鷯哥

鷯哥

鷯哥(學名:Gracula religiosa),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鳥類,全身羽毛大致具有黑色兼紫藍色和銅綠色金屬光澤。特徵為頭側具桔黃色肉垂及肉裾,雌雄相似。善鳴,叫聲響亮清晰,能模仿和發出多種有鏇律的音調,經過訓練還能模仿人語,以及學唱簡單歌曲。鷯哥多成對活動,有時結群。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竹林和混交林中。常與八哥、椋鳥等合群在果樹上覓食。尤常見於林緣及林間小面積的開闊地上,嗜吃野果,兼吃昆蟲。繁殖期為2~5月,一年繁殖1~2次。每巢產卵3~4枚,孵卵以雌鳥為主,雄鳥有明顯護巢現象。主要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和中國。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鷯哥鷯哥

鷯哥通體黑色,頭和頸具紫黑色金屬光澤。眼先和頭側被以絨黑色短羽,頭頂中央羽毛硬密而捲曲,雄性成鳥嘴鬚髮達;額至頭頂輝黑色,頭側被以絨黑色短羽;頭後有兩片桔黃色肉垂;眼下後方部分裸露;上體的後頸、肩和兩翅內側復羽均為輝紫銅色;下背、腰及尾上復羽呈金屬綠色;飛羽黑色,第2~7枚初級飛羽內翈橫貫白斑,飛翔時更為明顯;尾羽黑色,沾輝綠色。頦、喉至前頸紫黑色;前胸銅綠色;腹部藍紫銅色,腹中央和尾下復羽羽端具狹窄白色羽緣。雌鳥體色與雄鳥相似。幼鳥上體褐黑色;頭後肉垂缺如;頭部裸露部分不如成鳥顯著。兩脅和腹部具狹窄白色羽緣。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

虹膜暗褐,外圈白色;嘴峰桔紅色;跗蹠檸檬黃色;肉垂及裸露臉部黃或深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65~258g,♀168~233g;體長♂255~304mm,♀234~295mm;嘴峰♂23~24mm,♀23~28mm;翅♂155~173mm,♀153~172mm;尾♂64~92mm,♀65~86mm;跗蹠♂30~39mm,♀31~38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鷯哥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竹林和混交林中,尤以林緣疏林地區較常見,也見於耕地、曠野和村寨附近的小塊樹林中。

生物特徵

鷯哥鷯哥

鷯哥體長約28厘米,嘴峰22毫米,翅160毫米,尾80毫米,足30毫米。嘴角呈橙色,頭上有兩片鮮黃色的肉垂,全身羽毛烏黑閃亮。

在形態和羽色上雌雄鳥極相似。眼暗褐色,嘴基橙紅,末端鮮黃,腳、趾鮮黃色。

初級飛羽中部貫以斜行白斑,其餘體羽黑色,有強烈紫色(頭頂、上背和胸)、藍綠色(下背、腰和尾上復羽)或深藍色(其餘體表)的光澤。故此種鳥雖體黑而不醜。 後頭兩側各有一鮮黃色肉質垂片,與眼下和眼後的三角形大塊鮮黃裸露的皮相連。據說肉垂小者聰慧靈敏,易學人語;肉垂大者接受能力差,反應慢。

分布情況

分布於印度至中國雲南南部,廣西南部及海南島,東南亞,巴拉望島。亞種小鷯哥為留鳥或夏留鳥,見於我國西藏東南部,南方及海南島等熱帶低地。

生活習性

鷯哥鷯哥

鷯哥常聚3~5隻的小群活動,冬季則多集成10~20隻的大群。社會性行為極強,若其群中的一隻鳴叫,其他鳥則長時間地在附近徘徊鳴叫。鳴聲清脆、響亮而婉轉多變,繁殖期間更善鳴叫,常常彼此互相呼應。多變,而且能模仿其他鳥類鳴叫、甚至學會簡單的人類語言。

主要以蝗蟲、蚱蜢、白蟻等昆蟲為食,也吃無花果、榕果等植物果實和種子。嗜吃野果。果樹上的果實成熟期間,尤其是無花果或類似多果肉的果實成熟季節,常和其他嗜吃果實的鳥類大群光臨。也兼吃昆蟲,如蚱蜢、白蟻等。

分布範圍

鷯哥分布圖鷯哥分布圖

分布於不丹,汶萊,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區域滅絕:孟加拉國。

引進:香港,澳門,波多黎各。

生長繁殖

鷯哥鷯哥

鷯哥的繁殖期為每年的4~6月。營巢於喬木上和懸崖上,常成對或2~3對在同一樹上或鄰近樹上繁殖。巢位多選擇在死樹或腐朽樹木上的天然樹洞中,常常利用舊巢,也能用嘴將小的洞口擴大和清理出洞內的木質。巢內有時墊有枯草葉、羽毛和蛇皮,有時無任何內墊物。每窩產卵2~3枚。多為3枚。卵藍綠色,有時被有深栗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3~38mm×24~26mm,平均36.5mm×25.5mm。

亞種分化

鷯哥(7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鷯哥安達曼亞種 Gracula religiosa andamanensis
2. 鷯哥印尼亞種 Gracula religiosa batuensis
3. 鷯哥華南亞種 Gracula religiosa intermedia
4. 鷯哥巴拉望亞種 Gracula religiosa palawanensis
5. 鷯哥印度亞種 Gracula religiosa peninsularis
6. 鷯哥指名亞種 Gracula religiosa religiosa
7. 鷯哥小巽他群島亞種 Gracula religiosa venerata

種群現狀

鷯哥是一種很受人們歡迎的觀賞鳥類,也是中國著名的籠養鳥。由於過度捕捉和環境條件惡化,致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在曾有分布記載的廣西南部,已未見有任何報導,或許已在廣西境內絕跡。在雲南也很少見,僅海南島還有一定種群數量,但亦不豐富,故應注意保護。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生育繁殖

鷯哥鷯哥

野生鷯哥的繁殖期為2~5月,一年可繁殖1~2次,一年能繁殖1~4窩。早春開始築巢於樹洞中,內墊雜草、細枝、羽毛等。每巢產卵3~4枚,卵呈橢圓形,卵殼呈鮮亮的藍綠色,有淡紫色和紅褐色斑點。孵卵以雌鳥為主,雄鳥擔任警戒,孵化期15~18天。

天津和北京動物園等單位經過試驗,於1980年成功的人工繁育了鷯哥。人工繁育要注意選擇親鳥,不但身體要健康,還要羽色艷美,鳴聲動聽。雄鳥發情時活潑好動,鳴聲比平時既高又多;而雌鳥發情時翅膀下垂抖動,並發出響聲,然後鳴叫著追逐雄鳥。當其情投意合後,就在箱底交配。鷯哥在人工條件下每巢產卵2~4枚,一般一天一枚,也有隔日或數日一枚的,蛋齊後才開始孵化,這期間雌雄鳥都比較安靜,活動量減少。雌鳥除吃食和排泄外,晝夜孵蛋。雄鳥有明顯護巢現象,如有人靠近便用嘴啄,15~18天雛鳥出殼。

幼鳥出殼後,雌雄親鳥都參加育雛,不過初期以雌鳥為主,半月後以雄鳥為主。雛食以麵包蟲和其他昆蟲為主,適量補充鈣質。雛鳥26日齡時就能出窩和回巢,30日齡後就可獨立生活。

飼養

選鳥原則

1.選擇健康體壯的鳥

鷯哥鷯哥

體壯的鷯哥羽毛平整有紋,毛色黑亮並帶有金屬光澤;雙眼要黑亮有神,身軀較大,站立姿態優美,雙腳抓棲槓有力;食慾旺盛,喜歡鳴唱和經常梳理羽毛,所排除的糞便呈條狀。如果羽毛不整,缺少黑色金屬光澤,眼睛半開半閉,暗淡無光,或尾部帶有潮濕糞便,不愛鳴叫,常站立不動,食慾不旺的鳥一般是體弱、非健康的鳥,應慎重購買。

2.選擇易訓的幼鳥

選擇頭窩幼鳥。在幼鳥中,頭窩的幼鳥比較聰明。有條件的應選擇雙親均是青年鷯哥和八哥鳥後代第一窩鳥。如果在市場選購應選擇繁殖季節第一批孵出的幼鳥。因為鷯哥和八哥一年繁殖兩次。5~6月的幼鳥,大多是繁殖期第一次出的頭窩鳥。此時,氣候適宜,食物豐富,親鳥的精力亦較旺盛,因此頭窩的幼鳥體質亦比較好,較易訓教成功。

選飛羽全部長齊與快要離巢出飛的鳥為好。飛羽已全部長齊而快要出飛的幼鳥,經親鳥的飼餵已有一定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並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經人工餵養成活率較高;同時,這種幼鳥尚不具備成鳥的野性,較易馴化。

選擇膽大的幼鳥。膽大的鷯哥幼鳥,不怕人,接受馴化的能力強,易調教。有經驗的養鳥訓鳥家常在裝有多隻幼鳥的大籠中選出膽子大的幼鳥。選擇時,先輕輕將大籠震動或發出響聲,看幼鳥的反映後,再加大聲響或震動,凡發現在籠內亂飛亂撞者,多為膽子小,不宜選取;如果幼鳥眼睛睜大,挺胸昂首,準備起飛,說明其膽子大,為上品,可以選取。

3.選擇已訓養為熟鳥的上品成鳥

現在市場上出售的並非都是幼鳥,有一部分是成鳥,其中有生鳥與已訓養的熟鳥。應該選上品且已經訓養的成鳥為好。其特點是全身羽毛緊貼而不蓬鬆,尾羽不散開,短而自然下垂;尾羽腹側的端部有清晰白點,嘴淺黃帶白玉色,腿淺黃色;全身羽毛帶有黑色金屬光澤;兩翼腹側的“八字”形白斑潔白而明顯;站立時昂首挺胸,精神飽滿。缺乏養鳥經驗者應慎選生鳥。有經驗的養鳥家認為:鷯哥的優劣與其頭部肉垂有關。肉垂小的靈活好學,肉垂大的則顯得反映慢,接受能力差一些,是懶惰鳥,不宜選作訓練用鳥。

4.慎選經馴化、會說髒話的成鳥

鳥市上常有已經訓教會說幾句話的成年鷯哥出售,如喜歡,可直接從市場購買,可省出訓化的時間,直接享受鳥演技藝和說人語的樂趣,是玩賞鷯哥的捷徑。但購買前要多觀察,多聽鳥的鳴唱與談話,不要急於購買,以防買回說髒話、會罵人的鳥。

雌雄鑑別

鷯哥鷯哥

雌雄鳥同色,從外表很難區分。一般地說,雌鳥體羽金屬光澤較淡,其頭後的肉垂較小,因其產地不同頭後肉垂大小略有不同,因此其性別需仔細觀察方能鑑別。亦可通過對泄殖腔的觀察來鑑別,泄殖腔內若有突起者為雄性,若無突起且扁平者為雌性。

還可根據體形大小和頭形綜合加以區別。頭形大而圓、體形大者為雄性;頭形小而尖,體形也小,這樣的鳥多為雌性。

聽聲音辨別雄鳥聲音粗壯多愛鳴叫,善於模仿各種鳥叫、警笛等聲音。雌鳥聲音圓潤、適合學習短語,模仿說話。

調教

調教鷯哥學唱和說話應從幼鳥開始。其生性膽怯怕驚,不宜外出遛鳥,可在加中籠養喜鵲等鳴禽,或播放鳴禽鳴唱錄音及其它欲教會其鳴唱的聲響錄音。經過訓化,鷯哥不但對人的畏懼心理可以得到改善,還能學會許多種鳥和動物的叫聲。鷯哥學說人語不用捻舌,且口齒伶俐,吐字清楚。訓練時應在每日清晨選擇安靜環境,教它學一些簡單語句,並獎勵一些其愛吃的食物。訓練要有耐心,學會了一句再教第二句。此鳥接受能力頗強,千萬別在它面前說一些無聊或罵人的話,免得被其學會有辱養鳥之文明初衷。

可養在大型竹籠中觀賞。籠內配備口小肚大的鼓形食杯。它的食性雜、食量大。主食餵以炒米拌蛋,輔以瘦肉、昆蟲和香蕉等水果。每日供其水浴。冬季要讓它多曬太陽,室溫不能低於5℃。鷯哥活潑喜動,飼養籠要高大寬敞,宜選用大號八哥籠。飼料以蛋米為主,每日加餵2次鷯哥粉,每次的量在1小時之內吃完為宜。另外,還要適量餵給水果和昆蟲。鷯哥食量大,糞便多,故鳥籠清潔要勤,必須每日洗刷一次,夏、秋季至少隔天水浴一次。鷯哥比較耐熱,但怕冷,冬季要注意保暖。鷯哥體形大,身體健壯,嘴強而有力,活潑好動,故鳥籠要堅固,要用鷯哥專用的大竹籠或金屬籠,而且要亮底,下設托糞板。

飼養食物

鷯哥鷯哥

鷯哥及雜食鳥類所需的營養成分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類、脂肪類、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組成。

1.碳水化合物:玉米粉、豌豆粉、胡豆粉、綠豆粉。

2.蛋白質類。動物蛋白:牛肉、鯽魚、黃鱔、蠶蛹、雞蛋、泥鰍、麵包蟲,動物內臟。植物蛋白:黃豆粉、花生粉。

3.脂肪類:花生、蘇麻、芝麻、核桃。

4.維生素類:胡蘿蔔、蘋果(等水果)、西紅柿、麩皮、米糠及維生素類藥物等;

5.常用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飼料有(補鈣):骨粉、魚骨粉、蛋殼粉、蝦、螃蟹粉、牡蠣粉和貝殼粉、電解質和禽用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幼鳥添餵飼料、加入20%的牛肉可以提升鷯哥成長速度。以玉米面萵頭晾乾打粉添加入飼料有助於消化。鷯哥喜愛水果和精飼料、但要以粗糧為主。以免幼年成年嚴重挑食。

相關報導

2010年,九峰森林動物園從越南引進8隻鷯哥,經過訓練後,其中4隻口才出眾的被放進鳥語林里。外形可愛加上伶牙俐齒,鷯哥們很快贏得遊客喜愛。2012年12月,幾名遊客在逗鷯哥玩時,一隻鷯哥竟然說髒話。為了防止鷯哥們相互學習髒話,李運地找出了罵人的鷯哥,請示園方對它單獨訓練。訓練內容包括讓它聽文明用語磁帶,聽到它說髒話時就暫停餵食以示懲罰。

“人類的行為會影響到動物”,九峰森林動物園辦公室負責人提醒,遊客的一言一行,對動物也會產生影響,園方呼籲遊客文明遊園別教壞動物。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