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馬

本意

騾馬︰拼音luó mǎ。
釋義:1.騾和馬。泛指牲口。

西安騾馬市

基本信息

西安騾馬市是西安著名的商業中心。主要由五條巷子組成。

西安騾馬市步行街

騾馬市步行街作為西安地區第1條商業步行街,全長共612m,寬26 m,占地4.53 hm2,總建築面積25萬㎡,營業面積達7萬㎡ 。
騾馬市步行街從長度上講,北接東大街,南連東木頭市,全長612m,距離適宜,作為步行街基本符合人們遊行逛街的習慣和承受範圍。從寬度上講,騾馬市並沒有橫向鋪開,範圍有限,所以騾馬市的形狀是一個狹長的長方形,而騾馬市的商業則在這一片狹長的地帶里縱向分布,以立體的布局彌補橫向布局的空間,所以騾馬市的規模除了占地面積,還應考慮地下和多層的建築面積,所以騾馬市的規模較大。
騾馬市步行街的布局以興正元廣場核心,沿南北步行街部分分布。
商業部分分三類
一類是街道布置的店面,依次沿街道分布。
一類是興正元廣場建築內的商鋪。
一類是中間廣場上的密集分布的移動商戶和地下商業街的商戶。
步行街的銀行點一共兩個,分布於步行街的北部和步行街的分支上。
步行街還有數家酒店或旅館,皆沿街分布。
步行街還有數處教育設施,有的屬於過去遺留,有的屬於新興引入。
步行街內有碑林區人民法院,屬於政府機構,對步行街的一些布置產生了重要影響。

西安騾馬市位置

騾馬市街位於西安市東大街東段南側,北起東大街,南至東木頭市。
騾馬市長六百一十二米,寬七米。全街由五條巷子組成,北向南依次是“水車巷,肋子巷,(解放後改為西柳巷)馬王廟巷,戴家巷,惠家巷”,除了肋子巷的交通能四通八達以外,其它都是死巷子。

西安騾馬市歷史發展

1. 騾馬市源於唐而得名於明
此街原為唐長安城少府監所在地,唐末以後漸為居民坊巷。唐代的時候,這個地區叫“耳窩坊”。
盛唐的長安城,置 110 個民坊,其中官府專門設“東市”和“西市”兩坊,進行商業交易。唐末國運衰落,都城東遷洛陽,長安城內的皇城築為新城,皇城少府監處漸成為居民坊巷,元朝時稱為太平坊。 [ 注 4] 明朝時因東門大街貫通和鐘樓東移,使原來聚集在西大街的商業中心逐漸東移到以鐘樓為中心的商業圈。所以靠近鐘樓又接口於東門大街的騾馬市街市也逐漸形成。
1369 年,明朝大將徐達攻克元奉元城,隨即改名為“西安府”。這也是古都西安發展史上首次出現“西安”這一名稱。明朝為加強戍邊,將西安府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軍事重鎮, 因此對城池進行擴建,東城牆和北城牆各向外延伸出三分之一,即形成今日西安城牆的規模。城內將原五代、北宋、金、元相沿襲的唐景風門街,隨東城牆外移而向東延伸至新東門長樂門,改稱為東門大街。特別明萬曆十年 (1582 年 ) 又將鐘樓由西大街廣濟街口向東遷移到今址,從而形成了以鐘樓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輻射四座城門的城市格局。 騾馬市街市的形成應是在明萬曆末期。明《西安府城圖》有記載,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時候,到處是牲畜交易市場,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文獻,據此推算,騾馬市這條古老街道的名稱,到現在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了。
明朝人張瀚在《松窗夢語》卷四《商賈記》中曾有十分生動的描述:“河以西為古雍地,今為陝西,山河四塞,昔稱天府。西安為會城,地多驢馬牛羊,旃裘筋骨,自昔多賈,西入隴蜀,東走齊魯,往來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賈多秦人”。在明朝,由於實行“以茶易馬”的戍邊制夷政策,陝西邊防地區猶如今天廣東的深圳經濟特區之初,能享受一些特殊優惠政策。如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陝西茶易西番馬,“用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所以陝西商人以陝西為中心,奔走於西北、西南,輸茶於隴青,販鹽於淮川,運布於蘇湖,銷煙於江浙,號稱“陝西商幫。”[注6]尤其騾馬交易,據《明臣奏議》卷十《馬步升:巡撫事宜疏》記載,明弘治年間,有陝西、河南客商,販賣騾馬,每年約有數萬匹,俱從潼關經過,然後到河南、山東一帶銷售。
2. 清代至新中國成立
據清康熙元年 (1662 年 ) 西安府《鹹寧縣誌》記載:“城內有糧食市,今在四門牌樓;……騾馬市,跌水河東; [ 注 5] 羊市,縣治東;……木頭市、方板市,開元寺東;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具在鼓樓前;……”之後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年 ) 的《鹹寧縣誌 縣治東路圖》,更是標出了“騾馬市”街名。
到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浣輿圖館測繪的《清西安府圖》中,騾馬市已赫然為“騾馬市大街”。其時之騾馬市大街,南北走向,北接口東門大街,南抵東木頭市街,長360多米,寬達30多米,街道兩旁栽有拴牲口的木樁,還有騾馬店,為遠路客商栓養牲13
1900年(即所謂庚子年,就是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屍體縱橫首都街衢,圓明園的火光直衝霄漢。這時慈禧這個暴君倉猝挾持光緒皇帝經熱河繞道山西,於1900年10月19日西逃到西安。住入北院門巡撫衙門內(今西安市政府)。當時正是旱、蝗大災的年代,陝西饑民超過300萬。赤地千里,餓殍遍野。這位“慈悲為懷’’的“老佛爺”裝出假惺惺“愛民如子”的樣子,下令在“尉遲宮’’設粥局,放舍飯,每人每日僅一瓢小米稀飯。偌大的西安城,僅此一處,因而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將狹窄的小巷子,擠得水泄不通,饑民常為一瓢稀粥,在爭先恐後,吵鬧聲中,花去整整一天時間。就這樣,黑心的主管官吏,除直接剋扣糧食外,且為了節省燃料以中飽私囊,竟將石滅摻入鍋中,表面看見鍋中冒泡,實際鍋並未開;如此害得許多飢腸轆轆的饑民,喝粥後上吐下瀉,胃腸潰瘍,導致穿孔,好多人在疼痛難忍及脫水狀態中,眼看著一個個一命嗚呼!
現在商業步行街的東北側原南柳巷國小(已拆除重建納入整體建築中)清朝末年人們稱其為尉遲宮,是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府第。當時陝西大年荒,慈禧太后曾在這裡放過舍飯。
3. 新中國成立至今
1966年改名工農街,1972年恢復原名。五十年代後,在新的形勢下,一些商鋪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一下子瞄準了旅店這個行業,僅在1952年和1953年之間,如雨後春筍般的先後辦起了二十四家旅店,其中除了光明,中和公、惠民,新時代等四家較好的旅社外,其餘如益民、同鑫、德盛、興記、五一等二十家都是小店。但是這些設備簡陋的小客店收費卻非常低廉,通鋪一人每晚僅收兩角錢,二人房間八毛和一元不等,非常適合勞動人民住宿。特別是每年“五一節”和“國慶節”前後,四面八方的市民們雲集西安觀禮。因此各個旅店家家爆滿,晚上“走廊”和“過道”都住滿了人,每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呈現出節日一片歡樂氣象,熱鬧非凡。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營以後,西安市福利公司(即今市服務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對騾馬市旅店業做了全面統籌安排,首先在“新時代旅社”和“仁義客店”的基礎上翻建了“東亞飯店大樓”,將 “興記”和“寶德福客店”,合併為“農民旅社”。(即今華澳酒家)“五一”和“於家客店”,合併為“勞動旅社”。(2001年拆遷)後市文化局也在“同興”和“德益店”的地址上,修建了一座小劇場(即今西安文化藝術服務中心大樓),由於規模不大,只適合一些一般小型劇團在這裡演出,剩餘十餘家客店全部撤消。
進入八十年代,改革的號角吹響了,各方的個體戶,都湧向騾馬市前來淘金,整齊有序的活動營業房,排滿了街道兩側,同時,這裡居民也把自己住的臨街房改造後租給個體戶經營。這個市場經營的服裝高、中、低檔都有,花色品種樣樣齊全,生意紅火,市場活躍。
到了九十年代,又在騾馬市的北口,豎立起了一座“騾馬市服裝一條街”的高大牌樓
07年夏季,騾馬市正式被改建開放為西安地區第一條商業步行街,營業面積達7萬餘平米。內有真雪滑冰場,5星級電影院等娛樂場所,成為是西安地區重要的商業購物中心之一。

西安騾馬市的著名地點

1. 三意社
騾馬市牲畜交易市場在三意社(即今西安市青年秦腔藝術團)南側,成立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至今已有七十一年的歷史了。占地約五百平方米,城鄉各地的市民們,每天在這裡進行騾馬交易,後來這個交易市場不斷交易騾馬,場地顯得狹小,於是在三十年代後期遷到西關稍門去了。
2. 毛家茶館
在交易市場的東旁邊,有一個名氣不小的 “毛家茶館”,門口放著幾張茶桌,供顧客喝茶,到這買賣騾馬的市民們,不少的人都是這個茶館的坐上客,他們一邊喝著茶,一邊袖口內捏著碼子,(用手指頭表達騾馬的價錢)討價還價直到生意成交。此外毛家茶館門前還有一個象棋場,天天有人到這裡下棋,劉道平先生(解放前後都是棋壇名流)曾在《說古道今》選文中說:毛家茶館是老店主毛友鄰在1870年前後,(清同治年間)開設的,而且還制了一盤棗木棋子,擺在門前招覽茶客,因此全市象棋名手,常常雲集毛家茶館砌搓棋藝。到了第二代店主毛振海更是愛棋如命,因之,三十年代的象棋四大金剛趙栓柱、王新民、秘洞和尚、尹和亭及劉道平、王羽平、謝惠成等名手,經常光顧毛家茶館,在這裡進行象棋比賽,交流棋藝,以棋會友。

西安騾馬市的小巷

騾馬市全街由五條巷子組成,這五條巷子從北向南依次是“水車巷,肋子巷,(解放後改為西柳巷)馬王廟巷,戴家巷,惠家巷”,除了肋子巷的交通能四通八達以外,其它都是死巷子。
惠家巷
“惠家巷”巷長不過五十米,巷內僅住了王姓一大戶人家,五弟兄分居前後院。三十年代中葉的時候,集義社(尚友社前身)從三意社分化出來以後,戲園子的大門就設在這個巷子內,這樣騾馬市就有了兩個秦腔戲園子,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集義社又將大門遷到東木頭市去了。(即今尚友社的大門)
戴家巷
戴家巷巷長約七十米,共有十個院落,九號住著復興泰銀號副經理呂秀山,此君平易近人,常在巷口對面趙家茶館品茗,也能和下層市民說上三言兩語。三號住著於福田老先生,他在巷口擺了一個紙菸攤,生活也能過得去。老先生有一個“絕技”,能治外科許多疑難病症,如:連瘡腿、皰疹、乳腺癰腫以及無名腫毒等症,真是“手到病除”,看病從不計較價錢 ,醫德甚好。特別是騾馬市的人看病,更是分文不取。他不是專科大夫,可是經他的手不知治好了多少人的病。可惜老先生去世太早“秘方”沒有流傳下來。
解放後尚友社的學員班住在巷子的五號,“尚子輩”以下不少的演員都在這裡經過培訓。“三意社”社長蘇育民(1956年陝西省會演一等獎)也在此巷子內住過一段時間。後來名演員李愛雲(1956年陝西省會演一等獎,國家一級演員)和他的丈夫奏腔二團名作曲家魏鈞也在這個巷子內住過。
在戴家巷口,有一趙家轎車鋪,(街北口還有於家和王家轎車鋪,五十年代初這三家都轉行旅店業)這種轎車的樣子,和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坐的那種車一樣,只是騾馬市的轎車比和珅坐的那輛車要闊氣的多。比如,結婚用車就很講究,車外必須用一套鮮艷料子的車圍(車套),車內鋪放質地好的坐墊,內眷坐車還要掛個窗簾,此外,車輪也要洗的乾乾淨淨。三、四十年代,西安的交通工具,除了洋車,惟有轎車就是上等的交通工具了。
在轎車鋪的北面有一個“正德元”洋車租賃行,有八、九輛“洋車”(人力車),專供下苦的窮人們租賃,他們每天早上從行里把車拉走,(拉車前必須找妥保人)到晚上回來交車,並且要交清當日的租車費,不能賒欠。
緊鄰“正德元”的北側是“馬王廟巷”,因供奉“馬王神”故此得名。巷長約七十米,僅容一輛架子車出入,巷內住了不足十戶人家,“馬王廟”就在巷子的中間,每年農曆六月十七至十九日,西五台菩薩聖會的時候,“馬王廟”也向市民開放三天,以供善男信女朝拜。此外,騾馬市還有一個民眾組織起來的“銅器社”。(由鑼鼓鐃鑔雲鑼等組成的一種打擊樂器)在廟會期間,全市近百座寺廟都要朝拜,進入廟後開始奏樂,(銅器音樂共三個節章),然後由一人開贊詩,(有一定的板眼腔調)什麼神開什麼贊,如關聖帝君贊是“漢封候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觀音菩薩贊是“南海紫竹普陀山,玉瓶楊柳救苦難,大慈大悲蓮台坐,佛光普照萬民安”。唱的詞有“佛爺高調”,“關老爺桃杏花”,藥王詞“長安城”,還有“亂八仙”,“終南山”,“天發芽”,“五雲登空”,“彩花浪子”,等數十首曲詞。就這樣要跑遍全市所有的廟。

成都騾馬市

基本信息

成都騾馬市是老成都的繁華之地,是一直具有老成都特色的一個區域。

成都騾馬市位置

包括正府街、西玉龍街、玉帶橋街、青龍街、羊市街等街道。一直都是老成都的繁華之地。那些古色古香的書店、中西合璧的建築、極富特色的美食,頗有老成都特色。

成都騾馬市歷史發展

幼年的我,曾對一件事頗感奇怪,為什麼正府街被攔腰分為兩段,而讓人民中路二段從中間穿過?後來,我遇到了一位居住在正府街的老人,詢問他關於騾馬市的舊聞。說起往事,這位老人很興奮,他仔細地回憶很久很久以前的騾馬市舊貌:騾馬市原是街名,而非片區名。它呈拐棍形,到現在青龍街口就拐彎了,不像現在是拉伸的直通北門萬福橋。街的北面有一大川飯店,為舊時成都最大最高檔飯店之一。1936年8月12日,這裡發生過打死兩個日本人的“大川飯店事件”,轟動一時。此外,口子上還有一個小制煙廠,是成都最早的香菸工廠(成都捲菸廠的前身),生產出的“太和牌”香菸在當時十分暢銷。
但為什麼“正府街”被分為兩段呢?他接著說道,1954年,因火車北站成渝鐵路通車,為連線火車北站和市中區,遂將堯光寺一部分拆了,並把原“府刑廳”也拆除一部分,將它打通至萬福橋。
老人還提到,騾馬市一帶,曾有個著名的堯光寺,裡面有明代銅鐵鑄的佛像,寺宇宏偉。其實,這一片著名的廟宇還不少。上世紀80年代時,我常到八寶街紅光商場購買日常生活用品,見商場後面有一個類似廟宇大殿的古式建築,上設有菸酒門市和茶鋪。我也常到這裡的茶鋪喝茶。一位老茶客告訴我,這紅光商場以前是清代“真武宮”,因藏有部珍貴佛經,為慎重起見,指定僧徒守護,廟門前的“守經街”因此而得名。除堯光寺和真武宮外,騾馬市片區寺廟眾多。如青龍街的炎帝宮、鐵箍井街的龍王廟等。

成都騾馬市街道典故

1. 照壁巷
小時候,我還曾在正府街上看見過一堵巨大的照壁,父親告訴我,這是蜀漢諸葛亮丞相府遺留下來的。因是石壁,歷經戰亂及火災均得以保存。父親還指著照壁旁一石碑說,上面刻的字是“此蜀漢丞相諸葛照壁也”。正府街有一條死巷,叫“照壁巷”,這能證明照壁確實存在。
有照壁的地方,應是皇宮或府衙。騾馬市片區也曾一度風光,是成都官府衙門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署前街因處在清代“成都縣署”(現紅光國小是它的後半部分)前面而得名。西府街因位於正府街“成都府”的西邊而命名,此街後又分為南街、北街。民國時的“成都市教育局”也設在青龍街成都縣中(現十三中)旁邊,後來改為國小,再後來又成了銀行。
2. 江漢路
江漢路,這附近的街道多是外省地名,什麼昆明路、洛陽路、白下路等。據說,江漢路在清代叫“苦竹林街”,附近多是蔬菜地,許多普通百姓靠種菜為生,這和外省扯得上什麼關係?一個老抗戰軍人說:抗戰時,當時的中央軍校有許多分校設在附近。昆明分校所在地就取名昆明路,洛陽分校所在地即為洛陽路,南京分校設定地就命名為白下路(因南京古稱“白下”),江漢路是武漢分校所在,因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故把“苦竹林街”改為“江漢路”。抗戰時,這些學校還培養了不少抗日將士。
3. 玉帶橋
那時的西玉龍街、玉帶橋街一帶,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那裡書店書攤多得不計其數,大大小小近200家。我還記得一些書店的名稱,如存古山房、清古書屋、大大書店、清雅齋、三益堂等。大多賣些古舊書籍,還有舊連環畫。我呆在那些書店裡飽覽了《一枝梅》、《蜀山劍俠》、《西遊記》、《薛仁貴》等,常常站著翻看整整一上午,直到腳酸腿麻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4. 西玉龍街
西玉龍街的古舊書市場是全市三大古舊書市場之一,另兩處是學道街、祠堂街古舊書市場。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西玉龍古舊書市場更趨繁榮,連相鄰的鑼鍋巷、白絲街、雞市巷、同福巷、大紅土地廟街、大福建營巷都出現了許多設在住家戶院門前的書攤。品類之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我在那兒淘到不少線裝書,如《東坡樂府》、《歐陽文忠公文集》、《小山詞》、《詩韻合璧》等,如獲至寶,趕忙買下來,一直珍藏至今。西玉龍街的“成都市西城區古舊書店”一直維持到1966年夏才關門。
1967年,我在十三中任語文教師。十三中位於青龍街27號,歷史頗為悠久,而我最懷念的便是校內中西合璧的建築。那些房子組成五個大小不同的院子,既獨立存在又相互依託。最妙的是學校圖書館,設在一傳統歇山式院門內,古色古香,院內栽滿各種花草,中間有一個大四合院,採光充足,很適宜學子們讀書學習。各建築之間皆有迴廊連線,即便是颳風下雨的日子,我也能安然從居住的二層小洋樓趕到教室上課,衣服一點不被雨打濕。大太陽時,迴廊上兩邊的樹木綠陰如蓋,感覺不到暑熱。
1984年,原校辦翻砂廠被拆除,工人們挖到一個巨大的石碑,上書“墨池圖書館”,乃是國民革命軍將領孫震(字德操,也是樹德中學的創始人)題寫的。何謂墨池?傳說這十三中曾是西漢文學家揚雄著書立說的地方,為成都一著名古蹟,也是成都繼石室書院建立的第二家書院――墨池書院,算起來已有二千年歷史了。據一些老教師介紹,先前的洗墨池舊跡亭台樓閣依然,池塘上還有小橋,塘可泛舟、也可垂釣,岸邊銀杏參天,桃李芬芳。看來,這一片之所以書香瀰漫,原來是有淵源的。

成都騾馬市生活的名人

騾馬市一帶,除了有洗墨池這一園林式建築外,還有位於小福建營巷的私家花園“蘧園”,(俗稱“龔家花園”)、八寶街的“孫家花園”、騾馬市街的孫元良公館等,這個孫元良,就是名演員秦漢的父親。而老成都著名的裝裱店“詩婢家”曾經遷到過羊市街,店主鄭伯英裝裱技術精湛。徐悲鴻、張大千、黃君璧、董壽平等大師的作品均在此裝裱,於是該店鋪聲譽日隆,店主也收藏有大量珍貴的名人字畫。
我在十三中教書時,要經常走訪學生家長。所以這一帶的大街小巷深庭廣院幾乎被我走遍。一次我到千祥街一院子走訪。一個住戶告訴我,這個院子以前是一個女電影演員的家,她叫黃侯。這使我大吃一驚,該小院居然隱藏著中國電影業、成都電影製片業的一段歷史。
1932年9月,成都最早的一家電影製片公司――大同影片公司,在這裡攝製完成了成都電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峨眉山下》。主演是黃氏三姐妹:黃侯、黃今、黃美。無獨有偶,成都第二家電影製片公司也誕生在千祥街附近的燈籠街,1938年秋,從外省遷往成都燈籠街的“西北影業公司”成立,後來攝製出了《千秋萬歲》、《無限生涯》等影片。
成都1949年以前總共只有這兩家電影製片公司,居然都誕生在騾馬市片區內。後來位於互助友愛巷的十三中“華協電影院”能迅速躥紅,或許是沾了緊臨的千祥街、燈籠街的光。
青龍巷也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我校地理教師朱××的兒子朱成,是著名雕塑家,住在十三中宿舍青龍巷8號院子內。我認識他時,他還是西昌知青,因同齡的緣故,頗有交往,他從小就有美術細胞,讀十三中時,是班上壁報的美術編輯,而且喜歡耍泥巴,雕塑一些人物等。後來,他的作品《千鈞一髮》得了個金獎。《千鈞一髮》這個雕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朱成也因此而一舉成名。

成都騾馬市美食

我常光顧騾馬市的“茶樂園餐廳”,這是一家中外馳名的川菜館。1966年以前,它叫“晉樂園”,後改為“紅旗餐廳”,最後更名“茶樂園餐廳”。餐廳是園林式的,飯廳如迴廊,環繞一個大天井。
我們十三中語文組經常在那兒聚餐搞活動。中午,生意興隆得很,每個座位後面都候著下一批食客。那時,我最愛點的菜是“焦皮肘子”。皮子焦黃酥脆,裡面白嫩細糯,肥瘦兼有,下面墊著白菜。吃了一回想二回。
“陳麻婆豆腐餐廳”離我們也不遠,緊鄰騾馬市的西玉龍街上。每次去就餐,必點一份“麻婆豆腐”。只見紅油中豆腐細嫩酥渾,少許翠綠的蒜苗,炸得酥脆的牛肉臊子,香味撲鼻,令人食慾大開。
鐵箍井街的得名是由於街上有一水井,井口用鐵箍箍著,以免水桶碰壞。街西有一米花糖店,製作的米花糖酥脆化渣,新中國成立前,老成都的不少達官貴人也來此大批訂購。羊市街更有一家成都名小吃培訓中心及名小吃店,匯集了成都數十種小吃,到該店可品嘗到成都任何一款小吃。我曾多次帶客人到該店一品佳肴,客人皆讚嘆:成都美食甲天下,騾馬美食甲成都。
青龍街東口“古包子”的大包子使人垂涎;“香積廚”的什錦煨面、圓盅仔雞遠近聞名;“張涼粉店”生意興隆;“痣鬍子龍眼小包”最早是在青龍街打響的,而且那痣鬍子的“千層餅”更是一絕。我有時早上就買千層餅充飢,那要排很長的班才能買到。此外,騾馬市片區八寶街的“劉雞肉”西大街的“譚豆花”、鐵箍井街的“米花糖”也享有盛名。
我記憶中的騾馬市一帶,就是這樣多姿多彩,早在我年幼之時,這一片就是老成都的中心地帶。時至今日,它繁華依舊,但它的昔日之貌早已不復存在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