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堡病毒病

馬爾堡病毒病是在歐洲新認識的病毒性出血病,其貯存宿主不明。馬爾堡病毒病1967年首先在歐洲發生並分離到病毒。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傳染源及貯存宿主至今不明,傳播主要通過接觸感染病人及其體液或分泌物而感染,也可通過性接觸而感染另一途徑是經未徹底消毒的針頭注射而感染。易感人群主要是密切接觸病人的醫院工作人員、病人家庭成員或料理屍體埋葬的人。馬爾堡病毒病分布在烏干達辛巴威肯亞等國家。

病因

馬爾堡病毒歸類於絲狀病毒科,形態學特徵相似,為多形性並有許多奇異的形狀,大多呈桿狀,由50~80nm直徑的中央核包含著病毒的基因組。都含單股RNA基因組。

發病機制

馬爾堡病毒病產生持續病毒血症但致病變的確切機制不清。病理學改變包括皮膚、黏膜、軟組織內臟器官和腸出血,灶性壞死,以肝臟淋巴系統睪丸卵巢損害最廣泛。肝細胞壞死是其顯著特徵,呈散在性和局灶性;多見小包涵體和康斯曼樣小體。腎小球可有纖維蛋白血栓腦內可有瀰漫性炎症和間質水腫。

臨床表現

馬爾堡病毒病潛伏期3~9天,起病急,有寒戰體溫迅速升高,伴有嚴重頭痛背痛全身肌肉關節疼痛並感不適。可有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和腹瀉,大便呈水樣並可帶有黏液和血。發病3~8天后,常在軀幹部出現紅色斑丘疹並迅速波及全身,最後融合成片。3~4天體溫達高峰持續1~2周漸退。部分病人有第二次發熱。通常在發病4~5天內病人進入危險期,極度嗜睡和精神改變,驚厥最後昏迷。

馬爾堡病毒病患者約半數有自發性出血,特別是呼吸道胃腸道出血原因尚不明。

併發症:
並發休克心衰、腎衰和肝功能衰竭

診斷

據流行病學史,有相應的臨床表現,分離到病毒或特異性抗體IgM滴度在1∶8以上,IgG滴度在1264以上可以確診埃波拉或馬爾堡病毒病。

鑑別診斷:
應與病毒性出血熱相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數明顯降低,血塗片中可見不典型的漿細胞樣淋巴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並伴有獲得性Pelger Huet細胞核異常血小板減少,血沉降低。天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和澱粉酶可升高。尿素氮升高蛋白和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可用細胞培養和動物接種分離馬爾堡病毒。用免疫螢光法檢測特異性抗體。

其它輔助檢查:
也有用雙抗夾心法檢測病毒抗原和PCR技術檢測病毒核酸,但這些檢查必須在P4級實驗室進行,以防止感染擴散。

治療

目前主要是對症治療,減輕症狀,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控制出血。使用恢復期血清和干擾素治療似乎有效,但未肯定。

預後預防

預後:
急性期併發症有心肌炎細菌性肺炎預後極差,病死率50%以上。

預防:
應嚴格隔離患者,醫務人員應嚴格執行防護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