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饢

香饢

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這種饢大的要1-2公斤麵粉,被稱為饢中之王。最小的饢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饢,厚約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一種小饢,還有一種直徑約10厘米,厚約5-6厘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饢,這是所有饢中最厚的一種。饢的花樣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豐富。除了麵粉外,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饢和其他饢時,不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這種饢不僅味道好,而且長時間保存不會變質。所以維吾爾族人出差,上遠路都帶這種饢,喝點茶水,吃些“托喀西”饢馬上可以充飢,這真是一種理想的方便餐。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就是饢。

基本信息

“饢”字的由來

香饢香饢

“饢”源於波斯語,在歷史上它還有其它稱呼。《突厥語詞典》稱饢為“埃特買克”和“尤哈”。中原人稱饢為“胡餅”,在敦煌遺書中,共有26種餅的名稱,“胡餅”是其一。據記載,胡餅自漢代傳入中原後,就成為人們喜愛的食物之—,東漢時,甚至在宮廷里都曾興起過胡餅熱。由於胡餅本身具有易於製作、便於攜帶、久存不壞、適合旅途攜帶等特點,也成為商旅行人的最佳選擇。張騫鑿通西域後,頻繁的商業貿易活動使胡餅在內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餅”這一名稱從漢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說明它對中原的飲食文化有強烈的影響。

饢是新疆各兄弟了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饢是一種圓形麵餅。先以麥面或玉米面發酵,揉成面坯,再在特製的火坑(俗稱饢坑)中烤熟。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
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未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麵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饢極耐貯存,是維吾爾族家庭常備的主要食物,新疆其他民族也愛食饢。因此城鎮都有烤饢、賣饢的小作坊(俗稱饢房)。維吾爾族家家會製作烤饢。食饢時通常要配以茯茶、奶茶或肉湯。

香饢的傳入

一般認為饢是從中西亞傳人我國的,它是農耕文明的結果。需要強調的是,只有在烤坑中烤制出來的才叫饢,反之,即使形狀類似,也不能稱為“饢”,它是有特指的。饢在新疆的歷史十分悠久。有人認為它是維吾爾族人發明的,但是考古出土的證據卻不能印證這一點。1972年,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了殘饢,其製作形式和現代維吾爾人的主要食品饢完全一樣。經專家鑑定,這些殘饢是公元640年的葬品。而我們知道,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這時還在漠北高原。

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10萬,攻占了回鶻汗國的牙帳,回鶻汗國滅亡,部落四散。南逃的回鶻為唐朝收編,安置於淮河南北,後來融合於漢族。東奔的回鶻投靠契丹,逐漸融合於其中,所以遼時有“契丹半回鶻”的俗諺。被黠戛斯擄掠的回鶻融人黠戛斯人中,西進的有一部分留在河西走廊,演變為現在的裕固族,另—部分進入吉木薩爾、吐魯番,以後逐漸進入到塔里木盆地,並先後建立了甘州回鶻國、西州回鶻國、龜茲回鶻國、喀喇汗王朝西回鶻國。這時候已經是吐魯番出現陪葬饢幾百年以後的事了。可見,饢最先由維吾爾族發明一說還不能成立。但是,饢的確是由維吾爾族人民使其發揚光大了,現在,饢不僅是維吾爾族喜愛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成為其他很多民族喜愛的食品。

種類及做法

香饢香饢
一般見到的只是饢的最基本的一兩個品種,其實饢的品種很多,《突厥語大詞典》中提到了11種饢,1984年出版的《維吾爾族食譜》則詳盡地介紹了20種饢的製作方法。雖然饢的品種很多,但古今制饢的主要原料和基本方法是不變的。它的主要原料是麵粉(小麥粉或玉米面粉)、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用發酵面或死面製作。

《突厥語大詞典》中的“巧萊克饢”現在稱“托喀西饢”,其大小如一般茶杯口,厚約1厘米,是加工最精細的小圓饢。“告爾丹饢”最厚,直徑10厘米多,中間有小窩,漢族人稱之為“窩窩饢”。“艾曼克饢”直徑可達50厘米,成為饢中之王,這種饢每個要用1—2公斤麵粉,中間薄而脆,邊沿厚而軟,中央戳以花紋。 “埃特買克”指熟得很好的油饢。這些饢一般都是用發酵面烤制的。還有一種油饢,是用死面揉入清油或羊油,擀薄後烤制而成,《突厥語大詞典》稱之為“琵斯凱其”,現代維吾爾人稱之為“喀克齊饢”和“比特爾饢”。另有一種加工更為精細的死面饢,該饢用一層面一層油擰在一起,擀薄後烤制,現代維吾爾人稱之為“喀特瑪饢”,《突厥語大詞典》稱之為“亞哈饢”。這種饢多用於節日喜慶時招待賓客。把肥羊肉切碎,加上油、鹽、洋蔥和一些佐料,然後包在發酵的面里,製成肉饢,現代維吾爾人稱“闊西饢”。《突厥語大詞典》里還介紹過現在一般市面不曾見到的“甜肉饢”,它是“把肉煮得爛熟後,摻酥油和糖,再煮得變稠,然後和面烤制食用。”在饢的表面抹一層冰糖水,烤熟後表面亮晶晶的,這種甜饢現代維吾爾人稱為“酉克曼饢”。

香饢香饢

饢,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 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用饢坑(吐努爾)烤制,饢坑呈圓形,以土燒制而成。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麵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饢看做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

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適宜於新疆乾燥的氣候;加之烤饢製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各族人民喜愛烤饢就不足為怪了。

烤饢是吐魯番維吾爾族最主要的麵食品。“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可以一日無饢。”足以證明饢在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據說饢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考古學者曾在古墓出土過古代的饢。

面是烤饢的來歷:

很久以前,在浩瀚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邊緣,牧民們寒來暑往,常年累月遊牧在荒無人煙的塔里木河兩岸。有時一出去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年半載,只好帶著乾糧上路。時常乾涸的塔里木河不能為牧民提供充足的飲水,沒過兩天,身上的乾糧硬像戈壁灘上的石頭,又乾又硬,咬一口門牙上直冒火星。

一天,太陽剛出來就像著了火,一絲風也沒有。一些似雲非雲,似霧非霧的沙塵,低低地浮在空中,吸食著人們身上的每一滴汗水,空氣中瀰漫著羊毛被烤焦的味道。這時,吃草的羊學會了挖坑,將頭鑽進土裡,卻依然咩咩地叫個不停。牧羊人吐爾洪被太陽烤得渾身冒油,實在受不了了,就扔下羊群,一口氣跑回幾十里以外的家中。

吐爾洪一頭扎進水缸,出來一卟冷,頭上的水立刻變成了水蒸氣。他突然發現老婆放在盆里的一塊麵團,不顧一切地抓了過來,像戴氈帽一樣嚴嚴實實扣在了頭上。麵團涼絲絲的,舒服極了。這時,他又想起了扔在外面的羊群。

太陽依然在燃燒,吐爾洪踏著龜裂土地上冒起的粉塵,朝羊群走去。走著走著,他聞到了股香味兒。他左看右瞧,不知其然。他一路小跑,香味兒卻不離其後。不多時,腳下被一條紅柳根拌了一下,還沒等跌倒,頭上的麵團滑落在地,摔得粉碎。香味兒越來越濃,布滿了前後左右。吐爾洪隨手撿起一塊兒碎餅,放進嘴裡細細品味,外焦里嫩,香脆可口,非常好吃。

“咚嗒依嗒……咚嗒……”吐爾洪哼著鼓點,一邊嚼一邊脫下袷袢,把碎餅包起來,飛奔著跑回村里。一路上,他見人就送上一塊碎,等人家說聲“好吃好吃真好吃”後,再繼續前行。不知聽過了多少遍“好吃好吃真好吃”,吐爾洪確認這東西就是好吃。嘗到香味兒的牧民兄弟得知來龍去脈,都紛紛效仿。這么好吃的東西新工藝總得有個名字吧?為了區別各種類,吐爾洪就把大夥召集到一起,集思廣益。想來想去,還是他提議說:“就叫它‘饢’吧!” 天不是每天都晴的,在沒有太陽的陰天,或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人們吃不到饢的時候,心裡就特別難受。吐爾洪左思右想,想去了一個好主意。他在自家院裡,挖了一個大坑,四壁用黃泥抹實,在中間燒起紅柳根,等炭火通紅時,把和好的麵團貼到四壁上,不一會兒就饢香四溢了,“面香油脆出新爐”的烤饢味道比自然曬熟的更好了。

從此,新疆維吾爾族人就離不開饢了。在一些場合里,饢還表達著特殊的含義。比如,掉在地上的饢渣子要順手拾起來放到高處,讓鳥兒去食;又比如,結婚時,新郎和新娘要吃醮著鹽水的饢,象徵著有福同享、白頭偕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