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位於台灣海峽正北方,面臨閩江口、連江口和羅源灣,與中國大陸只有一水之隔,為海運要衝。主要由南竿島、北竿島、高登島、亮島、大丘島、小丘島、東莒島、西莒島、東引島、西引島及其附屬小島總計三十六個島嶼、礁嶼組成。馬祖原分別隸屬於福建省連江縣、長樂縣與羅源縣,現由台灣當局連江縣實際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主權,將其劃歸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

基本信息

概觀

馬祖之劍馬祖之劍

馬祖列島位於閩江口外25~40公里。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人口約 1萬。馬祖列島屬連江縣管

轄。元時閩浙沿海漁民常停泊漁船於

此。明初,漁民陸續上島定居。馬祖因南竿塘上的馬祖澳而得名。馬祖列島由南竿塘(又稱馬祖島)、北竿塘、高登島等 3座較大島及附近13小島嶼組成。馬祖島最大,面積10.4平方公里,岸線長23.5公里。地勢西部和東北部較高,以園台山為最高,海拔249米。北岸青水澳和西岸馬祖澳是船舶停靠處。北竿塘又名長嶼山,面積7.13平方公里,中部壁山297米,居列島最高點。高登島又稱北沙島,距黃岐半島僅9.2公里,面積1.25平方公里,地形南寬北窄,地勢南高北低,南部下目山177米,為全島制高點。在南、北竿塘之間為馬祖海峽,水深可達40~50米。

馬祖列島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差小,多大風。馬祖列島為岩島,海岸陡峭,北竿塘西岸和南岸有沙灘發育。島上耕地少,居民多以捕魚為業,主要海產品有大黃魚、鯧魚、鰻魚、丁香魚等。 1999年,以馬祖列島為範圍的馬祖國家風景區成立,隸屬於中國交通部管理。除了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外,因為馬祖地理位置關係,成為候鳥過境或渡冬的區域,2000年成立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主要針對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岩鷺、插尾雨燕等7種鳥類。2000年6月曾在此發現在世界鳥類紅皮書中被列為臨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共4對,每年的最佳賞燕鷗季是5月到8月。

馬祖通行的語言是操長樂口音的閩東話,當地稱為“平話”、“馬祖話”或福州話。

歷史

馬祖列島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的開發最早始於元朝,是大陸漁民出海捕漁時休憩避風之所,明末清初期間當地為倭寇所盤據。到了清朝初期才又有福州沿海漁民移居此地,並逐漸形成具血緣關係的村落,其中以陳、林、曹、王、劉為大姓族群。今日南竿是馬祖第一大島和人口最集中地區,為連江縣縣治所在是馬祖的政經文教中心。馬祖地區的風土民情承襲於大陸福建閩東地區,當地語言為福州話(長樂口音居多),當地人多稱為“平話”或“馬祖話”。馬祖因四周環海又多風,當地居民多利用花崗岩塊,沿著山坡地興建,其結構多為方正雙層獨棟建築,窗戶小開於高處,窗欞以石條

為骨架,屋脊為曲線造型如火焰燃燒般的“封火山牆”,屋頂以紅或灰瓦復蓋並於接縫處壓上石頭,以防強烈海風吹刮侵襲。部分房屋受到南洋的歐式建築影響,俗稱“洋樓”或“蕃囝搭”。

大陸易手後,馬祖進入近40餘年之戰地政務與軍事相關管制,所有皆劃為軍事重地。隨處可見結構複雜的軍事建築、鬼斧神工的地下坑道及港口、據點、炮座、訓練場所、軍醫院等軍事設施,深具獨特戰地風光。自1992年11月7日起正式解除戰地政務後,軍方已陸續開放不同類型之軍事觀光資源,交由連江縣政府與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經營供遊客參訪。

地理

馬祖列島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北起東引鄉北岸(26度23分);南到莒光鄉林拗嶼南岸(北緯25度56分);極東東引鄉世尾山東岸(東經120度30分);極西為南竿鄉津沙村西岸(東經119度51分)。距離台灣島114海浬、離金門152海浬、澎湖180海浬與閩江口相距約54海浬,離福建沿海約10多海浬。列島的陸域面積為29.52平方公里,全縣各島海岸線總長為133公里。地質條件上為花崗岩錐狀島嶼,地勢起伏大且陡峭。北竿島的壁山標高294米,為馬祖列島第一高峰。南竿第一高峰是雲台山,標是248米,己列為台灣小百岳之一。

馬祖列島地形多谷地、灣澳,海岸地區花崗質岩石,受風化及波浪侵蝕作用,多崩崖、險礁、海蝕洞、海蝕門等地形,部分灣澳地區經過沖積與堆積作用形成沙灘、礫石灘、卵石灘。全縣4鄉只有東引沒有沙灘。

氣候

馬祖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冷潮濕,春夏交際多霧,秋天氣候平均較為穩定。馬祖的緯度略高於台灣北部(約一度),惟因靠近中國大陸的大陸型氣候,氣溫比台北低,年平均溫度為攝氏18.6度,早晚溫差亦大,每年氣溫12月至2月間最低,3月份以後慢慢上升;7、8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溫度在29度左右,此後逐漸下降,2月份月均溫最低,僅10度左右。 風速在10月至翌年3月間,大陸冷氣團南下,有強烈東北季風吹襲,故風速最大;尤其是3至5月間,開始吹南風形成多雲霧的天氣,即為平流霧。每年春天,南風從台灣海峽帶來暖濕空氣,和氣溫較低的馬祖地面、水域接觸,便形成濃霧。平流霧的厚度可達七、八百米以上,天氣好時的日間太陽幅射最多只能消除雲層頂部一部分,因此;如果平流霧歷久不散,能見度驟降,這就是為何馬祖地區的航班常常於此季節飛飛停停的原因。

馬祖地區全年降雨量多集中於4至5月,颱風則多發生於7、8月,年平均雨量約1060公厘,不到台灣雨量的一半,雨季集中在4至9月的梅雨季及颱風季。

物產

馬祖-繼光餅馬祖-繼光餅

特產美食:馬祖列島的美食有清蒸黃魚、淡菜、筆架、東莒光蛤、魚面、黃金餃、蘿蔔絲餅、紫菜、繼光餅等,特產有八八坑道高粱、東涌陳高、魚面、黃魚、紅糟、米醋、馬祖酥、芙蓉酥、黃金餃、金銀花茶等。繼光餅,相傳中國明朝大將戚繼光曾鎮守於馬祖清剿倭寇,為了能夠在執行任

務的時候還能填飽肚子,戚繼光將軍將圓型的麵餅中間戳一個洞,讓烤熟以後的麵餅可以穿過繩子綁在腰間或胸口,方便將士們行軍、執行任務時食用,因而得名。

麥蔥,在馬祖俗稱野蔥,這種野蔥普遍生長於北竿鄉的山坡地,每到冬、春兩季,就是野蔥生長的旺季,在懷道樓(以前的831)旁的山坡地、莒光堡旁的山坡地一帶生長的最多最易摘采。

觀光資源

中國政府所轄馬祖地區在解除戰地政務以後,軍事重地一一解禁成為民眾觀光的景點,而馬祖列島的多山、岩礁、岩岸地形,也造就了許多值得觀光的美景,縣政府特別針對觀光這塊市場進行推動馬祖五島四鄉的觀光資源。

北竿鄉

塘後道沙灘

北竿鄉最著名的景點,這座沙灘早年的時候是連線北竿島塘岐村、後澳村的重要聯外道路,每當漲潮的時候,海水會淹沒塘後道沙灘,使得後澳村成為海外孤島。現今的塘後道沙灘,為了兩村聯絡方便,特別鋪設了水泥道路,但這也使得原本塘後道沙灘漲潮就被淹沒的特色消失;塘後道沙灘還有一個特點,南岸屬於沙灘,北岸屬於泥灘,同一個沙灘沙質有兩種區別。

後澳村

後澳村大致仍屬軍事據點,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螺蚌山自然生態步道為主;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裡面放了很多台灣早期在使用的軍事器材,而在戰爭與和平紀念展覽館裡面,則放有台灣早期使用的輕兵器、中國大陸心戰文宣等裝備。

芹壁村

被認為是北竿最美麗的村落,保存著大量古早海盜時期的石屋,由於居民大多數搬離,導致石屋欠缺人管理,以致損毀的損毀傾頹的傾頹,而在北竿鄉公所的努力下,除了保留一些原始的石屋外,陸續修復受損的石屋並改建為民宿。

午沙村

介於上村、塘岐村之間,屬於沙灘旁的小村落,在白沙港尚未啟用之前,此處屬於重要的軍港,北竿鄉的物資多半由此運進,但是在白沙港啟用以後,午沙港漸漸失去重要性,解除戰地政務後,作為戰時掩蔽的午沙坑道也解禁,北竿鄉公所正在架設內部的照明、通聯等線路以開放給民眾觀光。

坂里村:坂里村界於坂山、里山之間,屬於北竿鄉難得的平原地形,此處出產的農業曾經供給北竿鄉民大量的食物,而坂里村的特色就是擁有開闊的沙灘。南竿鄉

天后宮

南竿媽祖天后宮南竿媽祖天后宮

馬祖之名,即是由媽祖而來。相傳媽祖生前入海營救父兄不幸罹難之遺體,即漂流至今南竿馬祖村澳口處,千年來香火鼎盛,並分布於四鄉五島,為居民最主要之信仰中心。

東莒

大浦聚落大埔聚落保存著馬祖算是最完整的石屋聚落,不但石屋保存的完整,早期漁民使用的漁網、居民的床鋪、衣櫥、廚具、都保有著古早的味道。

大浦石刻

大浦石刻大浦石刻

清朝福建巡府董應台為了讚許駐守東莒光的沈有容不費一兵一卒智平60於名倭寇的事跡所刻的(國家三級古蹟)。

福正聚落

也算石屋保存完整的地方,但是建造風格、規模卻是跟大埔聚落的大相廷逕,在福正聚落最重要的就是有百年歷史的燈塔:東犬燈塔,此燈塔是從前洋人為了能保障通商行船的安全所建造,除了燈塔尚能發光以外,還保存著當年洋人辦公的房舍、宿舍等等,正由莒光鄉公所修繕並開放給民眾參觀。

東犬燈塔

東犬燈塔創建於西元1872年,東犬燈塔為台灣第一批採用花崗石建造的洋式燈塔,樓高四層,由塔身、塔燈及塔三部分組成,長年以來保存相當完好,其空間構造甚具特色,是研究清代洋式燈塔的重要實例。東犬燈塔,塔座系由花崗石砌造,空心圓筒形平面,座身向上微收,內做螺鏇石梯,盤鏇直上。座頂疊澀出檐,上設工作平台,外圍鑄鐵欄桿,塔頂安圓拱形鑄鐵燈罩以及圓標。東犬燈塔由地面至風標的總高為六十四英尺,即一九點五米。其基地呈長方形,長約一八四米,寬約六一.五米,面積約一二三一六平方米。但民國六十七年(西元一九七八年)國防部因戰備需要,將西南角圍牆拆除約五十米,故面積約一○五四九平方米。

東引鄉

東涌(東引)燈塔

西元1904年建成,由英國人設計、監造,塔高三層,由塔身、塔燈及塔頂等三部分組成。塔身由一米厚的紅磚組成,塔燈為鑄鐵構造。燈塔面向台灣海峽,建在東引島東北世尾山的懸崖之上,其造型及附屬房舍均承襲十八世紀英式建築的簡潔、優雅風格,素有“東引別墅”之美名。

烈女義坑

傳說,清朝末年,一漁人遭海盜殺害,漁人之妻不願受辱,在此跳崖自殺,後人感念烈女殉節義舉,乃命名為烈女義坑。山崖距海高達數十丈,氣勢奇偉,是拍照留念的最佳景點之一。

一線天

位於烈女義坑不遠的軍事據點,在兩垂直相臨的山崖中,軍事坑道靠一座水泥橋相連,橋面距海面數十丈,氣勢懾人。旅客參觀一線天之前,須先前往東引遊客服務中心申請參觀證,經衛兵陪同下,前往參觀、拍照。由於一線天仍屬重要軍事基地,除非經由地方軍事首長允許,一般旅客不可進入坑道內參觀。

交通

馬祖列島馬祖列島

馬祖→台灣(本島):由於馬祖位於台灣海峽,對外交通主要是搭船或搭飛機,就交通狀況來說,最保障的是搭船,畢竟千噸級的台馬輪,除非遇上颱風或者惡劣海象,否則通常都會開航,航線也照著先馬(馬祖)後東(東引)或者先東後馬的日子跑,單趟大約八小時,票價單趟是新台幣1000~1800元。 搭飛機單趟台北→北竿大約40~50分,台北→南竿也大約是這時間,但是票價比較貴,大概單趟要新台幣2000左右,如果在春秋兩季,搭乘飛機要特別注意,因為馬祖氣候關係,在這兩個季節常常因為能見度不佳關場,有時候很快就能起降,有時因為能見度不佳關場做成連續停航。

目前有直升機飛航南竿、東引與台灣之間,由中興航空公司飛航,但還在試辦階段。在飛航審核機制及票價上亦有相關規定:冬季一至三月、十至十二月時,(1)在海運及固定翼飛機均停航時。(2)不影響緊急醫療救護前提下。(3)實際載客人數每趟來回合計達六人以上情形時,在當日下午即予啟動飛行直升機航班,若搭載人數多達十四人以上時,啟動第二趟。票價較固定翼飛行貴上許多,南竿←→松山:設籍旅客單趟4,700元,非設籍旅客單趟12,300元;東引←→松山:設籍旅客單趟3,500元,非設籍旅客單趟9,400元。

馬祖各島之間的聯繫:馬祖各島嶼之間聯繫,距離比較近的,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早期靠的是一般的小遊艇,在面對惡劣海象的時候顯的危機重重,今年,南北竿的交通船,引進了新型的遊艇“吉順輪”,通過台灣海峽考驗的吉順輪,由於行駛速度更快、更穩、載客量更大,給了南北竿鄉民一個舒適還有保障。東西莒交通船用的都還是一般的輕型小遊艇。

各島嶼之間距離較遠的,南竿→莒光,南竿→東引,則是用較大的船舶,南竿到莒光的交通船“順風輪”是屬於載客量高達近百人的中型遊艇。東引→南竿的交通船則是台馬輪,航程大約兩小時,票價新台幣350元;另外,這兩個地方另外有直升機作為緊急運輸的交通工具。

馬祖→中國大陸(福州馬尾):馬祖應地理位置離中國大陸來的比台灣本島近,因此於2001年1月1日開始實行辦理小三通客運,由南竿福澳港與福州馬尾進行“兩馬小三通”。現階段每日兩班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