃龍頭、戴龍尾等習俗,又有諸如“望子成龍”、“有志成龍,無志成蟲”之說。在清朝,對龍的形象的使用規定:五爪龍為皇家專用,大臣為四爪龍,民間為三爪龍。黃龍旗在清末成為中國的象徵旗幟,和中國文化有密切關係。

1877年3月2日,一個令大清國人民備感振奮的訊息傳遍了全國:大清國資企業輪船招商局於昨日正式兼併了美資企業旗昌輪船公司(Shanghai Steam Navigation Co.)。旗昌輪船公司7艘海輪、9艘江輪、大量的躉船、駁船,共27艘,及碼頭、棧房、船塢、鐵廠等,都降下了星條旗,升起了鮮艷的黃龍旗。

黃龍旗黃龍旗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吞併了一家大型外資企業。一貫喜歡嘲諷政府的《申報》,在這一天一反常態,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評論:“從此中國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幟。”

中國清末以來的國旗盤點

簡介

在中國歷史上,直到清晚期才開始頒布正式的、現代意義的國旗。從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共使用過三種國旗,分別為黃龍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黃龍旗

(1890~1912)

黃龍旗 黃龍旗

五色旗

(1912~1928)

五色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1928~1949)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五星紅旗

(1949.10.1)

五星紅旗 五星紅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