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拉施特拉

馬哈拉施特拉

馬哈拉施特拉位於印度德乾半島西部,多為山地地形,主要是馬哈拉施特拉人,其首府是孟買,印度第二大城市。其名稱說法來源不一。境內文物古蹟很多,農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

概述

馬哈拉施特拉印度的一個邦,位於印度德乾半島西部。面積30.77萬平方公里。人口7,874.8萬(1991)。主要是馬哈拉施特拉人。首府孟買。西臨阿拉伯海,沿海有狹窄而斷續的孔坎平原,平原西側為西高止山,內地大部分是德乾高原。主要河流有戈達瓦里河、克里希納河等,多流注孟加拉灣。年降水量自東至西遞增,由1,000毫米以下增至3,000毫米以上。在高原的河谷盆地中,年降水量僅450毫米,成為半乾燥的荊棘草原。礦藏有煤、錳、鋁土、鐵、鈦鐵礦等。原為馬拉特帝國,十八世紀末,併入英屬印度,設孟買省。印度獨立後,1960年根據語言原則,成立馬哈拉施特拉邦。農業主產棉花、甘蔗、花生和穀物。工業以棉紡織、製糖為主。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孟買、德里-馬德拉斯等鐵路均通過本邦。除孟買港外,還有小海港多處。
馬哈拉施特拉原是孟買邦的一部分,後來孟買邦按語言分成了馬哈拉施特拉和古吉拉特兩個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屬於多山地區。面積有3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有7983多萬(1991年)。

歷史

關於“馬哈拉施特拉”這個名稱的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多數人認為,古時候有些國王喜歡說自己的國家比其他國家大,比其他國家好,所以總在國名前加上“馬哈”(大)一詞,以顯示其威風。“馬哈拉施特拉”就是根據統治這裡的第一個王朝拉施特拉古特的名字而來的。該王朝滅亡後,人們便把該王朝統治的國家稱為“馬哈拉施特拉”。原來的“拉施特拉古特”一詞,後來演變成“拉特”或“拉德”,據說,這是公元1500年以前的事。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馬哈拉施特拉是由“馬哈”和“拉施特拉”兩個詞組成的,“馬哈”是指的馬哈爾族;“拉施特拉”是指“地區”、“國家”,馬哈拉施特拉的意思就是馬哈爾人居住的地方和國家。再有一種意見認為,古代有個叫拉特的民族曾居住在這個地區,後來雅利安人從北方來,並把吠陀文化和梵語帶到這裡,兩個民族同化後,自稱為馬哈拉塔,即大拉塔族,後來這個族建的王國就被叫成馬哈拉特或馬哈拉施特拉。
梵文和普拉格利特語中所說的馬哈拉施特拉、馬哈拉斯特里格、馬哈拉特、拉特、拉塔、拉蒂迦、拉斯蒂、拉斯特里格等等都是指這個地區當時的王國而言。
馬哈拉施特拉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蹟很多。該邦農業發達,主要農作物有水稻。也盛產椰子、香蕉等。又是印度重要的工業邦之一,有很多大中型企業,如腳踏車、水泥、化肥、造船業等。礦藏資源豐富,產煤、鐵、錳、鐵礬土、矽砂、石雲石、藍晶石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